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玉
(閩南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唐人街》是林語堂于1948年寫就的一部英文小說,講述的是來自廣東的馮氏一家人在美國紐約唐人街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并通過辛苦的勞作和誠實的努力,最終實現(xiàn)了“美國夢”的故事。小說以主人公湯姆·馮的成長、戀愛為主線,展現(xiàn)這一家子的奮斗過程。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jì)30年代,湯姆的父親馮老二是廣東的農(nóng)民,從美國東海岸淘金到紐約,開了一家地下室的洗衣店,與大兒子洛伊、大兒媳佛羅拉共同經(jīng)營。二兒子佛萊迪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之后,在佛萊迪的資助下,馮老二把妻子以及13歲的小兒子湯姆、12歲的小女兒伊娃從廣東接到了紐約團聚。從此,湯姆和伊娃開始了在美國的學(xué)習(xí)、生活之旅,好奇地感受著這個神奇的國家?guī)Ыo他們的影響。1937年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馮氏一家和其他海外華人積極投入到捐錢抗日的熱潮中。在為抗戰(zhàn)募捐的過程中,湯姆邂逅了一位來自上海被聘到唐人街教中文的女孩艾絲·蔡,并與其相知、相戀,歷經(jīng)情感磨難,終成眷屬。期間,佛羅拉生了個兒子;佛萊迪不顧家人的反對娶了一個漂亮的女孩為妻,卻生活得不幸福,最終以離婚告終;馮老二在一次車禍中身亡,一家子獲得了5 000美元的賠償金。馮氏一家由此有了在街面上開餐館的啟動資金,經(jīng)全家共同努力慢慢實現(xiàn)了他們的“美國夢”。
根據(jù)翻譯目的論,翻譯是有目的的人類行為,是以結(jié)果為導(dǎo)向的人類活動。不同的翻譯目的決定了翻譯時所采用的不同方法與策略。翻譯目的有三種解釋,即譯者的目的(如賺錢),譯文的交際目的(如啟迪讀者),以及使用某種特殊翻譯策略所要達(dá)到的目的(如為了說明原語中語法結(jié)構(gòu)的特殊之處而采用直譯的方法)。[1]27-28基于不同的翻譯目的,有些譯者選擇忠實于原著和原文作者;有些則對原著進行任意改寫或操控。華裔英文文學(xué)作品旨在傳播中國文化,在回譯成中文時就要考慮到原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能撇開原文作者而過度改寫或操控原著。林語堂是學(xué)貫中西的文化大家,是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橋梁,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和一位智者。[2]002縱觀林語堂的英文小說,每一部作品都閃耀著中國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光輝。《唐人街》雖沒有《京華煙云》的磅礴氣勢和強烈的歷史意義,但是原著反映了林語堂傳播粵語文化、道家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初衷。然而,經(jīng)過唐強回譯成漢語的《唐人街》卻在傳播原著中的道家文化、閩南文化、粵語文化方面存在錯譯、漏譯之處?;刈g者是應(yīng)該譯“意”即可,還是要兼而譯“心”呢?在漢語里,“意”和“心”是兩個詞義相近的字,都有“心愿”“心思”“愿望”“意圖”等意義,但是“心”的內(nèi)涵卻更豐富一些。《新華字典》(第11版)中,“心思”的意義是歸于“指思想器官和思想感情等”[3]549這一義項上的,也就是說,在這一義項下與“心”相關(guān)的詞語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而“意”字卻沒有此內(nèi)涵。林語堂在《唐人街》中不惜用威妥瑪氏拼音方案把涉及的粵語和閩南語等地域文化直接音譯過去,并大量引用《道德經(jīng)》里的原文語錄,體現(xiàn)著其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熱愛之情。這種帶著愛慕的創(chuàng)作意圖用“心”字才能正確地加以體現(xiàn)。因此,文中所謂的“意”,筆者只取“意”的“意思(meaning)”這一義項,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所謂“心”,則是指林語堂傳播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作意圖(intention)。
