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斌 單醒瑜 何淵
[摘要]目的 分析“端提扶搖”法配合偶刺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廣州市增城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符合條件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65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治療組33例,分別給予西藥及“端提扶搖”法配合偶刺治療。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及兩組治療前后的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嚴重程度積分(IBS-SSS)。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的IBS-SSS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IBS-SSS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端提扶搖”法配合偶刺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效果明確,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整脊;偶刺;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
[中圖分類號] R574.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1(c)-0136-03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屬于腸功能紊亂性疾病類型,是一組持續(xù)或間歇發(fā)作的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患者主要有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且伴有排便習慣及性狀的改變,無器質性的病理變化[1]。臨床上有腹瀉型、腹痛型、便秘型、便秘和腹瀉交替型等四種類型。熊理守等[2]通過對4178名社區(qū)人群IBS的研究發(fā)現,我省是IBS的高發(fā)地區(qū),符合Manning標準的IBS的標化患病率為11.50%,患病率無城鄉(xiāng)和年齡差別。而且,由于地域氣候及飲食習慣等原因,臨床上腹瀉型的IBS較為常見[3]。查閱知網、萬方等數據庫,發(fā)現關于腹瀉型IBS的治療方案研究較為多樣,但是“端提扶搖”法配合偶刺治療的臨床報道并未涉及,據此筆者以腹瀉型IBS 33例為研究對象展開對比分析,旨在通過總有效率、BS-SSS積分統計,觀察該療法的臨床效果及應用優(yōu)勢,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消化內科及針灸康復科門診就診的符合標準的病例65例,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2例,治療組33例。納入標準:①與羅馬Ⅲ分類體系的IBS-D 診斷標準一致[4];②與中醫(yī)泄瀉診斷標準一致[5];③IBS癥狀嚴重程度積分(IBS-SSS)>75 分;④病程超過半年且呈疾病發(fā)作期;⑤年齡18~70 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者;②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及甲亢等重癥疾患者;③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及IBS-SSS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颊邔Ρ狙芯恐椴⒑炇鹬橥鈺>唧w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x±s)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馬來酸曲美布汀片(山西三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007)治療,每次0.1 g,3次/d,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1個療程。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端提扶搖”法配合偶刺治療。①“端提扶搖”法:患者先俯臥位,治療者立于患者身側,對患者椎旁肌肉進行手法松弛,隨后順著患者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采用一指禪推法由上而下進行經脈疏通。再用手法觸診偏歪脊柱,定位后根據偏歪部位及程度進行相應的調整。以第10胸椎左側偏歪為例。松解完并定位后,患者坐位,雙腿放松,雙手放在后枕部,醫(yī)者站在患者背后,雙手從患者交叉的雙手中穿過,右膝頂住第12胸椎。醫(yī)者雙手用力向上,把患者上提并輕微搖向左側,此時醫(yī)者膝部用力向右側頂推,可聽到清脆的復位聲。每4天1次,7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②偶刺法:取穴為足三里(雙)、上巨虛(雙),天樞(雙),中脘、氣海,脾俞(雙)、胃俞(雙)、大腸俞(雙)。操作:先取仰臥位,針刺腹部及下肢穴位,捻轉得氣后,留針20 min,捻轉補法,并用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儀,重慶潤揚醫(y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立式大頭CQ-28)照射腹部,以防受冷;出針后,取俯臥位,針刺背部穴位,平補平瀉,留針10 min,并用TDP照射腰部,以防受冷。隔天1次,14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評價疾病嚴重程度:以 Francis 等編制的IBS-SSS等級療效評定法為依據,內容包括腹痛程度、腹脹程度、排便滿意度、腹痛頻率及生活干擾等項目[6]。每個項目積分為0~100分,腹痛頻率積分=實際腹痛天數÷30×100,總積分為 500 分。根據患者的總積分對疾病程度進行分級,其中Ⅰ級 0~75分,為正常;Ⅱ級 76~175 分,為輕度 IBS;Ⅲ級 176~300 分,為中度 IBS;Ⅳ級>300 分,為重度 IBS。②評估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如下。治療后患者的IBS-SSS積分≤75分為臨床痊愈;積分下降 2 個級別為顯效;積分下降 1 個級別為有效;積分仍在同一級別,或有升高現象為無效。