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滿春,賈田苗
(安康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安康戲曲資源豐富,2006年以來列入國家和省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的就有11種,其中國家級非遺劇種有漢調二黃和平利弦子腔2種,省市級的有八岔戲、安康道情、漢陰皮影演技、旬陽道情皮影戲、八步景、二棚子、安康皮影制作表演、漢陰大筒子戲、拉胡戲9種。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利用國家重視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機會,經過積極申報將處于生存困境甚至瀕臨消亡的劇種列入保護名錄,這對戲曲的保護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發(fā)掘、搶救、保護戲曲遺產的實際行動中,保護資金短缺、傳承后繼乏人等問題仍然存在。要使傳統(tǒng)戲曲真正獲得重生,就要讓其重回大眾視野,并通過對戲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使其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市場化運作中謀求生路。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迅速發(fā)展的旅游業(yè),調查安康旅游資源的特點和旅游文化市場的運行狀況之后發(fā)現,隨著文化旅游新潮流的出現,負載獨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戲曲能夠作為旅游資源予以開發(fā)。
文化旅游是當前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一大趨勢。各地在“文旅融合”“文化興旅”觀念的指引下,爭相挖掘包括戲曲在內的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內涵的資源。安康的戲曲傳承走與旅游融合之路,是當地戲曲生存和旅游發(fā)展的雙贏之策。
安康的戲曲歷史悠久,平利弦子腔、旬陽道情皮影、八步景早在明末清初已有演出,多數劇種在清代中期形成,在晚清近代處于演出的興盛期。其中,漢調二黃是安康最重要的劇種,自清代康乾時期在安康演出,其后有大量戲班活躍于城鄉(xiāng)各地,曾廣泛流行于陜南、關中各市區(qū),旁及湖北、四川、甘肅、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區(q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康十縣皆有專業(yè)劇團,八十年代處于演出的旺盛期,常態(tài)化演出有數量繁多的劇目可供選擇,“安康各縣區(qū)專業(yè)劇團在傳承歷史劇目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作、改編了大量劇目,使安康的漢調二黃劇場一度出現了‘一天演三場,每場不重戲’的盛況”[1]。為參加陜西省首屆漢調二黃調演、陜西省首屆和第二屆藝術節(jié)而精心打造的劇目《清風亭》《黃天蕩》 《板橋軼事》 《馬大怪傳奇》獲得了多個獎項,并在各鄉(xiāng)鎮(zhèn)多次巡回演出。其中,《馬大怪傳奇》獲陜西省第二屆藝術節(jié)金獎,并于次年晉京演出,創(chuàng)造了漢調二黃演出史上的輝煌成就。
其他劇種如平利弦子腔、大筒子戲、拉胡戲在清末也有眾多戲班到處進行職業(yè)性演出,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戰(zhàn)亂或禁演,藝人流亡,班社銳減,呈衰落態(tài)勢。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逐漸安定,國家重視文藝,平利弦子腔、八岔戲、旬陽道情皮影、八步景等劇種得到保護,并出現復蘇之勢,到八十年代還有一些班社留存,有過頻繁的演出活動。如旬陽開展了全縣道情皮影戲匯演、八步景參與國慶匯演,平利弦子腔劇目《拾玉鐲》參加了省級匯演。這些地域特點很強的劇種流傳范圍雖不如漢調二黃廣闊,但也以一個縣城為中心,在周邊的多個縣區(qū)流動演出,影響所及覆蓋整個安康,以及鄰近的漢中、商洛、西安、湖北等地。