唐強漢譯的《唐人街》,小說脈絡(luò)清晰,故事情節(jié)完整,與林語堂的英文原著大體相符。從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保留完整與否來看,這一點唐強是做到了,也就是所謂的譯“意”。但是,林語堂曾在40歲生日時給自己寫了副對聯(lián):“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4]28,以此表明自己的偉大志向,即要致力于推動中西文化交流。林語堂的英文著作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其所著的英文小說內(nèi)含豐富的中國文化和地域文 化?!短迫私帧愤@部小說就是以傳播粵語文化、道教文化、閩南文化為創(chuàng)作初衷的,林語堂在該小說中用威妥瑪氏拼音方案將粵語及相關(guān)的中國文化直接音譯或直譯了過去,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此,在將其回譯成漢語時,譯者就必須考慮到林語堂的創(chuàng)作初衷,將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如實地進行還原,以此為翻譯目的,才能體現(xiàn)該作品的真正價值。這就是所謂的譯“心”,即譯出原文作者創(chuàng)作的真正意圖,否則,憑著林語堂先生過硬的英語語言功底,他就無需大費周章地讓自己的作品讀起來有些許的拗口。
唐強漢譯的《唐人街》雖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卻在回譯其中的道教文化、粵語文化和閩南文化時出現(xiàn)了漏譯、錯譯等現(xiàn)象,這就違背了林語堂最初的創(chuàng)作意圖,沒有全面實現(xiàn)原著傳播中國文化的功能。這正是唐強漢譯本的一大缺憾。因此,筆者認(rèn)為在回譯《唐人街》時,既要做到譯“意”,又要做到譯“心”。針對回譯這種特殊形式的翻譯,回譯者在回譯時應(yīng)該本著與原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一致的翻譯目的,恰當(dāng)選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即“內(nèi)容歸化、文化異化”進行翻譯,才能真實再現(xiàn)原文的價值。[5]72
林語堂是精通儒、道、釋三大思想的作家,但是道家的分量在他的心中要高于儒家和釋家。他曾自詡為“道家老莊之門徒”,也曾表示“倘若強迫我在移民區(qū)指出我的宗教信仰,我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對當(dāng)?shù)貜奈绰犨^這種字眼的人,說出‘道家’二字”。[6]198王兆勝認(rèn)為:“林語堂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最重要也是唯一一位道家文化的傳承者,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和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xiàn)。”[2]017其實,道家文化對林語堂的影響由來已久。雖然林語堂最初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早在圣約翰大學(xué)求學(xué)其間,林語堂就已經(jīng)開始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為了研讀《道德經(jīng)》,他曾犯規(guī)夜讀,而被校長卜舫濟撞個正著。自從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以后,他更是開始全面接受道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他隨后的英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子,如《吾國與吾民》(1935年)、《生活的藝術(shù)》(1937年)、《京華煙云》(1939年)、《中國印度之智慧》(1942年)、《老子的智慧》(1948年)、《從異教徒到基督徒》(1959年)等等,當(dāng)然也包括本文要研究的《唐人街》(1948年)這部小說。林語堂借用他的作品把自己崇尚的自然閑適的生活方式、超脫達(dá)觀的人生態(tài)度、退隱保守的道家哲學(xué)表達(dá)了出來,尤其是在其英文小說中,借助小說中的理想人物,向世人傳播道家文化,展示其道家情懷。
《唐人街》雖不像《京華煙云》那般明顯,在每卷的篇首都引用莊子的話題之,并專門設(shè)置第一卷為《道家的女兒》,明確告訴讀者小說是以道家思想貫穿之。但是林語堂在《唐人街》這部小說里也賦予了幾個人物一定的道家思想,如馮老二、杜格叔公、艾絲·蔡及其父親。當(dāng)湯姆在去給客戶送洗好的衣物的路上遭受一群粗野男孩的欺負(fù)時,佛萊迪建議湯姆要用打架來解決問題,而馮老二的觀點卻是:“為什么要這樣小題大做呢?如果這條街不好,不要從那里走就是了。這不是很簡單嗎?美國人有美國人的方法,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人的方法。這就是我們生存的方式,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待人處世之方?!盵5]082“這種方法是由道家的智慧而來,水流向低處而能滲透每一個地方。