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靜
極其平常地開始,沒有任何來自于虛構文學的暗示,又或者這就是一個真實事件的記錄,鄧安慶的寫作就是這種入侵式的,信服或者逼真一向容易獲得,在平庸的土壤里我們平等地分享一種情感、一種記憶?!抖寡俊肥顷P于一個鄉(xiāng)村男孩的文字,豆芽的名字就像他先天不充足的身材和家庭教養(yǎng),天真善良的男孩隕落了。
年輕的血跡總是令人惆悵和灰心,這也是作家寫作的觸動點吧,沒有什么比臨近者的氣息更能帶來生命的嘆息了。敘事者用了隨筆散文的方式,一
個隔著距離的回憶者,在現實的情感距離上,他們是走得比較近的鄰居,豆芽小時候是“我”的跟屁蟲,在他的生活中曾經有兩次到“我”這里來尋求救助。第一次被奶奶打跑到“我”家打電話,了解到豆芽父母離婚了;第二次是豆芽在奶奶與媽媽的矛盾中無所適從,被奶奶的話激怒離家出走,“我”在街上找到他,跟他一起吃飯并在情緒上安撫了他。尤其是第二次,兩個人的感情被描寫得非常唯美清新,這也是小說中較近距離的人情與暖意。
風吹得越發(fā)大了,因為是順風,車子騎得特別快,豆芽的手摟得越發(fā)緊了。我問他為什么要離家出走,他說要找媽媽。我又問他不知道媽媽在哪里怎么找,他說沿著長江大堤一直走到頭就能找到。他把臉貼在我的背上,打起了嗝。我笑他是貪吃鬼,連我那份都給吃了。他嘻嘻地笑了起來。騎累了,我便哼歌,他也跟著哼。
后來豆芽的人生又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爸爸找了一個外地新娘于霞,他身上有了新衣服,手上還戴了電子表,坐在稻場上,趴著在長凳上寫作業(yè),寫寫看看電子表,再寫寫再看看。于霞毫無征兆地離開了這個暫時補全的家。短暫的母愛成為豆芽的“念想”,豆芽先是在家里等,不肯吃飯,還鬧脾氣,被夏康民打了一頓。后來他又坐在鐵匠鋪門前等,他一直在心中記掛著后媽于霞,他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學,能成為于霞心中有出息的人。于霞的離開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第一塊,豆芽爸爸夏志良本身就是一個自殘性格的人,于霞走后他自殺了。他的自殺也是這個家庭毀滅的開始,豆芽從此不再是那個敏感的孩子,他呈現出了生活中的另一方面,臉上有了青春痘,額頭和鼻頭都是,走路垮垮,有人叫他,他扭頭也不看對方,仿佛對著空氣,嘴角撇向一邊,莫名多了一份不屑的神氣。豆芽打架生事,翹課被開除,偷家里的錢,在變“壞”的路上一去不復回,爺爺夏康民和奶奶蕓香除了打罵沒有其他辦法,終于豆芽在一次打架事件中丟掉了性命。
在生命微弱的關頭,他所惦念的是后媽于霞,一個短暫進入他的生活給予他陽光的女人。一個生命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向黑暗,作家沒有追問這個死亡的原因,只是循著自己局限性的眼光,記下一些鳳毛麟角的片段。讀者靠著這些片段才能組合出一個生命并不可靠的軌跡。從他爺爺不肯給他救命的五千塊錢上,我們可以猜度這個家庭的困蹇,從奶奶與媽媽的婆媳矛盾,可以腦補任何一個家庭內部難以為外人道的齟齬,從父親夏志良的自殘和懦弱可以想像悲劇性命運的代際傳遞。
鄧安慶這篇人物小說并沒有什么技術性花樣,也不太具有文學審美應該具有的難度,它幾乎就是裸露出生活本來的樣子,然后做了一個記錄,記錄中你可以猜度哪一部分是真實的印記,哪一部分是虛構的。當然這都不阻礙什么,它們外表簡單而內心艱澀,索引的是自我存在感不強的他人生活,但是又那樣流溢著一個觀察者和同行者的哀矜,就像寫作部分清淡的本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