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源泉,鄒鵬
(1.南京市陶行知小學,江蘇 南京210000;2.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南校區(qū),江蘇 南京210000)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進一步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步從傳統(tǒng)的觀念中轉變過來,越來越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小學體育教育教學作為我國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來都備受國家和學者的關注,由于小學學校課程設置的緊湊性較高,學校體育的開展時間和范圍的局限性,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生利用自由閑暇時間去選擇自己從事喜歡的體育項目[1]。
武術運動是一項能夠讓人眼明手快、全身得到鍛煉的體育項目,運動量可根據個人年齡、體質、運動水平和場地環(huán)境的特點而定[2]。為了解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對武術運動的認知、滿意度以及其影響因素等,本研究選取部分社團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社團學生的現狀并進行分析,為推進陶行知小學武術運動的開展提供合理的建議。
本文以南京市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對武術運動的認知、滿意度、以及其影響因素等為研究內容,在陶行知小學隨機抽取72學生為調查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用“學生、武術運動、情誼表現”等關鍵詞進行檢索,查閱相關文獻并進行整理,對文獻中的觀點進行分析,為論文研究做相關準備。
2.2.2 問卷調查法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陶行知小學學生7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62人。
自編問卷共有28題組成,涉及小學社團學生對武術的態(tài)度、認知、滿意度、影響因素等方面的調查。
問卷設計完成后,進行了預發(fā)放,剔除了一部分效度不高的問題,并依據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對部分問題進行了修改,刪除第22題,使問卷的設計基本與研究目的相一致。
問卷發(fā)放在學生課堂內進行,現場發(fā)放,現場回收。學生填寫問卷前,統(tǒng)一進行指導,以確保問卷填寫的有效性、真實性和回收率。共發(fā)放問卷72份,回收72份,有效問卷72份,回收率100%。
2.2.3 數理統(tǒng)計法
用Excel 2010 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定性數據通過頻數統(tǒng)計進行基本描述。
3.1.1 陶行知小學社團學生對武術運動的態(tài)度分析
表1 學生對武術運動的不同態(tài)度
調查結果顯示:陶行知小學社團學生對武術運動表示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的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24%和67%,表示一般喜歡的學生占9%,沒有不喜歡的學生。
這個結果反映了大多數的社團學生對武術運動興趣比較濃厚,開展武術教學活動的基礎較好。武術運動是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體育項目,由于武術運動本身易于開展的優(yōu)勢,也正在被廣大的小學生慢慢接受并熱愛與參與到其中。
3.1.2 陶行知小學社團學生選擇武術課的動機分析
動機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內部動力,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體育動機是指推動、停止或終結人們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內部動因。它是在運動需要的推動下促使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力。良好的體育動機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動機系統(tǒng),它能夠對學生長期不斷堅持參加體育學習和從事鍛煉起到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3]。
表2結果顯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參加武術運動的動機選擇最多的是出于興趣愛好,比例高達到82%,其次是為了鍛煉身體,比例為64%,這說明社團的學生強身健體的意識較強,對鍛煉身體的重要性認識較好。選擇“娛樂”、“課程輕松”的學生占比分別為25%、14%,這可能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較重,而武術運動本身的特點是適宜任何水平的人,易于開展,便成為了部分學生釋放緩解壓力的選擇。
表2 學生選擇武術課的不同動機(多選)
3.2.1 社團學生對武術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分析
表3 學生對一周安排課程次數的不同看法
表4 學生對學校對武術課程重視程度的不同看法
由表3可以看出,46%的學生認為一周安排兩次課即能夠滿足自身需求,40%的學生認為一周三次課能夠滿足自身需求,13%學生認為4次課及以上能夠滿足,1%學生認為1次課就能滿足。這說明絕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每周2—3次武術課的安排即能滿足自身需求,學校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身體發(fā)育特點等合理安排課程次數,科學設計課程內容、運動強度與運動量。
由表4可以看出54%的學生認為學校對武術課程重視,44%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視,2%的學生認為不重視。這提示陶行知小學對武術課程設置、武術運動開展等重視程度較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有助于學生放松,緩解學業(yè)帶來的精神壓力。
3.2.2 社團學生對武術場地設施的滿意度分析
表5 社團學生道具的不同來源
表6 社團學生對場地設施的滿意度
表7 社團學生對學校設施能否滿足學生要求的不同看法
表5反映了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93%的學生自備了道具,7%的學生選擇了學校的道具。