馮老二在他所聽過的中國箴言中,覺得老子的哲學(xué),是第一個教人掩飾自己的哲學(xué),例如勸人和水一樣往低處流,做人不要太露鋒芒,要大智若愚,以柔克剛,沉默是真正的智慧,言多必失,身在低處的好處,以及喧嘩吵鬧的無益。這些哲學(xué)就是馮老二的生活哲學(xué)”。[7]152這是林語堂借用馮老二來弘揚道家的“水德”以及“不敢為天下先”的哲理。杜格叔公是馮老二的好朋友,是唐人街最受歡迎的領(lǐng)導(dǎo)人物。他在湯姆的母親六十大壽的宴席上發(fā)表了有關(guān)生與死的哲學(xué)言論。他認(rèn)為:“人的精神、作品和競爭都具有無可毀滅的性質(zhì)。莊子把死稱為‘回家的偉大旅程’。那就是精神的永垂不朽。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酥踩崛?,其死也堅強?!盵8]274-275杜格叔公對待生死具有超脫自然的態(tài)度,這是老莊道家思想在其身上的體現(xiàn)?!短迫私帧分凶钅荏w現(xiàn)道家思想的是女主人公艾絲·蔡,筆者將在下一小節(jié)里著重論述。
林語堂在《唐人街》中賦予女主角艾絲·蔡姚木蘭似的道家女兒的形象。艾絲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她的父親也是老子的崇拜者,遵從老子“柔弱不爭,隱忍慈讓”[9]的道家精神。艾絲從小就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接觸了老莊的道家思想。艾絲之所以能夠讓湯姆為其著迷,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艾絲身上恬靜的道家氣質(zhì),是這種氣質(zhì)使得湯姆覺得自己與艾絲差距巨大,所以為了配得上艾絲,湯姆開始認(rèn)真學(xué)習(xí)中文,練習(xí)中國書法,認(rèn)真研讀老子的學(xué)說。因此,筆者認(rèn)為把艾絲和湯姆聯(lián)系起來的這根紅線正是老子的道家思想。當(dāng)艾絲跟湯姆在一起時,兩人經(jīng)常會聊起《道德經(jīng)》里面的內(nèi)容。而林語堂在文中就大量引用了老子的學(xué)說。林語堂曾經(jīng)說過:“我曾引用許多老子的話,因為我認(rèn)為讀者會喜歡他的話,最重要的是因為老子能說得比我的意譯好得多,且有效得多?!盵4]186其實,從小說原著的第12章開始,林語堂就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引入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語錄,但是,唐強在回譯這部小說時,卻把引自老子的原文都一一漏譯掉,忽略了林語堂向西方傳播道家思想的初衷。例如,在小說的第18章第3小節(jié),林語堂引用了大量老子的語錄,但是當(dāng)讀者閱讀唐強的譯文時,這部分內(nèi)容都不存在了。當(dāng)艾絲收到母親的來信告知其父親在中日戰(zhàn)爭中不幸遇難時,湯姆在安慰艾絲的過程中,兩人共同研讀老子的學(xué)說,艾絲從中找到了平靜,而湯姆也由此更進一步了解艾絲。唐譯《唐人街》不僅漏譯了兩人在艾絲房中探討的大量的老子哲學(xué),還漏譯了之后艾絲把書借給湯姆研讀的一系列內(nèi)容,整整漏譯了包含道家文化在內(nèi)的19個段落。如:
Movement overcomes cold.But keeping still overcomes heat.Who is calm and quiet becomes the guide of the universe.[8]212(靜勝躁,寒勝熱。清凈為天下正。[10]174)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It is called the Mystic Female.The Door of the Mystic Female is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8]212(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10]25)
小說第18章第3小節(jié)正是湯姆接受老子思想最深刻的一個章節(jié),而唐強卻將此部分內(nèi)容省去不譯,使得讀者無法了解隨后湯姆在性格和生活態(tài)度上發(fā)生改變的原因。道家思想對湯姆的影響是循序漸進的。湯姆從一個好動的男生慢慢變成一個懂得靜下心來思考、做事、懂得進退的人。在湯姆向艾絲兩次求婚不成之后,他在道家“無為而無不為”“以退為進”的思想指導(dǎo)下,對艾絲開始疏遠(yuǎn),由此讓艾絲意識到湯姆在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最終贏得了艾絲的愛情。因此,道家哲學(xué)在這部小說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可隨意漏譯。
