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碧霄 劉長森
一、研學情踐方略,豐盈學校法治教育形式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法治意識,是教育部關于《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總體目標之一。調(diào)查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形勢不容樂觀,這些違法犯罪行為又以初中生的比率居高,據(jù)2017年11月中國司法大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中,62.63%的案件被告人為初中生,控制和預防初中生犯罪工作任重道遠。而多年來初中學校法治教育的途徑主要就有兩個,一是依托思想品德課,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一些基本法治常識,二是邀請司法機關送法到校園,一般每年舉辦一場法治報告會。思想品德課法治教學內(nèi)容的有限性,送法到校園內(nèi)容的不系統(tǒng)性,導致了學校法治教育內(nèi)容單調(diào)、形式單一。
如何豐富學校法治教育內(nèi)容,讓鮮活的案例走進課堂?提高學生法治素養(yǎng),踐行依法治國進校園,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課題。
與此同時,黨和政府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的探索從未停歇。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到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一條;從“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到“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zhì)”,依法治國進入到了一個全新階段。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lián)合印發(f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這些都成為我探索法治教育的強大的政策理論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設了以“生活中的法治”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課。四年來,這一活動課深受學生的喜愛,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學生法治素養(yǎng)得以不斷提升。
二、設板塊定話題,全方位觸摸法治的高度
每周的“生活中的法治”這一實踐活動課,是孩子們翹首以待的課程,他們總會嘰嘰喳喳地猜測:今天老師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法治大餐”?
為了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法治的存在,在充分調(diào)查把握初中生的年齡特點、生活閱歷、興趣支撐點的基礎上,我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整個活動課程的立足點,以貼近中學生生活實際、避免與現(xiàn)行思想品德課教材內(nèi)容重復為原則,編寫了《生活中的法治》校本教材,設置了個人生活、網(wǎng)絡生活、家庭生活、上學路上、學校生活、旅行生活、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家安全中的法律知識等八個主題板塊,圍繞“開玩笑要有度”“學會安全上網(wǎng)”“珍愛生命”“孝敬父母”“向校園欺凌說不”“誠信考試”“做文明游客”“關愛野生動植物”“保守國家秘密”等話題,精心選取典型案例說法:以同齡人的案例說法:如初三學生發(fā)帖造謠案、一個“嘔吐”表情引發(fā)的校園暴力;拒服兵役被罰;以家鄉(xiāng)的案例說法:如一男子逮山雞當街叫賣被沒收并罰款;以不經(jīng)意間違法的典型案例說法:如南京首例行人“撞死”騎車人案……
以這些案例來說法,能更好地觸及學生的內(nèi)心,能喚起學生的共鳴:為那些凋零的花季少年而惋惜,為那些因為不懂法而觸犯法律的行為而反思,真正認識到法治的嚴肅性,認識到守法的重要性。
三、觀視頻聽故事,多角度體驗法治的溫度
對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不能是單純的“警鐘式”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法律不只是制裁違法犯罪行為,更重要的是對公民的保護。所以,在法治教育中要堅持正反面教育相結合,德育與法育相結合,讓孩子們體驗法律的溫暖、溫情與溫度。例如:在“孝敬父母”的話題中,播放視頻《孟佩杰:久病床前有孝女》、展現(xiàn)“61歲孝子抱母求醫(yī)感動網(wǎng)友”的圖片、講述“一個千萬富翁和母親”的故事、吟唱歌曲《感恩的心》……
讓每一個法治話題都擁有大量的案例、視頻、漫畫、故事等素材,結合國家憲法日、國家安全教育日、交通安全日等時間節(jié)點說法,學生就會樂在其中。
四、談感悟畫啟示,催動法治素養(yǎng)落地生根
所有的法治教育最終須落腳于知行統(tǒng)一,在實踐活動課上,通過撰寫法治小論文、漫畫圖說法治、設計法治宣傳標語、定期跟蹤回訪等活動,引領學生參與,實現(xiàn)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節(jié)選幾個學生的感悟:
李佳真:“本以為這門實踐課是枯燥、乏味的,但經(jīng)過學習,我對此改變了看法,使我受益匪淺……”
彭雅雯:“我知道了許多法律知識,比如:闖紅燈的危害、車窗拋物等。我雖然以前闖過紅燈,但從現(xiàn)在開始,為了我自己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我以后不會再闖紅燈了?!?/p>
劉欣雨:“在車內(nèi)向外丟擲垃圾,是相當不文明的行為,好在我沒干過,但是家中的父母有時丟擲過,以后要向父母警告,讓他們也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李文菁:“在這歡樂的90分鐘里,以前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我,開始慢慢收獲了許多有關法律的知識,在生活中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有道德有公德心的人了。”
李競意:“徐玉玉案讓我印象深刻,我心疼這個女孩……”
這些七年級孩子們的感悟,可能文筆不夠流暢、書寫不夠漂亮,但卻是他們對“法治”的真情流露。他們的心中已播下了法治的種子,它破土而出,正慢慢成長為一棵參天的法治大樹。
“生活中的法治”教育,源自生活、走進心靈,促進了學校法治教育的常態(tài)化、系統(tǒng)化,成為學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