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竹
摘 要:上海市實施高考改革后,地理學科是首門實施等級考的學科,考改的一系列變化給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選擇與整合高二等級考教學內容,從調整教學順序,整合教學內容;細化教學目標,區(qū)分內容要求;開展案例教學,補充區(qū)域內容;熱點結合考點,豐富教學內容;精編校本練習,轉化教學內容五方面進行思考探究,以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上海高考改革;地理等級考;教學內容
2014年9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上海作為首批試點省區(qū),提出了高考“3+3”新方案。地理學科作為首門試點等級考的“+3”學科,已有三屆學生經歷了地理等級考。
等級考內容以系統(tǒng)地理為主,兼顧區(qū)域地理,涵蓋了上海地理等級考指導性文本《上海市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中全部的19個主題單元內容。等級考強調對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能力與方法的學習,重視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考試改革最終的落腳點是教學改革,意在引導課堂教學回歸學科教育內涵。因此,本文著眼于等級考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從以下五方面進行思考探究。
一、調整教學順序,整合教學內容
高二等級考的教學內容包括高一基礎型課程和高二拓展型課程兩部分。由于等級考降低考試難度系數,強調對學科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查。因此,在高二的等級考教學中,基礎型課程內容是“地基”,絕不能因為高一已經學過而有所放松。但高一學習時,是以合格考要求為目標,重在“識記”“理解”層面,而等級考命題重在“應用”“綜合”層面。因此,在等級考教學階段高一內容的復習應以能力為導向,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注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拓展型課程內容與基礎型課程內容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拓展型課程可以認為是造在“地基”上的“高樓”。與其“高樓”建完了再來補“地基”的不足,不如打好“地基”再建“高樓”。因此,拓展型課程的新課學習一定是在基礎型課程復習扎實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一來教師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把所有的“地基”都先打好,再建“高樓”,第二種是打一部分“地基”就先建起這部分的“高樓”。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趁熱打鐵的第二種方案更為合理且高效。據此,基于基礎型課程與拓展型課程的知識體系聯系,調整高二總體教學順序如下。
上半部分為原有教材順序,下半部分為調整后的順序。調整后,首先復習基礎型課程第一冊自然地理部分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習拓展部分“地域分異規(guī)律”。接下來學習具有自然和人文雙重屬性的篇章“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而后過渡到人文地理部分,復習基礎型課程第二冊。最后綜合所有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識,以案例形式實踐“區(qū)域開發(f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這種統(tǒng)整高二等級考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基礎型課程復習與拓展型課程新授的教學安排,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節(jié)約教學時間。
在部分單元內容教學中,還可以進一步調整教學順序,整合教學內容。例如,高一第一冊第二篇專題5“板塊運動”中包含“地震與火山”的內容,與高二拓展教材第二篇“自然災害地質災害”的內容高度重合,不妨將“地震與火山”內容的復習作為地質災害的新課導入。借助對該內容的回顧,一方面學生能夠快速回憶起自然災害的學習要點,為后續(xù)泥石流等知識的學習作鋪墊;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更加全面、系統(tǒng)。
二、細化教學目標,區(qū)分內容要求
高一合格考和高二等級考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層次要求不同。因此,同樣針對高一基礎型課程內容,兩個年級的處理就需要體現出差異性,而想要準確把握這種差異,應從細化教學目標入手。《基本要求》是教師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其中的具體內容與水平要求,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細化和區(qū)分合格考與等級考的教學目標,最后在具體設計教學過程,方能更好的體現出兩種學習水平要求下的課堂教學差異,提高教學效率。下面以“世界氣候類型”這一內容的學習為例,說明合格考與等級考教學目標的差異。
依據《基本要求》,制定“世界氣候類型”課堂教學目標,在《基本要求》中涉及這一內容的要求包括:“識記世界主要氣候類型”“運用熱帶雨林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圖表資料,歸納氣候特征,判斷氣候類型”“分析某地氣候類型的成因”。
合格考教學目標:結合空白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名稱;根據某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準確描述氣溫、降水特征,并掌握根據氣候特征判讀氣候類型的一般方法;能從緯度和大氣環(huán)流角度,分析某地氣候類型的成因。
等級考教學目標:(區(qū)域認知要求提高)根據有緯度信息與海陸位置信息的局地地圖,說出該地氣候類型的名稱; (讀圖能力要求提高)根據不同類型的氣候特征圖表資料,準確描述氣溫、降水特征,并掌握根據氣候特征判讀氣候類型的一般方法;(綜合思維能力要求提高)能從緯度、大氣環(huán)流、洋流、地形、海陸分布等角度,綜合分析某地氣候類型的成因。
三、開展案例教學,補充區(qū)域內容
區(qū)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qū)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地理核心素養(yǎng)之一,也是等級考的重要考查目標。例如,等級考的綜合題往往是以某區(qū)域為背景進行考查的,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區(qū)域認知水平。但是在等級考的教學內容中,并沒有對區(qū)域地理內容的明確要求,因此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如何將區(qū)域認知的要求轉化在日常的教學中。
