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改革開放初期,有個意大利鞋商興奮地對我說,中國有十億人口,每人每年買一雙鞋,這生意就做不完哪!我瞥了他一眼告訴他,中國十億人至少有八億自己做鞋,不買現(xiàn)成的鞋??此胄虐胍傻?,我就拉他進入北京的胡同,指著隨處可見的納鞋底的大媽說,看見了吧,自己做鞋,先納鞋底!
意大利鞋商反復(fù)念叨著“納鞋底納鞋底”離開了中國。他無法理解一個農(nóng)耕民族千百年來養(yǎng)下的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女紅是古代婦女的必修課,不會縫縫補補,使不了錐子納不了鞋底不能算一個好女人。做衣做鞋在過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中舉足輕重。
過去一個會過日子的人家,沒有丟棄的東西。不能再穿的衣褲,破床單被褥,凡是舊布都要收拾起來,留著做鞋。做鞋先要打袼褙,把破布糊在一塊木板上,一層疊加一層,直至有一毫米厚時才罷手,等完全干燥后揭下,按鞋樣大小依次畫好,剪裁成型,疊壓在一起,開始納底。
納鞋底在幾十年前是全中國大街小巷鄉(xiāng)間村里隨處可見的一景,極富人情味。納鞋底一般為婦女,一手執(zhí)錐子,一手操針,一扎一縫,拉得麻線錚錚作響。每一針過后必須將麻線在錐把上繞幾圈用力勒緊,然后再納下一針。技術(shù)高者,其鞋底針腳密布,十分富于節(jié)奏感,美不勝收。
由于布鞋為家庭手制,底為舊布堆疊而成,故民間對傳統(tǒng)布鞋優(yōu)者有“千層底”之贊譽。久而久之,千層底成為布鞋的代名詞,可惜今天穿千層底的人鳳毛麟角,中國千百年來成就的手藝只好被納入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