云建新
慢性濕疹屬于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的一種,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增厚、苔蘚樣變,或伴有丘疹、抓痕、痂皮等癥狀,具有反復發(fā)作、陣發(fā)性瘙癢、時輕時重等臨床特點[1]。該病廣發(fā)于身體各個部位,因其癥狀及病變部位不同,其名稱各異。如發(fā)于面部者稱面游風,發(fā)于耳部者,即為旋耳風;在乳頭發(fā)生者即為乳頭風;在臍部發(fā)生者即為臍瘡; 在肘、膝窩處發(fā)生者,稱為四彎風;發(fā)于陰囊者,稱腎囊風,等等[2]。本病發(fā)病機制復雜,瘙癢劇烈,常呈陣發(fā)性,病程較長,可遷延數(shù)年,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筆者采用經絡辨證針刺方法和放血療法用于2016 年 6 月—2018 年 2 月收治的慢性濕疹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一般資料本次數(shù)據(jù)研究對象為2016 年 6 月—2018 年 2 月我院針灸科門診,經確診符合納入標準的慢性濕疹患者 70 例。其中男 24例,女 46 例; 年齡在18~70 歲,平均( 43.25±10.50) 歲; 病程 0.5~10 年,平均( 3.25±2.20) 年。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 經絡辨證組) 和對照組( 常規(guī)臟腑辨證組) 。對比且驗證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一般數(shù)據(jù),P>0.05,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診斷標準入組患者均符合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1.3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的經臨床診斷確診的慢性濕疹患者; 2)年齡均超過18歲; 3)患者和患者家屬表示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1)因各種原因不能配合并堅持治療者;2)皮疹局部合并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者; 3)瘢痕體質、過敏體質及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4)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或造血系統(tǒng)損害、嚴重免疫功能低下等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確切評價的患者。
1.4治療方法觀察組取穴:取尺澤、陰陵泉、曲池、血海為主穴及慢性濕疹皮損處。針刺方法:采用王居易教授經絡診察方法[4]即通過審、切、循、捫、按等方法做經絡診察,發(fā)現(xiàn)異常經絡后辨經、選經,然后選取主穴;再根據(jù)濕疹所發(fā)部位判斷其所在經絡,再在此經絡上尋找異常點,如皮膚色澤異常、硬結、壓痛點、瘀絡、瘀斑等作為輔穴。最后診斷病經經脈的虛實[5],分別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具體針刺方法:以東邦牌(蘇州東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0.30 mm×40 mm的毫針針刺上述提及的主穴和輔穴,病經脈象實者輔穴采用瀉法,病經脈象虛者輔穴采用補法,主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出針后用消毒棉簽按壓針孔。隔日治療 1 次,1 周為一個療程,共 4 個療程。拔罐放血療法:患者取適宜體位,充分暴露皮損部位。在皮損局部嚴格消毒后用三棱針刺破皮損部位 2 ~3 處至出血,然后在挑刺部位處拔火罐少量惡血為度。起罐后用1%碘酒局部消毒。對照組治療方法: 根據(jù)臟腑病因辨證法[2]選取曲池、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及皮損局部。操作:經穴常規(guī)針刺,留針15 min;皮損局部用皮膚針重叩出血后,再拔火罐。隔日治療1次。
1.5臨床療效評價指標
1.5.1VAS評分和EASI評分趙辨提出了“濕疹面積及嚴重指數(shù)”(EASI)評分法[6],且依據(jù)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標識為10 cm的橫線,橫線一端顯示0,即為完全不癢,另一端顯示10,表示最大的瘙癢程度,依據(jù)自我感覺患者于橫線上進行標記。
1.5.2臨床療效評價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修訂綜合療效標準”中提出的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進行分析[7]。療效指數(shù)(EASI評分法)即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患者經治療皮損癥狀全部消失,且積分減少程度超過95%; 顯效:患者經治療皮損大部分消失,且積分減少程度處于70%~95%;有效:患者經治療皮損部分消失,且積分減少程度處于30%~70%; 無效:患者經治療皮損變化不顯著,積分減少程度低于30%??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2組患者皮損改善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評分比較 (例,
注: 與對照組相比,1)P>0.05,2)P<0.05; 與治療前比較,3)P<0.05
2.22組患者瘙癢程度改善比較見表2。
表 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瘙癢程度改善情況比較 (例,
注: 與對照組相比,1)P>0.05,2)P<0.05; 與治療前比較,3)P<0.05
2.3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 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中醫(yī)學把慢性濕疹歸屬于“癬瘡”“濕瘡”的范疇,本病是因稟賦不足,風濕熱邪客于肌膚而成。濕邪是主要病因。中醫(yī)經絡醫(yī)學認為,太陰經為三陰之表,主在里之開,宣發(fā)經氣,行津液于全身;肺主皮毛,主宣發(fā)肅降;脾主運化,運化營養(yǎng)物于全身,包括皮膚。因此,很多皮膚病源于太陰經氣化的異常[8]。尺澤,陰陵泉為太陰經的合穴,可以調節(jié)太陰經氣機的升降出入,可以加強肺宣發(fā),脾運化的功能;津液正常運行,濡潤皮膚,可散濕氣,并且增強正常的氣體津液有規(guī)律的流動和在皮膚的交換,調節(jié)吸收代謝物,同時提供營養(yǎng)物質。曲池,血海為一組對穴,可清熱祛濕活血化瘀,治療由血熱血瘀所致的皮膚病效果佳,符合中醫(yī)“久病多瘀”的理論。
《素問·皮部論》指出:“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所以根據(jù)濕疹發(fā)生的部位診察所在的病經并間接診斷臟腑虛實也是經絡醫(yī)學的一大特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任何皮部的異常也可提示所在經絡以及內聯(lián)臟腑的異常;而經絡則是溝通內外的橋梁,是氣血運行的通路,臟腑的氣化功能也是通過經絡實現(xiàn)的,所以調節(jié)經絡可以起到對皮膚疾病的治療作用。
中醫(yī)學的精髓在于辨證論治,而針灸學的精髓在于經絡辨證。經絡辨證包括經脈辨證和絡脈辨證[9]。《靈樞·刺節(jié)真邪》說:“凡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后取之而下之”。經絡學說是針灸學的核心理論,經絡辨證是針灸辨證治療疾病最常用的辨證方法。針灸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而調節(jié)機體的,經絡辨證的準確是指導臨床取穴治療有效的首要條件。《靈樞·經水第十二》說:“……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由此可知,“審、切、循、捫、按”是經絡診察方法,是針灸運用經絡辨證治療疾病的指導原則。
中醫(yī)治病的總原則是調整陰陽平衡。調整陰陽平衡在針灸上的體現(xiàn)之一就是補虛弱的經脈瀉旺盛的經脈。經絡的生理病理活動屬于中醫(yī)“經絡氣化”的范疇,經絡氣化是中醫(yī)經絡理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8],也是經絡辨證的理論基礎。即查病經的虛實于以補瀉之。
刺血拔罐采用的是中醫(yī)“宛陳則除之”的方法,是治療瘀血致病的有效方法,具有祛瘀泄熱活血之功。研究表明,刺血拔罐療法能夠調動和激發(fā)人體的免疫防御系統(tǒng),提高機體免疫力[10]。
綜上所述,經絡辨證針刺方法具有診斷明確,操作有據(jù),取穴簡便的特點,再配合成熟的放血療法,在慢性濕疹的治療中,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臟腑病因辨證療法,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