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帝國與多樣性的治理

2019-02-26 02:23尹鈦
讀書 2019年2期
關鍵詞:帝國民族國家

尹鈦

赫爾德在《民主的模式》中論述古代雅典的城邦民主時有感而發(fā):“政治異質性的規(guī)模、復雜性和程度(size, complexity and degree ofpolitical heterogeneity),在民主理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边@里所說的“異質性”可視為多樣性(diversity)的同義詞,按照文化人類學的界定,它體現(xiàn)在個人、家庭、血緣、年齡、性別、族群、民族、宗教、職業(yè)、利益群體、社會分層(階級)等各個領域。它實際上是古今所有政體和國家形式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不獨民主政體為然。例如,杰斐遜關于在美國憲法里規(guī)定每隔十九年或二十年修改一次憲法的提議(并未付諸實踐)可視為處理年齡群體多樣性的一個有趣方案,他的政教分離“防火墻”是處理宗教多樣性的方案,南北戰(zhàn)爭可謂美國憲政處理族群多樣性失敗的案例,而美國最高法院關于同性婚姻的爭議性判決,處理的是性別多樣性問題。當二〇〇〇年歐盟官方?jīng)Q定將united in diversity(多樣性聯(lián)合)定為歐盟的“座右銘”時,這表明這一超國家共同體將處理多樣性視為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

然而,民主政體在處理多樣性問題時究竟有多成功呢?自由民主國家現(xiàn)在普遍采取的多元文化政策或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作為應對多樣性的主要方案其效果如何仍在持續(xù)反復爭議之中。環(huán)顧全球,圍繞民族、族群、宗教等多樣性問題而展開的移民、教育、語言、福利、公民身份等公共政策領域的爭論可謂烽煙四起,多樣性不僅作為不可消除的現(xiàn)實(如麥迪遜論黨爭時所指出的)運行于民主政體中,也作為巨大的挑戰(zhàn)像黑洞一樣吞噬著治理資源。面對這種狀況,也許我們需要更豐富的政治想象力和更廣闊的政治可能性空間,來反思現(xiàn)實和構思未來。

在我們這個時代,民主政體已成為無可抗拒的處理人們如何“在一起”這一問題的基本政治結構,而以追求同質性為內在邏輯的“民族國家”(nation-slaIe),是這一政體最常見的外殼。問題是,“民族國家”作為民主政體的“容器”,也具有這樣久經(jīng)考驗的地位和抗拒沖擊的力量嗎?民主政體是否必然要穿上民族國家這襲華麗而滿是漏洞的長袍?至少從多樣性的治理(governance of diversity)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問題的答案遠比圍繞民主政體本身而來的爭議要開放得多。

歷史學家柏班克和庫珀(Jane Burhank&Frederic; cooper)在二〇一一年出版的著作《世界帝國史:權力與差異政治》(下引此書只注頁碼),就是帶著對民族國家這一國家形式的反思,來梳理世界歷史上那些重要的帝國如何處理多樣性問題。

這是一部歷史著作,但有非常明確的政治思考貫穿其中,這使它不同于最近幾十年由麥肯錫(John M.MacKenzie)等人推動的“新帝國史研究”,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仍在延續(xù)和拓展新文化史研究的取向和題材,關注帝國或帝國主義中各種隱含的知識一權力裝置,如博物館、博物學、大眾輿論、環(huán)境史、帝國警政、熱帶醫(yī)藥技術等,其視線收斂于現(xiàn)代殖民帝國尤其是英帝國。它也不同于近年來風靡一時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風格的帝國研究,如尼爾·弗格森、哈特和耐格里等人的著作,這些研究以國際秩序為中心,而柏班克和庫珀的關注點卻是帝國內部的秩序和治理。他們猶如化學分析家將帝國的結構打碎,提煉出宗教、族群、語言、政治共同體成員身份(臣民或公民)、國家主權等與多樣性治理相關的因素,通過展示這些因素來促使我們重視帝國這種國家形式在治理多樣性上所表現(xiàn)的技巧,所運用的技術,所積累的經(jīng)驗,促使我們反思民族國家本身帶來的治理多樣性的困難甚至災難,從而提供另一種知識資源或者政治可能性。