《唐人街》原著中共有四個章節(jié)引用了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語錄:第12章有4處;第18章有12處;第20章有1處;第25章有2處,共19處。但是,唐強卻把包含道家思想精髓的這19處通通漏譯掉,使得小說的漢譯本讀者無法感受到老子哲學(xué)對艾絲和湯姆的影響之深,也無法如實傳遞出林語堂傳播道家文化的“本心”。筆者認(rèn)為,作為回譯者,應(yīng)該在忠于原文作者意圖、在查實大量的史料之后,對小說進行真實準(zhǔn)確的還原,才能真正還原原文小說的價值,做到既譯出原文的故事情節(jié),即“意”,又能抓住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即“心”。
閩南文化和粵語文化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要讓其得以長久流傳,需要正確無誤地對其進行傳播。然而,唐強在回譯《唐人街》中的閩南文化、粵語文化等中國文化時卻出現(xiàn)了錯譯、漏譯等情況,其中錯譯有9處,漏譯有32處。筆者認(rèn)為應(yīng)該對其進行糾正,特舉例如下。
例1 原文:After dinner they played for the moon cakes.The first prize was a large cake about eight inches in diameter,and the others decreased in rank and size,allnamedafterthedifferentdegrees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8]92
唐譯:晚餐后他們玩骰子,第一個獎品是放在餅盒中間的,直徑在八寸左右的大月餅。其他還有中型、小型的月餅,全部都以他們所包的材料來命名。[7]105
這里寫的是有一年中秋節(jié),湯姆的舅舅送給湯姆一家一盒月餅,并在中秋節(jié)這天與他們一起博餅過節(jié)的情景。博餅,是閩南地區(qū)如廈門、泉州、漳州獨有的中秋傳統(tǒng)活動,是閩南一種獨特的娛樂民俗文化。由于閩南人遍及省外、臺灣地區(qū)和海外,因此,這種中秋博餅的習(xí)俗也被移居外地的閩南人繼承了下來。博餅是用六粒骰子投擲結(jié)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tǒng)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每會月餅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設(shè)有“狀元”1個,“對堂(榜眼)”2個,“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現(xiàn)在的獎品除了月餅,還可以是日用品或食品之類的。林語堂在這里是想把閩南的這種“博餅”風(fēng)俗介紹給西方讀者,而唐強卻把“all named after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譯成“全部都以他們所包的材料來命名”,這完全搞錯了博餅獎品的命名原則。為了體現(xiàn)林語堂傳播閩南文化的意圖,筆者嘗試把這句話譯為:晚餐后他們玩博餅游戲。一等獎是一個直徑約八寸的大月餅,其他獎品按頭銜和大小遞減,所有獎品都是以科舉考試的不同名次來命名的。
例2 原文:San Francisco was known to allCantoneseback home as Old Gold Mountain,and to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America as the Great Port.[8]4
唐譯:那就是為什么中國人把三番市叫做舊金山的原因。可是遠(yuǎn)在海外的中國人卻把它叫做大港。[7]5
這里唐強把“antonese”譯成“中國人”是不對的,它指的僅僅是廣東人,詞義的范疇被擴大了。19世紀(jì)美國淘金熱的時候,很多廣東人跑到San Francisco(三藩市)去淘金,然后把賺到的錢寄回給廣東老家的親人。因此,在小說的時代背景下,在廣東人眼里,San Francisco被稱作舊金山。筆者認(rèn)為此句可改譯為:對所有回到廣東老家的廣東人而言,三藩市被叫做舊金山,而在美國的海外華人卻把它叫做大港。
例3 原文:He once prayed for delivery to come fromfan-tanand was rewarded with the vision of winning two hundred dollars and then,in the hope of achieving all of his ambition,lost it all again.[8]7
唐譯:他曾經(jīng)希望賭馬能使他致富,有一次還贏得兩百一十元的獎金,但是,由于他希望能從這里多贏一些,好接家人出來,結(jié)果又輸光了。[7]9
原文中的fan-tan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坐莊賭博游戲,林語堂按照粵語發(fā)音直接將其音譯過去,回譯成漢語應(yīng)為“番攤”。雖然番攤和賭馬本質(zhì)上都是賭博游戲,但是兩者在形式上是不一樣的。林語堂用fan-tan這個詞,是為了向讀者展示在美國奮斗的廣東人平時的娛樂活動,如果用“賭馬”來翻譯,就失去了這一中國特色。因此,筆者認(rèn)為還是回譯成“番攤”最恰當(dāng)。