總有效=臨床痊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2兩組治療前后IBS-SSS積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IBS-SSS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IBS-SSS積分低于治療前(P<0.05),對照組治療后的IBS-SSS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IBS-SSS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在IBS的發(fā)病機制中,內臟感覺過敏是目前研究的一個主要機制之一[7]。內臟感覺敏感性的改變是IBS患者經常可見的病理生理表現[8]。IBS患者內臟感覺過敏性可能與以下兩個方面有關:①外周神經的傷害感受器對管腔內缺血、牽拉等敏感性增強;②脊椎的背叢神經觸角興奮性增強[9]。脊柱作為人體中樞系統,其病變與全身各系統數十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有密切關系[10]。古代張仲景以陰陽為依據將疾病分為陽病、陰病兩種類型,其中陽病是指脊柱及相關病變;陰病是指與脊柱相關的內臟疾病。《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盵11]因此可以看出,整脊手法在骨性關節(jié)疼痛治療中具有理想作用的同時,還能有效應用于內科疾病治療中。故筆者采用“端提扶搖”的整脊手法,通過調整脊柱關節(jié)的平衡,再配合偶刺法,前后雙治,以達陰陽共調、臟腑協和、氣血勻暢之效。
《靈樞·官針》:“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盵12]偶刺法又稱腹背陰陽配穴法,胸腹為陰,腰背為陽,可選取前后部位的腧穴配伍成處方,在針灸臨床中應用廣泛[13-14]。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中和胃,理氣健脾,有通調腸腑、分清別濁之功,不僅對虛證泄瀉有較高的療效,同時還可以強五臟以健體。大腸俞是大腸經精氣向背部相關穴位進行輸注,能夠與天樞相配屬俞募配合來實現陰陽平衡的作用,在調理大腸方面的功效理想[15];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合治內腑”,可調理腸胃、疏通經絡;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所會,具有健運中州、調理氣機之功,與足三里相配,可使脾陽得伸、運化有權。脾俞為脾的背俞穴,能健脾和胃化濕。諸穴合用,使脾運得健,清陽升而濁陰降,胃腸功能得復,大腸氣機調順,腹瀉乃止。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的IBS-SSS積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端提扶搖”法配合偶刺治療腹瀉型IBS能起到協同作用,可增強療效、延緩疾病進程、減輕病情,與上述分析一致。此外,由于現階段對中醫(yī)針灸及理療手法的研究并不深入,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擴大樣本加強縱深討論,諸如調查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變化,豐富整體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端提扶搖”法配合偶刺治療腹瀉型IBS能陰陽并調、前后共治,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倩,王小天,杜姚,等.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22(6):5-8.
[2]熊理守,陳惠新,許岸高,等.廣東省社區(qū)人群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4,84(4):278-281
[3]Francis CY,Morris J,Whorwell PJ.The irritable bowel severity scoring system;a simple? method of monitor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ts progress[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7,11(2):395-402.
[4]姚欣,楊云生,趙卡冰,等.羅馬Ⅲ標準研究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特點及亞型.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14):563-566
[5]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6]陳朝元,王巖,張蕓.帕羅西汀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01,17(5):358.
[7]諸凡凡,葉柏.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現狀[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10):139-142.
[8]陳瑋.針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文獻分析和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
[9]Bonaz BL,PaPillon E,Baeiu M,et al.Central processing of rectal pain in IBS patients: an MRI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00,118 (Suppl):A615.
[10]張長江.脊柱相關疾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4-16.
[11]權覺武.張仲景對中國整脊學的貢獻[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9(2):20-21.
[12]廖雪,段曉榮,李彩蓮,等.近10年《靈樞·官針》中“偶刺法”的臨床應用概況[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7,33(10):207-209.
[13]肖修平,張建力.腹背陰陽配合針刺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8例臨床觀察[J].現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22(6):14-17.
[14]賈一波,馮先霞,羅凱,等.腹背陰陽配穴治療肝郁化火型中風后抑郁癥72例[J].中醫(yī)研究,2016,29(11):54-56.
[15]連松勇,張正,林月怡,等.針刺俞募配穴治療功能性便秘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1(3):394-397.
(收稿日期:2018-07-20?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