然而,要有效汲取這種知識資源和利用這些經(jīng)驗積累,首先需要破除關于“民族國家”的一個目的論神話,即民族國家是容納和治理多樣性的最佳形式,它取代其他國家形式具有天然正當性。作者從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事實:在人類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種組織國家權力的形式,但帝國無疑是存續(xù)時間最久的一種。回想一下,奧斯曼帝國存續(xù)了六百年,羅馬帝國在西地中海地區(qū)維持統(tǒng)治六百余年,而其東方分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時空,如果承認秦以后中國的王朝更替并未改變基本的國家形式,中華帝國(這是一個非常晚近的稱呼,恐怕除了袁世凱的洪憲帝制,中國歷代王朝從不自稱“帝國”)更是延續(xù)了兩千多年。這些帝國“有生之年”均在不斷面對多樣性的難題,創(chuàng)新治理多樣性的策略和技術?!暗蹏某志眯蕴魬?zhàn)了這樣的觀念,即民族國家是天然的、必不可少而不可避免的。”(3頁)我們現(xiàn)在視為理所當然的這個民族國家充斥的世界,出現(xiàn)于“二戰(zhàn)”后,至今不過七十年,其在治理多樣性時有多少熟悉的路徑可避免危險呢?遲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帝國還曾經(jīng)設想,通過賦予殖民地人民以公民權而將亞洲、非洲的殖民地納入一種新型的帝國、邦聯(lián)或聯(lián)邦結構中,但由于“二戰(zhàn)”后公民權負載的權利遠比以前時代要厚重豐富(如T.H.馬歇爾所指出的,此時公民權通過社會經(jīng)濟權利而和福利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了),殖民地人民和母國人民無差別的公民權成為帝國難以承受的重擔,殖民地獨立成為民族國家才成為一個剩余選項,民族國家遂紛紛形成。

也許還存在一個有待破除的神話,即帝國和民族國家的僵化兩分法。關于民族國家,最廣為接受的定義是“政治邊界和民族邊界重合的國家,其中民族作為主權實體是政治正當性的源泉”。而“帝國”一般指這樣的國家形式:廣土眾民(多個族群或民族);其統(tǒng)治并無非常清晰確定的范圍,即所謂的有邊疆(fronIier)而無國界(border);帝國中存在地域、族群、社會和文化的權力支配關系(如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對邊疆的支配、占統(tǒng)治地位的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支配、特定的統(tǒng)治集團如貴族對其他社會群體的支配、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及原住民群體的支配);有中心和邊緣;通常都有大型的宗教和高等的文化,因此對世界文明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但柏班克和庫克指出的帝國和民族國家的一個重大區(qū)別卻更具反思和現(xiàn)實意義:民族國家追求政治共同體的同質性(homogeneous)、致力于創(chuàng)造內部個體平等而同質性的民族,而帝國有意識地維持其征服和納入境內的人群的多樣性并保持其區(qū)別(distinctions)。這與美國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沃爾澤的認識暗合,他在考察了人類社會歷史上的各種處理文化、宗教與族群差異的治理體制后,認為帝國統(tǒng)治在歷史上是容納差異性(difference)和促進和平共處的最成功的統(tǒng)治方式(參見沃爾澤:《論寬容》)。