唐譯本《唐人街》對閩南文化、粵語文化也出現(xiàn)較多主觀漏譯的情況。
例4 原文1:But there was only one first prize,which was thechuangyuan,and no one could claim it for his own.[8]92
唐譯1:但是一等獎只有一個,誰也不敢說自己會得到。[7]106
原文2:Eva threw achuangyuan,and there was a great shout.The largest cake went to Eva when the game was over.[8]92
唐譯2:伊娃中彩了,大家都?xì)g呼著,最大的月餅歸伊娃所有。[7]106
這兩句與例1所涉及的內(nèi)容相同,都是講中秋博餅這一閩南民俗文化。林語堂在這兩個句子里把一等獎的稱呼“狀元”也音譯了過去,因此,譯者再將其回譯成漢語時,也應(yīng)保留這一閩南文化特色,讓中國讀者也感受一下閩南民俗風(fēng)情。筆者認(rèn)為對上面的兩句譯文應(yīng)該稍作修改,可譯成:
譯文1:但是一等獎只有一個,即“狀元”,誰也不敢說自己會得到。
譯文2:伊娃博到了“狀元”,大家都?xì)g呼著。等到博餅游戲結(jié)束時,最大的月餅歸伊娃所有。
例5 原文: It was not surprising that Flora picked up many words of the Cantonese language,which she promptly styled “hoi-polloi”.If come was loy,open was hoi,drunk was joy,see was toy,vegetable was choy,and mustard plant was koy choy,then obviously,the language was justhoi-polloi.[8]34
唐譯: 佛羅拉學(xué)了很多的廣東話單字:來就是loy,開就是hoi,喝就是joy,看就是toy,菜就是choy,芥菜就是Koy choy等。[7]38
這里寫的是佛羅拉(意大利人)和她婆婆在廚房邊干活邊學(xué)習(xí)廣東話的情景。佛羅拉通過學(xué)習(xí),發(fā)現(xiàn)了廣東話發(fā)音的規(guī)律,用了hoi-polloi這個詞對廣東話的特點作了總結(jié)。而唐強在回譯時卻把原文中的兩處hoi-polloi略掉了,這就抹掉了林語堂借佛羅拉之口展示廣東話發(fā)音特點的意圖,使得漢譯本讀者無法領(lǐng)略粵語的魅力。因此,筆者認(rèn)為hoi-polloi體現(xiàn)的是發(fā)音特點,可以保留不譯。原文可改譯如下:毫不奇怪,佛羅拉學(xué)了很多廣東話單字,她很快就將其發(fā)音特點歸為hoi-polloi。如果來就是loy,開就是hoi,喝就是joy,看就是toy,菜就是choy,芥菜就是koy choy,那么很明顯,廣東話就僅僅是hoi-polloi而已。
例6 原文: She got quite mad at me and Flora and called usfankweiwhen we said it is the modern idea that a man should not marry till he can support his wife.[8]270
唐譯: 我和佛羅拉告訴她,這是現(xiàn)代人的觀念,男人在沒有撫養(yǎng)妻子的能力時不應(yīng)該結(jié)婚,她氣死了,一直罵我們。[7]308
這里是伊娃寫信告訴二哥,老媽逼迫湯姆和艾絲趕快結(jié)婚,遭到年輕人反對時,老媽對她們發(fā)火的情景。當(dāng)伊娃和佛羅拉支持湯姆和艾絲兩人不著急結(jié)婚時,受到了老媽責(zé)難,罵她們倆是fankwei。湯姆、艾絲、伊娃、佛羅拉因為受到美國人現(xiàn)代觀念的影響,認(rèn)為應(yīng)該先有事業(yè),再談結(jié)婚,而老媽卻認(rèn)為年輕人到20歲了還不結(jié)婚,是對家庭的不負(fù)責(zé)任,認(rèn)為他們都學(xué)外國人,是fankwei(番鬼)。唐強漢譯時將這個詞漏譯,使讀者無法體會到新舊兩代人在中西文化上的強烈差異,也無法感受到粵語的罵人文化。唐譯文的最后一句最好補充完整:一直罵我們番鬼。
林語堂在用英文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時喜歡把自己所學(xué)的儒、道、釋三大思想以及中國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其作品中,著力于向西方展示中國文化。因此,作為其小說的回譯者應(yīng)該做到既譯“意”,又譯“心”,緊緊抓住林語堂傳播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作初心,以此為翻譯目的,才能體現(xiàn)林語堂小說的真正價值。在回譯過程中,采用“內(nèi)容歸化、文化異化”的翻譯策略,譯“意”兼而譯“心”,讓讀者真正領(lǐng)略到林語堂作品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