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等現代娛樂方式的興起,外出經商、務工等謀生方式的多樣化選擇,全國的戲曲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安康的地方戲曲也失去大量觀眾,演出場域嚴重萎縮,劇團經濟效益下滑,原有演員老化而缺乏年輕人員加入,演藝人才流失斷層,使戲曲發(fā)展陷入低谷。我們發(fā)現現有資料中缺乏九十年代的演出和獲獎記錄,而對比八十年代和21世紀前幾年的戲曲展演情況,也能夠看出安康的戲曲傳承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明顯的斷裂。面對2002年的陜西省第三屆藝術節(jié),安康漢劇團演出整本劇目已成難題,由八十年代參與匯演的原班創(chuàng)作、演出人員慘淡經營,中老年演藝群體勉強支撐演出了《枇杷村里鎮(zhèn)長哥》。之后在非遺保護推動下,尤其是2011年啟動振興漢調二黃工程以后,安康戲曲的保護傳承才初見成效。但是漢調二黃的專業(yè)性演出仍限于參加省藝術節(jié)展演,節(jié)慶活動的演出多是自樂班社的自娛自樂,也只能演唱戲曲片段或漢調歌曲。平利弦子腔尚有劇團,旬陽道情皮影、漢陰皮影演技、拉胡戲、八岔戲在21世紀初還有班社,但演出活動稀少,瀕臨滅絕的險境,現在偶爾現身于節(jié)慶文藝演出中。
因此,將戲曲作為旅游項目開發(fā),利用旅游業(yè)的繁榮帶動戲曲的傳承,有助于安康戲曲擺脫生存困境。
當前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使旅游者的群體不斷壯大。社會各階層人士對旅游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其中文化需求是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層次不斷提升的游客的重要需求。有研究者早已發(fā)現這一動向并且指出:“旅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文化活動,是現代文明人所擁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梢哉f,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目的和結果。”[2]然而安康的旅游卻沒有跟上文化旅游的發(fā)展趨勢,而是停留在依賴自然山水,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傳統(tǒng)的觀光旅游、生態(tài)旅游。安康重點打造的瀛湖、南宮山、香溪洞風景區(qū),還有中心城區(qū)以及周邊的農家樂,都偏向于自然景區(qū)游覽,缺乏以地方文化元素和內涵吸引游客的景區(qū)和產品。而且安康與同在陜南的漢中、商洛的自然風光、生活環(huán)境類似,但卻沒有漢中那樣含量豐富并且得到充分開發(fā)的人文旅游資源。相比之下,安康的旅游資源特色不明顯,容易被漢中、商洛遮蔽或取代。安康的旅游產品結構單一、開發(fā)程度低,固然和當地自然旅游資源較為豐富而人文資源相對匱乏,并且處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而旅游業(yè)起步晚等因素有關,但也有對人文資源不夠重視,挖掘利用不足的原因。事實上,安康的民間文學和藝術門類眾多,民俗文化異彩紛呈。其中戲曲是能夠通過舞臺演出鮮活地呈現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何況還有漢調二黃這樣在安康文化發(fā)展歷程中發(fā)揮過重大作用的大劇種。它是漢水文化的重要標志,是安康最大的文化遺產,可以用來打造安康文化的標識性名片。
從安康戲曲的文化價值、演出形式、音樂和道具的特點來看,安康戲曲資源具有進入旅游市場的可行性。
二黃劇種發(fā)源于關中,清代盛行于陜西,并傳至毗鄰省區(qū)、北京、東南和西南各省,不僅是京劇的聲腔母體,而且“與江西宜黃戲、浙江紹劇、廣西桂劇、云南滇劇、四川川劇、山西上黨梆黃等數十個‘皮黃’腔系劇種的形成產生具有歷史關聯(lián)”[3]。二黃傳入陜南漢水流域稱為漢調二黃,嘉慶、道光年間紫陽藝人楊金年開班授徒,培養(yǎng)出以漢中和安康為主的數百名藝人,形成漢中唱調系統(tǒng)。后來該劇種從安康傳入湖北產生融合當地方音的派別,并再次回流,其鄂西北唱調與楊金年系統(tǒng)混合,形成風格異于其他地區(qū)的安康漢調二黃。新中國成立后,安康的漢調二黃吸收關中、商洛、漢中、湖北同劇種的劇目,集各地域派別之所長,成為實力雄厚而風格獨特的一派。20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陜西其他地區(qū)的二黃漸次凋零,現在只有安康存在活態(tài)演出。漢調二黃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體現了安康處于南北過渡地帶、融匯秦楚文化的特點。如果用漢調二黃演繹安康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不僅能使東西南北四方的游客認識安康、記住安康,還能激活他們對家鄉(xiāng)“皮黃”腔系劇種的文化記憶。
道情戲從西安傳入,安康藝人卻配合皮影小耍,用當地的二黃演唱,或加入獨具安康民間風味的打擊樂器非子、漁鼓筒,形成了安康道情皮影。弦子腔、八岔戲、大筒子戲、八步景都是安康土生土長的劇種,其中不乏取材于民眾生活、民間故事,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民間風格的劇目。這些戲曲的發(fā)展歷史也是安康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縮影。利用這些蘊含豐富地域文化符號的劇種開發(fā)一批符合旅游市場需求的劇目,舉辦戲曲文化主題展覽,將成為向游客展示安康文化的窗口。