表6顯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中,75%的學生認為學校武術場地設施比較好或很好,27%的學生認為學校場地設施一般。表7顯示,75%的學生認為場地設施基本滿足需求,21%的學生認為供大于求,4%的學生認為不能滿足運動需求。調查結果說明學生主觀上還是希望學校的場地設施能夠跟上開課的課程進度,場地設施的完善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武術技術,進一步提升學習武術的興趣,豐富課內外的生活。這提示學校在經費投入、場地建設等還可加大力度,為武術選項課、武術運動的開展創(chuàng)建更有利的條件[4]。
3.2.3 社團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分析
表8 學生對武術課教師的滿意度
表8顯示武術社團中,76%的學生認為武術教師的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22%的學生認為基本滿足,只有2%的學生認為不能滿足。這提示絕大部分的社團學生對教師的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還是滿意的。教師自身的技術水平、教學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武術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教師應不斷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與技術水平。
3.2.4 社團學生對自己搭檔的滿意度分析
表9 學生練習搭檔固定與否
表10 搭檔水平與本人相比的結果
表9顯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中,24%的學生有固定的武術搭檔,76%的學生沒有固定搭檔。
表10顯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中,63%的學生會選擇比自己水平高的作為自己的搭檔,36%的學生選擇了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做搭檔。
表11 學生對搭檔的滿意程度
表11 顯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中,25%的學生對自己的搭檔非常滿意,63%的學生對自己的搭檔滿意,12%的學生認為搭檔一般。
學生們自己選擇搭檔,搭檔的水平高低能夠影響彼此的練習水平,一段時間后會反映到技戰(zhàn)術的學習上,因此搭檔的選擇也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武術技術的熱情??傮w來看,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對搭檔的滿意度較高。
3.3.1 學生的課內外空余時間
表12 學生每天的課外空余時間
由表12可看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中53%的學生有一小時以下的課外空余時間,43%的學生有1—2小時的課余時間,1%的學生有2—3小時的空余時間,3%的學生有三小時以上的課外空余時間。結果提示絕少部分(3%)的學生有較多的空余時間,主動參與到這項運動中去豐富他們的課外的體育生活,在發(fā)展興趣愛好的同時起到了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功能[5]。這提示學校、家長、學生要合理處理協(xié)調好學習與運動的關系,安排出更多的課外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3.3.2 家庭經濟狀況
表13顯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中學生中,4%的家庭月收入1000-2000元,8%的家庭月收入2000-3000元,28%的家庭月收入3000-4000元,60%的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上。 家庭收入水平是影響學生參與武術運動的可能因素之一,結果提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好,他們進行武術學習、提高與發(fā)展的經濟基礎較好。
表13 社團學生家庭的月收入
3.3.3 家庭對學生參與武術運動的態(tài)度
表14 家庭對學生參加武術運動的支持程度
表14中顯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中,32%的家庭對學生從事武術運動非常支持,51%的家庭表示支持,15%的家庭表示一般,1%的家庭表示不支持,還有1%的家庭對學生參與非常不支持。
家庭的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是否從事武術運動的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家庭若非常支持學生參與其中,那么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會得以提升,從而促進他們提高技術水平,享受運動樂趣。結果提示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家庭的支持程度較高。
4.1.1 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對武術運動比較喜愛,認知較好,多數學生希望參與武術運動是出于興趣愛好與鍛煉身體的考慮。
4.1.2 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對學校場地設施、課程教師、學校重視程度、搭檔的滿意度較高。
4.1.3 陶行知小學武術社團學生,課外業(yè)余時間不多,家庭經濟狀況及支持度較好。
4.2.1 針對學生對學校課程設置的滿意度來看,陶行知小學對武術選項課程的設置可更合理化、科學化,以便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從容,這對于學生的武術知識學習、技能掌握、情感提升都有一定的幫助。
4.2.2 針對學生對場地設施的滿意度來看,陶行知小學還可進一步加強在經費方面的投入,應提供充足并且優(yōu)質的武術場地、設施等,為武術課程的開展、武術運動的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的硬件保障。
4.2.3 針對學生對師資的滿意度來看,陶行知小學可進一步優(yōu)化武術社團師資隊伍,為教師的素養(yǎng)提高提供進修或學習的機會,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又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練習方法的指導,多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互助活動,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