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草人
到過南京多次,看過很多景點,卻沒有去過陽山碑材公園。
大概是它離市區(qū)太遠,實在不適合快節(jié)奏的旅游線路安排,去過的人也不多。加之它又隱藏在郊野的“深山老林”之中,與玄武湖、中山陵、夫子廟等市區(qū)內(nèi)的“大牌”景區(qū)相比名頭也不大,其貌也不揚,在這個“看臉”的年代,想大紅大紫自然也很難。但它卻鐫刻著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之間的“父子情深”,更見證了一段“裝模作樣”的歷史,人文情懷濃郁,因而被列入了“新金陵四十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也算是小有名氣,故令人有“小隱隱于野”之慨。
時值初冬,然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應(yīng)多年老友正漢兄的邀請,利用周末雙休日的時間外出放飛心情,跟隨大好河山萬戶侯旅行社成行了一趟慢節(jié)奏的“南京二日游”。而陽山碑材公園身處郊野,有“風光”、有“故事”,游人又不多,是再合適不過的“養(yǎng)生”旅游景點了。清晨早起,去見一佳景如見佳人,心中自然有所期待。我們坐上大巴車,一路聆聽著導(dǎo)游小姐繪聲繪色的野史介紹,不知不覺中就已到了景區(qū)。
跟隨導(dǎo)游小姐,我們拾階而上來到了景區(qū)的正門。景區(qū)正門是一座歇山頂式的山門,飛檐翹角,古色古香。飛檐下方懸掛著藍底金邊的“陽山碑材”金字匾額。山門兩側(cè)的門柱上分別刻有“碑中無字留予后人論是非,石中有痕已為前朝記功過”的黑底金字楹聯(lián)。走過狹窄的山門,進入景區(qū),視野一下子開闊了許多。一尊題寫著“陽山問碑”字樣的碑石坐南朝北,迎面矗立。碑石好,字也好,寓意更好。數(shù)百年來,“陽山問碑”追尋著歷史的真相,還有多少謎團仍被隱藏?
陽山碑材景區(qū)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街道墳頭村。提到湯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湯山溫泉,而不是這個一聽名稱就令人毛骨悚然的“墳頭村”。不過既然是“碑材”景區(qū),字面上倒是和“墳頭”一詞有些契合點的,這樣一想心里也就坦然多了。不過問題可沒有這么簡單,這里涉及明朝三代帝王之間的“大位”傳承由時間上的“隔代、隔年”到空間上的“無縫對接”的歷史,基于此的傳言很多,至今仍眾說紛紜。
傳說燕王朱棣通過發(fā)動“靖難之役”篡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眾心不服,人言籍籍。無論他如何巧舌如簧、能言善辯,但僅憑“一家之言”終究難敵天下人悠悠之口。怎么辦呢?只有借助已“駕崩”四年了的“大行皇帝”朱元璋來做“表面文章”,以證明自己的篡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全符合“法統(tǒng)”,進而籠絡(luò)天下人之心了。于是,他想建造一座碩大無比的“神功圣德碑”來頌揚其父朱元璋蓋世無雙的歷史功績,同時亦可展示自己的孝心。一舉兩得,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為此,他從全國各地征集了數(shù)萬名工匠輪番來到陽山,直接開鑿山體建碑。依據(jù)朱棣“要大,要大”的圣旨,該碑建得實在是太大了,堪稱“天下第一碑”,是一項規(guī)模特別宏大又極其勞民傷財?shù)墓こ獭6s要求按期完工,致使修碑工匠們累死、摔死、因“工作不力”而被處死的人數(shù)超過了3000人,傷亡慘重。工匠尸體被就近埋在了山下的一個“萬人坑”里,日積月累,越堆越高,進而形成了一座大墳包。因而當?shù)氐拇迓渚捅环Q為“墳頭村”了,至今未變。封建極權(quán)年代,勞苦大眾的生命被視如草芥、棄若敝屣,僅僅只是為了顯示個人奪取皇權(quán)的“法統(tǒng)”正確!“一帝功成萬骨枯”,真可謂最大的碑、最大的墳啊!令人發(fā)指!
