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7年秋天,大明朝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大學(xué)士張居正的父親在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去世了。擱今天,這不是什么大事兒。但在當(dāng)年,這是天大的事情,因為按照規(guī)矩,父親死了,兒子得回家守孝3年。偏偏張居正不想走,皇帝和太后也不想讓他走。15歲的皇帝和太后覺得離不開張居正的輔佐,而張居正也不想離開。
張居正當(dāng)時的位置,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吾非宰,乃攝也。意思就是,我干的才不是宰相的活,我干的是攝政王的活。好不容易大權(quán)獨(dú)攬,一旦離開朝堂三年,等再回來就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了。更何況,張居正主導(dǎo)的改革剛見成效,一旦離開會不會出現(xiàn)變數(shù)也實在令人擔(dān)憂。
所以,皇帝、太后和張居正決定,以皇帝皇后的名義,讓張居正奪情留任。所謂的“奪情”,就是為了國家不得不奪去你的父子之情,讓你忍著悲痛繼續(xù)為國效力。
這時候,整個朝廷的糾察官員包括110名監(jiān)察御史和52名給事中,全部是張居正的人,唯張居正之命是從。所以張居正大概覺得,這事兒會很平穩(wěn)地過去,輿論不會鬧得太大。
然而事實證明他想錯了。從翰林院的幾十名官員去張居正私邸勸張居正趕緊離職丁憂開始,張居正“奪情”事件最終演變成一場震動朝野的巨大政治風(fēng)暴。
官員需要為父母守喪三年,其實就是官員為老百姓做出表率,倡導(dǎo)孝道的一種重要方式。事關(guān)天下倫理道德和社會風(fēng)氣,所以古人將此看得極重。古代雖然有“奪情”制度,但僅限于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當(dāng)時的大明朝,天下太平,張居正的“奪情”理由,確實不夠充分。
在無數(shù)要求張居正老老實實回家守孝的人中,有一個叫趙用賢的,給張居正的打擊特別大。因為他是張居正的學(xué)生。自古師生如父子,自己的學(xué)生都出來反對自己,你想想張大學(xué)士是什么滋味。而且趙用賢人品很好,挑不出什么毛病,這讓張居正恨得牙根癢癢。最終張居正下了決心:芝蘭當(dāng)?shù)溃坏貌怀?/p>
意思是:哪怕你們都是品行高尚的好人,但現(xiàn)在擋了我的道,我也不得不除掉你們。
于是他讓皇帝使出了絕招:廷杖。很多人以為廷杖就是打板子,其實廷杖比板子可狠多了。廷杖是栗木所制,遠(yuǎn)端包著鐵皮,上有釘子倒鉤,行刑時候要脫掉衣褲受刑,一杖下去,肯定皮開肉綻。每打五杖要換一個行刑人,以確保打的力量足夠。幾十廷杖下來,即使行刑人有意照顧不下死手,基本上也是從屁股到大腿全部皮肉打爛。以當(dāng)時的醫(yī)療技術(shù),就算不死,沒有幾個月也無法痊愈。傷殘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
明朝的官員,凡是因為進(jìn)諫挨了皇帝廷杖的,可能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卻沒有一個奸臣和漢奸。幾乎所有為了進(jìn)諫而挨廷杖的,都是忠心耿耿的直臣。真正做漢奸的,跳河都嫌水太涼,哪肯挨廷杖啊。
和趙用賢一起挨廷杖的,還有三個人:吳中行、艾穆、沈思孝。三人全都是因為上書要求張居正終止“奪情”挨打的。
吳中行挨了60廷杖,打完后他口鼻流血,奄奄一息。中書舍人秦柱(字汝立,常州府無錫人)很仗義,帶著醫(yī)官趕來救治才救了他一命。艾穆、沈思孝被杖八十,兩人被打得昏死過去,三天后才蘇醒,揀回一條命。
趙用賢也挨了60廷杖。在明朝所有挨廷杖的官員中,他特別有名。
史書記載:用賢體素肥,肉潰落如掌,其妻臘而藏之。
趙用賢是個大胖子,挨廷杖的時候,被打壞的皮膚從身上掉落下來,有的足有巴掌大小。他讓老婆做成“臘肉”收藏起來,留給子孫后代做紀(jì)念。
(摘自“燒傷超人阿寶”微信公眾號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