安康既有漢調二黃那樣需要行當齊全、分工精細、演員陣容龐大的劇種,也有組織簡單、角色較少的地方小戲。漢調二黃可以在裝備先進、陳設豪華的現代劇場上演,也可以精排簡裝適應進入旅游景區(qū)的需要。漢調二黃在發(fā)展旺盛期曾在城鄉(xiāng)各處游動演出,現在當然也能走出劇院在城市和山區(qū)的景點上演。其他劇種所需演員少則五六人,多則二十余人,舞臺可大可小,即便只有桌椅,演唱者便可就地演出。弦子腔需要幫腔喊唱,即觀眾參與伴唱,具有互動性和平民化特色。八步景也有除主唱者以外的演員們的和聲幫腔,其腔調表現出強烈的勞動號子氣氛。這些曾經活動在縣城、鄉(xiāng)村的劇種,適合在分散于縣鎮(zhèn)、山區(qū)的自然景區(qū)以及節(jié)慶活動中演出。其濃郁的鄉(xiāng)野風情、濃厚的生活氣息契合“秦巴水鄉(xiāng),自然安康”的旅游形象定位。其互動性也為游客參與、體驗戲曲提供了可能。
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其故事、音樂、表演、舞美給游客以聽覺、視覺等感官享受。如漢調二黃優(yōu)秀劇目《黃天蕩》 《板橋軼事》 《馬大怪傳奇》《枇杷村里鎮(zhèn)長哥》 《趙成賣身》 《三怕妻》等,以喜劇性的故事和場面表現官匪爭斗、清官護民、行善助人、賢妻助夫等內容,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蘊含酸甜苦辣的人生況味,幽默有趣而又耐人尋味,可謂寓教于樂。音樂優(yōu)美動聽,漢調韻味濃厚。表演中的插科打諢逗樂觀眾,武戲打斗誘人眼球。游客觀看這樣的戲曲就是享受一場視聽盛宴。漢調二黃精品劇目在省內外演出中收獲的笑聲和掌聲,在對它并不熟悉的異地觀眾群中受到的歡迎和好評,證明了它有征服游客的潛質。安康還有多種表演皮影戲的劇種,漢陰皮影演技中攔門的表演絕活一定能讓觀者嘆服,平利弦子腔表演所用皮影為清代同光時期的文物,那些造型獨特、雕刻精致,兼具表演、觀賞、收藏功能的皮影能讓游客大飽眼福。目前安康的旅游主要帶動了游客“住、行、游”的活動,尚未充分調動“吃、購、娛”的要素,而地方戲曲恰好能夠滿足游客“娛”的需求。
對戲曲資源進行旅游開發(fā)有多種模式,應根據旅游市場的需要和劇種的生存現狀確定方案。對于目前存有劇團、班社的劇種,可以面向游客進行舞臺演出,也可以建設戲曲博物館或文化園。而僅留存了戲曲資料,無人進行活態(tài)傳承的劇種可以采用后兩種方式開發(fā)。
演出是戲曲的應然生存狀態(tài),是對戲曲的最佳傳承方式。但是面向旅游市場的演出不是原生態(tài)的演出,而應該從市場規(guī)律出發(fā),按照“演給誰—演什么—誰來演”的順序策劃劇目編演項目。
1.找準演出時機
戲曲演出和市場對接,首先需要了解游客的出游時間和景點等信息,在游客集中的時間和場所演出。安康周末、節(jié)慶期間游人眾多,大都聚集在中心城區(qū)、周邊旅游村鎮(zhèn)、重點景區(qū)。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jié)、恒口桃花節(jié)、漢陰油菜花節(jié)、紫陽富硒茶文化節(jié)、平利“茶之旅”文化節(jié)等都有民俗文化展演,但是存在花高價請明星、名人,演出內容與安康文化關聯(lián)度不大的問題。與戲曲相關的節(jié)目偶爾出現,也缺乏借機發(fā)揮、宣傳和演出劇目的行動。以頗有影響的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jié)為例,2018年的開幕式中漢調二黃歌曲《漢水游女》和平利弦子腔情景劇《弦子傳情頌安康》精彩亮相,贏得了觀眾的贊譽,可是戲迷們卻不知道在何處能看到完整的劇目演出。如果事先用這兩個劇種編排精品劇目,并做好廣告宣傳工作,配合龍舟節(jié)開幕式制造的氛圍向游客營銷,應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龍舟節(jié)后這兩個節(jié)目經過打磨提升,進入央視《百年歌聲》欄目完成錄制?!稘h水游女》早在2011年已被知名歌唱家陳俊華帶出國門,唱響在維也納的國家音樂廳。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節(jié)目宣傳安康的戲曲劇種,瞄準旅游旺季,定期在安康劇院、漢江大劇院、漢調二黃文化園以及重要旅游景點演出,同時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將觀劇納入游客旅程之中。針對安康節(jié)慶季節(jié)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每年四五月份的現狀,可以聚合戲曲資源,在秋季舉辦戲曲文化節(jié),為戲曲演出和資料展示創(chuàng)造機會。
2.創(chuàng)編游客喜聞樂見的劇目
