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組令人興奮的人像。攝影師李岳金長期觀察西雙版納的人文特質和社會變遷,2017年2月,他與好友來到西雙版納勐海縣一個小寨子,了解這里的生活,認識這里的傣家人,并打開了快門……
曼扎,是西雙版納勐混鎮(zhèn)的一個普通傣族小寨。據寨子里84歲的巖溫坎老人說,傣語“曼扎”是“騎馬而至,安營扎寨”的意思。最初,村民們的祖先騎馬路過,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鐘,于是選擇在此辛勤耕耘、繁衍后代。從此,寨子以“曼扎”為名。
曾經的曼扎,是一個有著100多戶人家的大寨,并以手工慢輪制陶這一遠古的技藝而遠近聞名。慢輪,是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在學會用手捏制泥坯后,發(fā)明的制陶工具,有著悠久歷史。明初錢祖訓所著《白夷傳》稱: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原始的慢輪制陶技藝就這樣和傣家人的生活一起延續(xù)了下來。那時,燒制傣陶是曼扎人最驕傲的手藝。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全球化,使得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族群,也毫不例外地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市場消費的沖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整個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開始出現了大量的陶器替代品,傣陶制品的需求逐漸下降,收入微薄的制陶人相繼放棄制陶,另尋生計。漸漸地,曼扎寨人心思變,1972年,寨子部分人南遷,自立為曼扎囡寨;1999年,又一部分人北遷,自立為新曼扎寨。至此,一個百戶人家的大寨一一曼扎,淪落成為當今僅有23戶人家的小寨。
如今的曼扎,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手工制陶已逐漸被人們遺忘,“傣陶”就像一個古老的記憶,早已淡出了年輕人的視線。盡管還有少數幾個老人在堅守著這一遠古技藝,但它的前途令人堪優(yōu)。
畢竟時代發(fā)展的車輪會一直向前?;蛟S,有一天,曼扎的傣陶制作,將會變?yōu)橐粋€苦澀憂傷而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