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中老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在新課程理念下,老師不能一味地進行機械練習、刻板教育,需要轉換教學思路和方式。小學語文老師和學生之間需要實時互動,老師不僅要把握教材內容,還要和學生之間達成默契,在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中不斷升華師生情感,達到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情感共鳴。
關鍵詞:師生情感共鳴;小學語文課堂;課堂教學;情感共鳴
人是情感的動物,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師生之間。小學語文課堂需要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也需要情感加持。如果小學語文課堂忽視了情感,那么師生之間便缺乏默契,課堂也就沒有活力。
情感可以賦予小學語文課堂生命與活力,讓師生之間產生信任與安全感。老師愿意研讀教材,為學生奉獻出自己的知識與激情;學生也愿意聽老師授課,和老師一同追求新知識和新技能。一節(jié)有意義、有價值的語文課堂教學,必然是老師、學生以及教材之間的有機融合,達到情感共鳴的理想境界。
一、研讀課本,把握情感,引導學生和教材共鳴
小學語文課程雖然比較簡單,但也是學生認識語文、了解世界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課本需要老師和學生自習研究,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和教材產生共鳴。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到文章中走個來回”,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對文章和教材的情感體驗,不僅僅要注意語言的積累,還需要注意情感的感悟。
小學語文老師需要仔細研讀課本,然后通過自己的理解讓學生對課本內容感興趣。只有學生對課本內容感興趣,才會愿意用心去學習,去探索語文世界的奧秘。
語文老師在研讀課本、理解課本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教材,CIA可以讓學生與教材的共鳴。舉個例子,語文老師在講解《讀書莫放“攔路虎”》一文時,先仔細研讀教材,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積極引導學生,讓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讓學生講述自己遇到不認識字詞的時候的處理辦法,讓學生與教材中的主人公“感同身受”。這樣,學生在講述自己親身經驗的時候,自然會理解文章中講述的意思,達到教學效果。
二、互助協作,加強交流,促進學生和學生之間共鳴
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并非是老師的“一言堂”,除了師生之間需要互動之外,還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加強交流,讓學生之間有歸屬感,從而達到學生與學生之間共鳴。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偶爾老師會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流則十分少,很難產生情感共鳴。校園里,同學之間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而課堂時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課堂上老師不僅僅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還需要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妨多設計一些學生之間互動的教學游戲或者教學比賽,增強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老師通過設計這些教學活動,可以讓同學之間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并且相互學習。
比如說,小學語文老師在講述《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成三個小組,進行“模擬課堂”比賽,每個小組的學生分工合作,然后讓小組學生自行決定派代表就小組討論、共同學習的成果進行學生課堂講課,老師再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比賽中充分參與課程內容,加深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默契。小組學生可以在小組分工中找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從而揚長補短,達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
三、關注學生,促進情感,達到師生情感共鳴
理想的小學語文課堂授課必然需要老師和學生的緊密配合,老師和學生之間形成默契,達到情感共鳴是理想課堂的最終表現。
首先,老師需要有強烈的情感,熱愛教材和學生。老師的情感表現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體驗,如果一個老師對自己所講解的內容沒有情感,那么學生必然不會對教材產生興趣,也談不上融入教材、理解課本內容了。
其次,老師要善于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作為學生和教材之間的橋梁,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課本內容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之中,需要將自己的理解以及情感表現出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
比如說,小學語文老師在講解《虎門銷煙》的時候,對于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勇氣、愛國情操的敬仰,帶動學生的愛國情緒。讓學生了解到老師的喜怒哀樂,從而了解課程內容傳遞的情感。
最后,老師要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達到師生情感共鳴。小學語文課堂,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必不可少,畢竟學生對情感的理解與反應和成人有很大的區(qū)別。所謂“教學相長”,實時交流,不僅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還可以讓學生了解老師,達到“信其師、親其道”的境界。
小學語文課堂相輔相成,老師仔細研讀教材并且引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讓學生與教材之間達成共鳴是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老師再利用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達成共鳴是新課程教育的有力杠桿,另外,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是師生情感共鳴的最佳境界。
參考文獻:
[1]史迎霞.情感共鳴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際運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3(11):151-152.
[2]陶漢斌,吳增法.物理教學中師生的“情感共鳴”[J].物理通報,2005(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