然而,從實際的歷史演變來看,帝國和民族國家的復雜關系并非韋伯式理想型二分法所能概括,也不是線性進化。常見的看法是,帝國是前現(xiàn)代的國家形式,而民族一國家是現(xiàn)代的國家形式,一個國家不可能既是帝國,又是民族國家,在歷史時序上,帝國的瓦解誕生了民族國家,二者有先后替代關系。但即使從歐洲的歷史事實中,也可發(fā)現(xiàn)帝國和民族國家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二者之問的連接是“多線程”的歷史:有些帝國解體成多個民族國家,這是在民族主義“溫度”的催生下,“民族國家”從帝國這一“蛋殼”中孵化出來的過程,如在十九、二十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過程中,建立了四十個國家,包括現(xiàn)代的土耳其和希臘。有時帝國甚至主動發(fā)起民族建構的工程(project)來作為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應對競爭和挑戰(zhàn)的生存策略的一部分。在十九世紀,很多帝國如西班牙、不列顛、法蘭西、德國和俄國,通過精英的努力,通過描繪帝國的精神地圖,通過交通和傳播技術,通過公共領域,在其核心區(qū)域甚至在其邊緣創(chuàng)造和加強民族建構?!懊褡鍑摇币灿锌赡軜嫵沈寗拥蹏l(fā)展、擴張的內核,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殖民帝國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但其母國一直被視為民族國家。從觀念史的角度看,現(xiàn)在認為構成民族國家觀念的人民主權、民族、普遍公民權等核心觀念,十八世紀誕生于帝國之內,而其誕生后帝國這種國家形式仍然維持了將近兩百年。至于歐洲以外的區(qū)域,帝國消失或解體的過程中及之后都程度不等地經(jīng)歷了民族國家的建構,這一歷程很難說是在另外的時空中重演歐洲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歷史,雖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模仿。所以,至少在歷史演變中,的確如柏班克和庫珀所說:“從來就沒有一條單線的從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路徑一一或其他的差不多的路徑。”“帝國和民族國家都可能轉化成某種類似對方的東西?!保?頁)帝國與民族國家的兩分法,自然有其認識論上的合理性,但從這種合理性不能推導出視民族國家為國家形式演變目標的目的論。

經(jīng)過這樣的視野轉換之后,帝國就不再是僅供憑吊的歷史墳場,而是一種方法,一個治理技術的“工具箱”,或者說,我們可以將帝國或其他任何國家形式本身都視為具有內在多元復合層次的復數(shù)政體,可以從中拆解出仍然實用的各種“零部件”。

柏班克和庫珀在書中幾乎提到了歷史上所有的帝國,但重點論述的是那些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在治理多樣性時頗具特色,或至今仍留有政治遺產(chǎn)的大型帝國,如羅馬帝國,秦漢帝國,拜占庭帝國,各個伊斯蘭帝國尤其是奧斯曼帝國,查理曼帝國,蒙古帝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殖民帝國,俄羅斯帝國,清帝國以及美帝國。但作者并不是在撰寫帝國的“國別史”,而是重點關注帝國從事多樣性治理的技藝和手法(repertoire)、帝國作為一種國家類型的特色、帝國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在反復的縱橫比較中梳理出五個與多樣性治理有關的主題:帝國內部的差異政治、帝國的中間人(intermediaries)、帝國的想象、帝國的權力手法。

這里所說的“差異政治”并非政治理論中追求本真性、尋求承認的那種權利要求,而是指帝國承認和利用治下民族的多樣性來達到維持統(tǒng)治、保持穩(wěn)定與和平的策略與技巧。所有帝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融合與分化(incorpo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的策略來處理多樣性問題。例如,殖民帝國采取殖民者和原住民在居住空間、職業(yè)、婚姻等領域的隔離來強化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差異,以保持殖民統(tǒng)治者的地位,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和排華法案的政治效果,雖然杰斐遜稱美國為“自由帝國”,這自由卻并不惠及境內所有居民?!靶虑迨贰彼沂镜那宓蹏y(tǒng)治者致力于保持“滿族性”、刻意構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多重身份(作為皇帝、內亞草原部落的大汗和藏傳佛教中的文殊菩薩)也是一種治理多樣性的帝國戰(zhàn)略。奧斯曼帝國是伊斯蘭神權國家,但蘇丹長期從基督教徒中征召青少年組成禁衛(wèi)軍,使其“與世隔絕”而形成對蘇丹的唯一效忠,來打造最強悍、忠誠的軍事力量。也許,帝國的差異政治在利用差異方面構成了帝國治理術中陰暗而有力的一面。

