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柒斤
廉頗身上的標簽不少,諸如“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等,但我想再給他貼上一個“名不副實”。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扎在閼與(今山西和順縣一帶)。趙惠文王問廉頗:“可救不?”廉頗說:“道遠險狹,難救。”趙惠文王又問趙奢,趙奢回答:“兩強相遇勇者勝!”結(jié)果,“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遂解閼與之圍”。
還有一事,也足以說明廉頗肚量并非大如海。趙惠文王的孫子繼位后,用樂乘取代廉頗?!傲H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廉頗的最大戰(zhàn)績是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帶領趙軍長驅(qū)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問題是,這個戰(zhàn)績發(fā)生在名將樂毅聯(lián)合秦、韓、魏、燕、趙五國之力伐齊期間,總指揮是樂毅,趙國在其中的權重并不大,因而廉頗這個戰(zhàn)績的含金量也很有限。之后,廉頗取得的幾次勝利也是針對齊、魏國。相對于兩次打敗強大秦軍的馬服君趙奢、多次打敗匈奴和秦國的武安君李牧,廉頗與秦國作戰(zhàn)基本都是敗績,他也沒有與秦作戰(zhàn)的任何經(jīng)驗。
評價廉頗軍事才能,就不得不提長平之戰(zhàn)。現(xiàn)今流傳最廣、信眾最多的故事版本是,戰(zhàn)爭期間,趙王聽信秦國間諜散布的謠言,罷免了主張打持久戰(zhàn)的老將廉頗,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結(jié)果趙國40萬精銳全軍覆沒。姑且不論“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前秦趙兩國經(jīng)濟實力、社會動員能力、軍隊后勤保障能力等差距有多大,也撇開趙國的風險評估、風險防控能力差及戰(zhàn)略決策失誤等不提,單就廉頗軍事指揮能力而言,恐怕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事情是這樣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一帶)最初是韓國的國土。為奪取這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戰(zhàn)略要地,秦國以名將白起為主帥,率軍與韓國連續(xù)激戰(zhàn)3年,奪城10余座,斬首5萬多,最終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lián)系,使之成為一塊“飛地”。到了公元前262年,已絕望的韓王不得不向秦國屈服,答應把上黨郡17城全部割讓于秦??僧敃r上黨太守馮亭卻來了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跑到臨近的趙國,愿意將上黨郡盡數(shù)獻給趙國。趙王對這天上突然掉下的餡餅喜出望外。于是,公元前261年,廉頗率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接管上黨。此舉激怒了秦國,秦軍隨即向趙軍發(fā)起攻擊。最初秦軍的最高指揮官并不是名將白起,而是“左庶長”(秦國的中等爵位)王龁。
廉頗率領的趙軍被王龁趕出上黨后,一路敗退到長平(今山西高平市一帶),上黨的老百姓也跟著跑過來。公元前260年4月,一路如影隨形追過來的王龁便以此為借口進攻趙國,廉頗在當?shù)匾黄庸鹊卮拗藮|壘、西壘抵抗秦軍進攻,以拖待變。趙孝成王一看這也不是辦法,廉頗始終不敢出戰(zhàn),國力消耗不起,后勤保障也跟不上,再加上“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趙王這才以“趙括代廉頗”。一聽趙軍換帥,秦“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王龁為尉裨將,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由此可見,秦國對趙括的態(tài)度比對廉頗重視多了。
(摘自《呼和浩特晚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