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雅心
鋼琴演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門表現藝術,表現力的提升離不開想象力,也就是說想象力是影響鋼琴演奏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想象力可以幫助演奏者準確把握作品風格,增強內心聽覺,提升音樂表現力。 從感性到理性,屬于二度創(chuàng)作范疇。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想象力的運用尤為重要,缺乏想象力的音樂是沒有生命力的。 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在演奏作品的時候如果沒有融入想象力,而只是機械地將音符彈出來的話,即便擁有完美的技巧,這樣的作品也是沒有靈魂的。 多年來一直擔任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評委主席安杰伊·雅辛斯基也曾說過: 人類有著諸如喜怒哀樂等復雜的情感,而這些感情都可以在每一位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中找到。 作為鋼琴演奏者,就是要透過這些音符去體會、 去想象、 去表達這些情感。因此,我們在演奏鋼琴時一定要去體味這些情感,要有想象力。
這里所提到的想象力不是憑空亂想,而是演奏者基于充分理解作曲家的意圖后,依據作品的情感基調,從而自由地對作品進行理解與構想。
想要擁有豐富的想象力,首先得要丟掉自身的固定思維和束縛,要讓自己的思維更加發(fā)散,不要局限在同一個模式里。 如果你去聆聽鋼琴家的音樂會,你會發(fā)現他們在不同的時間、 地點演奏同一首作品時,對于音樂的處理一定不是一模一樣的。 其次,要提升自身各個感官的靈敏度,譬如觸 覺、 視 覺、 聽覺、 嗅覺、味覺……要更多地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去發(fā)現、 體會生活中細微的美好,這些感覺越靈敏,想象力的發(fā)揮空間也就越大。 最后,平常在聆聽音樂的時候,閉上雙眼,通過音樂在頭腦中構造出想象的畫面,可以是人物情景、 山川河流、 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都可以,讓思緒隨著音樂起伏跌宕。
1832 年4 月,舒曼從讓·保爾的小說《 少不更事的歲月》 最后一章《 假面舞會》 中獲得了靈感,創(chuàng) 作 了 鋼 琴 套 曲《 蝴 蝶》 ,《 蝴蝶》 是舒曼早期的杰作,它以優(yōu)美的散文形式呈現出來,由一個引子和 12個鋼琴小品組成,是一首標題性的音樂作品,描述了一幅舞會中的景象,孿生兄弟( 瓦爾特和烏爾特) 在一次舞會中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女子,他們倆都愛上了她,三位主人公的形象都在音樂中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
演奏者在演奏引子部分時,雙手的同旋律八度音一出現,立即就應該聯想到舞會開始之前,華麗地拉開暗紅色的舞臺幕布的場景。 緊接著第一首小品就是四三拍子,整曲給人以甜美、 溫暖的感覺,很自然的就可以想像成舞會剛開始時,大家都在邁著輕巧的舞步的場景。 第二首小品,弱起小節(jié)的開始猶如描繪著瓦爾特踏進舞池的第一步,緊接著恢弘的向上的琶音和“ 托卡塔式”的交替旋律,令人聯想到是瓦爾特華麗又輕快的舞步,優(yōu)美輕巧的身姿在旋轉跳躍。 第三首小品是在大字組區(qū)域演奏的八度的音程,這個部分像是在描寫烏爾特在舞會中出場的樣子,舞會中的他穿著笨重的木鞋,拖著笨重的身子,邁著笨拙卻又有趣的舞步,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第五首小品是一首從容優(yōu)美的波蘭舞曲,樂曲中描繪的維娜是婀娜多姿的,旋律自然優(yōu)美,如同維娜的舞姿一般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第六首小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非常有節(jié)奏感的重音和弦,描繪了烏爾特的強有力的舞姿,第二部分通過細膩的和弦與琶音又刻畫了烏爾特內心的柔情。 第七首小品的場景可以想象為舞會到了相互交換假面的環(huán)節(jié),烏爾特急于知道維娜中意的究竟是他還是弟弟瓦爾特,所以和弟弟交換了假面,十六分音符的似斷非斷的旋律像極了交換完假面后的忐忑心情。 第十首夸張的音響效果使人聯想到歡快、 熱烈的舞會盛況,而第十一首使用的是“ 波洛奈茲” 的節(jié)奏,這種波蘭舞曲具有雍容華貴之感,這種節(jié)奏很容易讓聽者想到舞會中的群舞模樣,這是整個舞會最輝煌的樂章。 最后一首小品再現了第一首的主題,第一句似乎是在描述集體舞,所有紳士和淑女都在舞會上站成一列,手挽著手站在一起,跳著最后結束之前的集體舞。 樂曲尾部的低音在旋律中若隱若現的持續(xù)響起,像極了舞會結束后的鐘聲。
由此可見,演奏者要想在演奏時把握好想象力的運用,就要充分結合作品背景、 作曲家意圖、曲式和聲、 節(jié)奏、 情緒等一系列與作品相關的信息,并且在演奏時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靈敏的感官感受。 想象力的高低對于作品的表現力和演奏者與聽眾的感官感受有著直接的影響,豐富的想象力是二度創(chuàng)作時的靈感源泉,演奏者需要不斷地在藝術實踐中探索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