雖然保持和利用差異是一種手法,但這并不排除有時候帝國采取將多樣性整合的策略,如羅馬帝國的羅馬法、不斷擴大的公民權、早期羅馬帝國萬神殿供奉各民族的神祗是在多樣性中尋求統(tǒng)一的機制。在中華帝國,科舉制和儒家文化塑造的士大夫階層是保持帝國統(tǒng)一最有效的機制。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的后果遠沒有統(tǒng)一文字那么深遠。

所有的帝國都在某種程度上采取間接統(tǒng)治的方式來處理多樣性問題。如查爾斯·蒂利所說,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幾乎沒有任何歐洲國家(可能瑞典除外)真正試圖實行過自上而下的直接統(tǒng)治。間接統(tǒng)治在古代世界如此普遍,以至于有的學者認為,現(xiàn)代民族主義之所以發(fā)生,就是因為現(xiàn)代國家往往經(jīng)歷了從間接統(tǒng)治到直接統(tǒng)治的轉型(邁克爾·赫克特:《遏制民族主義》)。間接統(tǒng)治最顯著的特征是以群體中的精英為交涉對象,并以群體為治理單元。在這種統(tǒng)治方式中,帝國最賴以為生的其實是“中間人”的“忠誠”,因為最高統(tǒng)治者是依靠這些“中間人”來統(tǒng)治的,因此不同的帝國發(fā)明出各種籠絡“中間人”的手段。沙俄帝國可謂利用異族精英來達成帝國目標的“個中老手”。實際上,從彼得大帝時期開始,沙皇俄國很大程度上在依靠非俄羅斯人來統(tǒng)治這個龐大的帝國,其中德意志人起著不同尋常的作用,這是因為,隨著俄國向波羅的海的擴張,原來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德意志貴族自然被納入了沙皇俄國的統(tǒng)治范圍,但他們在帝國內享受特權,同時,帝國也主動從德國招募軍官和行政專才,依靠這些人來支持帝國的統(tǒng)治。十八到十九世紀期間,俄羅斯高級官員中有大約18%具有德裔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在俄國歷史上與彼得大帝齊名的葉卡捷琳娜女皇(一七二九至一七九六)本身就是德意志人,其父親是一位德意志軍官。

“帝國的想象”是指帝國利用意識形態(tài)尤其是宗教和王權來塑造統(tǒng)治的正當性,作為黏合劑來保持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在羅馬帝國,隨著基督教的滲透和發(fā)展,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羅馬高官和將領成為基督徒,因為一神教排斥偶像崇拜而拒絕參與對“羅馬和奧古斯都”的公開崇拜,這被視為對重建羅馬帝國統(tǒng)一性的不可容忍的威脅。君士坦丁大帝認識到,為了維持帝國的文化一致性以盡可能消除內部沖突,在無法將基督教的政治影響排除時(戴克里先時期的宗教迫害已經(jīng)證明無濟于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治國戰(zhàn)略。不過,基督教成為國教本是整合羅馬帝國、維持帝國統(tǒng)一的一種戰(zhàn)略,前期也的確有其成效,但后來隨著基督教分裂,宗教反而造成帝國的內耗,從三世紀起,基督教明顯地分裂為東西兩大派,這為后來羅馬帝國東西分裂提供了驅動力。這表明在治理多樣性方面,一時一地奏效的方法隨著世易時移而可能失敗,而成功的帝國總是在不斷調整其治理術,打“組合拳”,這就是帝國的權力手法。