切入點1: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以不同區(qū)域為背景進行案例教學,盡可能實現案例背景覆蓋各大洲重要區(qū)域。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的時候,可以選取某地的災害實例進行教學,從而滲透區(qū)域認知能力。
教學案例:四川省綿竹市的清平鄉(xiāng)是個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小山鄉(xiāng)。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清平鄉(xiāng)周邊山體疏松,產生大量松散堆積物。時隔兩年后的夏夜,清平鄉(xiāng)暴雨如注,爆發(fā)了歷史上罕見的泥石流災害。通過對清平鄉(xiāng)爆發(fā)泥石流的分析,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機制,并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教學資源:災區(qū)附近地形圖、我國降水量空間分布圖、災區(qū)遙感影像。
切入點2:在試題訓練中,要豐富選題的區(qū)域背景,通過地圖、文字材料等形式,補充區(qū)域知識。
簡而言之,通過“案例教學”或“精選試題”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區(qū)域認知水平。
四、結合社會熱點,豐富教學內容
在等級考教學的最后階段,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內容已經非常熟悉,教學的重點在于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答題能力。而如果只是一味讓學生做題,訓練其答題技巧,教學顯得過于乏味,效率也難以保證。這時,教師不妨通過收集一些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來豐富教學內容。圍繞熱點問題的教學好處有二;一是學生過去從未接觸這一信息,將熱點與考點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二是真實情境下的設問,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地理實踐力。
因此,教師可以對地理熱點問題善加利用,以熱點為核心,串聯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綜合復習。同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根據熱點內容,查找相關信息,分析涉及的考點,嘗試命制試題,并編寫參考答案。學生在主動搜集、思考信息的過程中,能更全面地認識某一地理問題或地理區(qū)域,有助于提升其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和區(qū)域認知水平。下面是以雄安新區(qū)的建立這一地理熱點問題為例設計的教學活動。
教學案例:雄安新區(qū)建立的消息公布后,讓學生搜集雄安新區(qū)的相關信息,思考該熱點能夠與哪些考點相結合,并圍繞考點命制相應的題目,編寫相應的參考答案。匯總學生上交的題目考點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問題、城市群,產業(yè)區(qū)位條件,產業(yè)結構升級優(yōu)化等。教師篩選出學生命題、答題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如題目表意不清、知識遷移錯誤、答題角度不夠全面等,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講評,最后把其中的優(yōu)秀命題整理成小練習,作為當日作業(yè)。
五、精編校本練習,轉化教學內容
作業(yè)反饋是評價教學目標達成度的重要方面,而評價的準確性首先取決于作業(yè)設計的質量。好的作業(yè)設計不僅能真實反映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學為己用。因此,通過精編的校本訓練,可以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教學內容。
筆者以為,精編校本練習在于“精”、“全”兩字?!熬?,一是在于題目的設計要符合《基本要求》中的學習水平層次,不可過易或過難;二是在于題目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學情,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三是在于題目的問題設計要精,尤其是設問要準確,要能夠向老高考、等級考命題的問題設計靠齊;四是在于題量要精,不可使學生的負擔過重,通常高一的校本練習控制在每節(jié)課后20分鐘內,高二的校本練習控制在每節(jié)課后30分鐘內。“全”,體現在題目的知識點覆蓋面要全,問題類型要全?!熬钡男1揪毩暫茈y一蹴而就,需要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修訂、完善。下面以一道校本練習中的題目為例,具體加以說明。
例題:閱讀甘肅省簡圖,回答問題。(20分)
材料:甘肅省自然景觀多樣,甘肅省西部邊境祁連山脈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 m之間。
(1)造成A、B兩地自然景觀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這種差異反映了哪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4分)
(2)從B到C到D沿途自然景觀變化反映了哪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說明判斷依據,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觀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
(3)翻越祁連山脈能夠觀察到豐富的垂直帶譜變化,分析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
命題分析:第(1)題符合學科基本要求:該題考查內容對應學科基本要求中 “理解三大地帶性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自然帶分布規(guī)律及其主導因素”“理解我國三大自然區(qū)劃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主要差異”兩條要求。學生結合圖中的等值線進行自然景觀判讀,判斷地域分異規(guī)律類型,并進行原因解釋,符合理解層面要求,難度適宜。第(2)題,考查典型區(qū)域:本題布置在三大自然區(qū)劃學習之后,課堂中進行我國總體的自然區(qū)劃學習;課后作業(yè)進行局地分析,要求略微提升,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區(qū)域認知能力。同時,甘肅省自然景觀自東南向西北變化顯著,一道題考查了我國主要的自然景觀類型以及三大地帶性規(guī)律,題量小而知識覆蓋廣。第(3)題,題目設問參照上海2011年高考和2016年等級考中地域分異規(guī)律題目的問題設計,表述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