戲曲的市場化演出還需要儲備一些符合游客興趣和品味的劇目。地方戲曲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但以歷史事件、古代生活為題材的傳統(tǒng)戲居多,節(jié)奏緩慢,唱詞重復;表現當前社會生活的現代戲偏少,并且圖解政策,迎合官方評價標準,只為力求在匯演中爭奪名次和獎項,而將本應作為觀眾主體的普通民眾排除在外。我們要通過改編或新創(chuàng)劇目使之滿足當前游客的文化消費訴求,可以選擇經典傳統(tǒng)劇目予以改造,使其情節(jié)緊湊、流暢,主題鮮明,演出折子戲或全本戲,時間控制在二三十分鐘到一個多小時。同時,更需要創(chuàng)作大量的現代戲,以群眾的視角觀察生活,從中尋找素材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以陜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背景,講述安康人的故事;融入旅游地的歷史、文化、民俗元素,適應當地促銷特產、推介文化的要求。近年來,安康在創(chuàng)作地域特色鮮明、適用于旅游宣傳的劇目方面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紫陽民歌劇《茶山情》,以紫陽山水為背景,以漢江畫廊做舞臺,將紫陽民歌、舞蹈與茶文化完美融合,展現了紫陽的社會變遷和茶山女子的柔美愛情。全劇是對紫陽地域文化的藝術呈現,也是對當下普通青年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的折射。陜南民歌劇《巴山情》由發(fā)生在秦巴山區(qū)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以陜南民歌為主旋律,在秦巴漢水的場景中展現巴山群眾的人性之美。漢調二黃現代戲《蓮花碑》取材于陜南農村的凡人小事,講述農家女以其勤勞、堅韌、善良支撐起支離破碎的家庭的故事。這些劇目都是彰顯本土文化特色的力作,適合推向旅游市場。
3.優(yōu)秀演員承擔演出活動
戲曲的表演需要演員去最終實現。在重視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語境下,培養(yǎng)傳承人的問題也進入振興地方戲曲的規(guī)劃。部分劇種此前遭遇的演員流失、傳承乏人的狀況得以扭轉,通過開班招收學員逐漸形成結構合理的演員隊伍。比如漢調二黃,在2001年和2013年招錄“童子班”學員共計一百余人,他們經過長期的演出磨練,演技日臻成熟。第七屆和第八節(jié)屆陜西省藝術節(jié)上展演的《五女拜壽》 《蓮花碑》 《趙家風雨樓》均由青年演員主演,為我們展示了新一代演員的實力。漢濱區(qū)還決定每隔十年招收一批童子班學員,保證人才梯隊結構穩(wěn)定,這為我們挑選優(yōu)秀演員參與演出提供了條件。
安康戲曲的申遺和保護工作由劇種分布縣區(qū)的文化局承擔,其保護力量有限。例如,每個劇種都有豐富的劇目,少則二三百本,多則一千多本,大量的劇目由老藝人口傳心授,沒有文字和音像資料,由于傳承斷代已造成大量流失;老藝人的表演絕技無人繼承,戲曲歷史鮮有人知,演出道具散落各處。在被列入非遺名錄以后,部分戲曲史料、劇本得到整理,音樂、劇目表演錄制成了視頻,但是涵蓋的劇種和戲曲資料明顯偏少,保護成果無人知曉。如果把各縣區(qū)的力量集中起來,創(chuàng)建一座戲曲博物館,用于收集和整理安康戲曲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以達到對戲曲搶救性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目的。在博物館中劃分出每個劇種的資料陳列區(qū)域,每個區(qū)域設置如下:一是歷史文化展區(qū),展出劇種的起源、發(fā)展歷程;二是劇目、演出資料展區(qū),展示劇本、相關文學作品和重大事件、演出劇照等資料;三是演出所用物品展區(qū),展示服飾、臉譜、樂器、道具;四是戲曲欣賞區(qū),播放優(yōu)秀劇目演出的視頻。博物館既要展示地方戲曲悠久而又輝煌的歷史,體現劇種發(fā)展的歷史面貌,又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圖、文、音、像等方式呈現戲曲資料,使游客感到耳目一新,激起觀看舞臺演出的欲望。
安康已投巨資建成漢調二黃文化園,包括公園、臉譜雕塑、精品傳統(tǒng)劇目展示、樂器劇種介紹等景觀,還將投入過億資金建設“廣場、戲樓、浮雕、傳習所、藝術長廊、多功能劇場等”[4]。這個具備演出、授徒、宣傳、介紹等功能的文化園可以開發(fā)成旅游景點,進入旅游線路,在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真正發(fā)揮作用,而不是僅僅作為當地人休閑娛樂的場所。戲樓、劇場為演出提供了場地;傳習所可以向游客開放,讓他們參觀演員的化妝、排練和所用服飾、器具,或者學唱戲曲片段;廣場、藝術長廊應凸顯漢調二黃主題,設置專欄和帶有漢調二黃信息的二維碼予以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