帝國治理多樣性的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運用混合的權力手法(repertoire of power)。“帝國的延續(xù)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它們的混合和轉換策略的能力:從鞏固地區(qū)到插入飛地(planting enclave),從松散地監(jiān)督中間人到緊緊地從上到下控制,從坦然確認皇帝權威,到拒絕像皇帝那樣行事。而其他國家形式,包括聯(lián)合王國、城邦國家、部落和民族國家,就不那么能夠如此靈活地應付這樣變化的世界?!保?6頁)以大英帝國為例,其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經(jīng)歷了從委托東印度公司統(tǒng)治到由總督代表英國女王直接統(tǒng)治的轉變,但即使在總督統(tǒng)治期間,其統(tǒng)治也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印度當?shù)氐姆饨ㄍ豕?,繼承著此前的間接統(tǒng)治,從而形成一套直接、間接相結合的組合統(tǒng)治方式。而在主要由白人移民侵入后成立的殖民地社會,英帝國的統(tǒng)治方式則逐漸從委任總督統(tǒng)治轉變?yōu)槌闪⒆灾晤I,聽其自治。隨著加拿大(一八六七)、澳大利亞(一九〇一)、新西蘭(一九〇七)、紐芬蘭(一九〇七)和南非聯(lián)盟(一九一〇)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開始從帝國到英聯(lián)邦的轉變,也許正是這種應勢而變使得英帝國沒有像西班牙、葡萄牙等先行的殖民帝國那樣在一次次戰(zhàn)爭、革命與反叛中被徹底摧毀,收縮到歐洲一隅成為小國。

沙皇俄國的擴張過程中,在語言、宗教、文化、行政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也巧妙地運用了因地制宜的手法。據(jù)柏班克和庫珀概括,其原則至少有三:實用主義地承認差異;統(tǒng)治的規(guī)則并不一視同仁;統(tǒng)治的規(guī)則是可以改變的。這些原則的具體運用千變萬化,如為加強俄帝國整體上的統(tǒng)治正當性,尤其在與奧斯曼帝國的競爭和沖突中,俄國沙皇不斷強調自己是羅馬愷撒傳統(tǒng)的繼承者(俄皇的頭銜就來自拉丁語caesar的音譯),是東南歐東正教徒的保護者,并不時強化東正教的傳教活動,以作為介入沖突的借口和構建更大范圍認同的手段,但在治下的非俄羅斯民族地區(qū),一旦傳教遇到的抵抗過于強烈,宗教使命就讓位于保持該地的傳統(tǒng)和多樣性,而且自始至終沙皇都將東正教納入自己權力支配之下,避免形成太阿倒持之勢。它在西部斯拉夫人占主導的地區(qū)擴張時,一方面吸納非俄族的上層貴族精英進入皇家的權力圈(如一七九五年時,66%的“俄國”世襲貴族具有波蘭血統(tǒng),一八〇四至一八〇六年有位波蘭貴族還成為亞歷山大一世的外交大臣,275頁);另一方面又在這一地區(qū)的行政和教育領域推行“俄化”政策,推動俄語成為行政和教育語言。而在西伯利亞,對于游牧部落則基本采取放任政策,僅僅要求其象征性地進貢皮毛等物產(chǎn),這時候擴張疆域的目標優(yōu)先于汲取人力和稅賦,根本談不上“編戶齊民”的治理,更不用說“俄化”政策了。此外,沙皇通過控制哥薩克上層封建主(即所謂“阿塔曼”),使哥薩克人成為沙俄軍隊的職業(yè)軍人,他們享有種種特權,如他們無須向俄羅斯中央政府繳納賦稅和服徭役,他們?yōu)檎M的唯一義務就是當兵打仗。所以,在沙俄帝國的擴張中,一些邊緣群體和少數(shù)族群反而成為受益者,他們在帝國統(tǒng)治秩序中獲得了在其他情況下永遠都無法取得的地位,故而有動力參與帝國的擴張。

柏班克和庫珀在書中論述的帝國治理術遠比此處所摘錄的一些事例要復雜微妙得多,正因為這些治理術關乎政治權力、經(jīng)驗和智慧的運用,而有時候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得失也一言難盡,所以反而需要深入細節(jié)才可觀其大略,因此這的確是一部值得細讀的大著。

雖然該書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氣象萬千的帝國歷史長卷,將很多帝國面對競爭、沖突、危機和復雜的多樣性局面時的焦慮、野心、困窘、雄闊、陰狠、沉穩(wěn)、深謀、老到都纖毫畢現(xiàn)地描繪出來,其提煉出的很多治理之道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展卷即別開生面,但不得不說,作者在對照民族國家和帝國時,并未深入闡明帝國和民族國家這兩種國家形式面臨的多樣性狀況有很多重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使得帝國的很多治理術無用武之地,或者民族國家有不得不為或有所不為的苦衷。例如,在帝國時代,各民族和不同文化群體盡管共處于疆域之內,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相對隔離的,絕大多數(shù)普通民眾終其一生都是生活在自己所屬的文化、宗教和族群團體中,因此,不同文化群體頻繁接觸并因文化差異而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遠沒有現(xiàn)代社會那么大,帝國統(tǒng)治者盡可以有廣闊的空間施展其手腕,而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中,多樣性是一種日常經(jīng)驗,并非如帝國時代往往是陌生體驗?,F(xiàn)代社會多樣性的規(guī)模、復雜性和程度與帝國時代相比不在一個數(shù)量級,其面臨的倫理約束和正當性要求,使得民族國家的治理手段“工具箱”里往往空空如也——現(xiàn)在還有哪個國家可以像“斯大林大帝”那樣,將一個個民族像扔馬鈴薯一樣驅來趕去呢?印巴分治時的那種人口置換在現(xiàn)在看來也已是多么不可思議。

此外,當作者強調民族國家在治理多樣性上的失敗時,列舉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的眾多人道災難如種族清洗、大規(guī)模的人口置換、殖民主義帶來的苦難,卻沒有以相同的標準來質疑帝國擴張、征服和沖突過程中同樣甚至更殘酷的慘劇。當作者對成吉思汗及其后繼者的蒙古帝國如何維持宗教多元、保障商路暢通贊賞有加時,對其帝國橫掃歐亞的過程中犯下的累累罪惡卻幾乎略過不提,而這些毀滅性的征服和現(xiàn)代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的罪惡有何本質區(qū)別呢?帝國結構和治理術中的陰暗面并沒有分配到適當?shù)钠锌赡苁刮覀儐适Ь琛?/p>

作為一種國內秩序治理結構的帝國的確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當我們說美國是新的羅馬帝國時,很大程度上是在國際政治或比擬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概念,但帝國和我們這個時代只隔著半個世紀的距離,它在多樣性問題上的遺產(chǎn)是民族國家無法抹除的胎記,當我們面對這個時代的多樣性狀況時,帝國不僅是背景和參照系,也是一種知識資源,應該有更多面的肖像畫來描繪它。

(Jane Burbank, Frederic Cooper,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Politicsof Differ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猜你喜歡
帝國民族國家
皮克斯的動畫帝國
MINORITY REPORT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傳承 民族 文化
第三帝國的興亡之六 大不列顛空戰(zhàn)(下)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第三帝國的興亡之四 戰(zhàn)爭魔影(下)
民族萬花筒
“帝國警察”
仪陇县| 永顺县| 九寨沟县| 绵竹市| 南川市| 泸水县| 都匀市| 永善县| 师宗县| 乐亭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宝兴县| 九龙县| 邵东县| 乐陵市| 江山市| 兴文县| 石城县| 唐山市| 遂溪县| 乌兰察布市| 横山县| 正定县| 泗洪县| 崇阳县| 扶绥县| 铁岭县| 黑山县| 凌海市| 隆德县| 堆龙德庆县| 潞西市| 东至县| 永登县| 邳州市| 会东县| 和平区| 溧水县| 沛县| 泊头市|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