回望歷史的思緒和感慨踩點著現(xiàn)實中的腳步聲繼續(xù)前行。從“陽山問碑”處向前走不太遠,便到了景區(qū)專門仿建的“大明文化村”了。文化村的正門是八字形的,右側(cè)墻壁上題寫著明朝人胡廣的《游陽山記》,左側(cè)墻壁上題寫著清代人袁枚的《洪武大石碑歌》,讓游人們了解陽山碑材的由來、體積、歷史淵源以及“后來人”的感慨。由于所處的朝代不同,寫作的“目的”自然也不相同。“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定勢由來已久,文人也不能免俗。先來說說胡廣和他的《游陽山記》吧!胡廣在建文朝時曾被“欽定”為進士第一名,皇恩浩蕩,風光無限。但“靖難之役”后他見風使舵、識時務(wù)者為“俊杰”,迅速投靠了新朝廷,成為朱棣的座上賓,圣眷優(yōu)容,極盡榮寵。他的這篇《游陽山記》寫于永樂二年的秋天,彼時工程剛剛開工。文中詳盡描繪了碑材的宏大壯觀,極盡諂媚地用“天生此石,必有所待”來吹捧朱棣建碑決策之英明。胡廣本就人品低下,又受到皇帝重用,寫出這篇溜須拍馬的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再來說說袁枚和他的《洪武大石碑歌》吧!歌詞有云:“青龍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萬丈。兩頭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屃形更大。直斬奇峰為一坐,欲負不負身尚臥。先皇開創(chuàng)氣概雄,欲移此碑陵寢中。碑如長劍青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吁嗟乎!君不見項王拔、始皇鞭,山石何嘗不可遷,威風一過如輕煙。”袁枚作為后來者的“文人士大夫”代表來評價前朝的功過得失,旨在以史為鑒,還算比較客觀。
跨過“文化村”八字門便進入真正的景區(qū)了。先入為主的是那幾棟仿明代古建筑。這些房屋雖是后來人為緬懷前人或開發(fā)旅游而建,卻能較為系統(tǒng)、生動地展示明朝人的世俗生活,頗具明代文化氣息。石匠鋪、鐵匠鋪、監(jiān)工房、酒坊、戲臺、鏢局,還有關(guān)帝廟,一座座建筑物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粗獷豪放,古樸自然。景區(qū)的演員們扮演著明代的工匠、婦女、兵丁等角色,神氣活現(xiàn),惟妙惟肖。而石匠之殤、劫鏢車、拋繡球、賜御婚、舞獅子、雜耍戲等飽含悲喜色彩的情景劇滾動著上演,翻騰跳躍,好不熱鬧,既精彩紛呈又令人深思嘆息。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明朝那些事兒”嗎?我們是不是又回到了大明王朝?
顯然這是在白日說夢,但有夢就有遠方,就有前進的動力。沿著形狀各異的青石磚鋪就的山路繼續(xù)向上攀行,路面雖然彎彎曲曲卻倒也平整,并不難走。拐了幾個彎后青石磚路面便“斷頭”了,而是進入了一段有部分石塊間歇裸露在外的泥土路。路面坑坑洼洼,崎嶇不平,很不好走,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摔上一跤。好在這段路很短,大家低著頭看著腳下的路面小心翼翼地走過去,個別年歲大的人在別人的攙扶下也走了過去。再抬眼看時,別有洞天:原來我們不知不覺中已走進了陽山山谷,來到了古采石場所在的山坳中,一塊巨大的灰黑色石塊就近在眼前。石塊三面凸出,棱角見方,宛如一座古城墻的城門靜臥在采石池中,只是沒有門洞而已。這就是陽山碑材的碑座!碑座三面脫離山體、一面與山體相連,高8.59米、寬11.64米、厚23.3米,重達6198噸。終于見到沉睡了600多年的陽山碑材了,大家都很興奮!哇,真大?。∥覀兊捏@嘆聲出奇的一致,此起彼伏,在山谷間回蕩。景區(qū)解說員笑著說這只是碑座部分,碑首和碑身還未“現(xiàn)身”;碑座雖然宏大壯觀卻有粗壯單調(diào)之嫌,“顏值”并不高,好戲還在后頭呢!碑座作為碑材的基座,肩挑萬鈞之力的重擔,不粗壯再粗壯些能行嗎?
順著山路繼續(xù)逶迤向上,靜臥在碑座前方山坡上的碑首和碑身終于映入了我們眼簾。碑首四角見方,緊貼地面一邊的上方鏤空著三個長方形的“窗口”,宛如平地上矗立起的一座碉堡,嚴陣以待。碑首四面脫離山體,高6米,寬11.74米,厚4.6米,重達862噸。碑首表層裸露著有待雕刻龍頭、龍爪、龍尾而凸出的14顆石芽。14=9+5,寓“九五之尊”之意。只是歷經(jīng)風雨打磨,有些石芽已漸趨平坦。碑身五面脫離山體,只有一端與山體相連,高25米,寬9.84米,厚4米,重達2617噸,似一堵巨大的長方形的擋風玻璃橫臥在地面上,只是沒有玻璃的透明罷了。碑身的底部已被鑿成懸空,下方用于支撐的材腳也已與碑身分離,平視過去僅能看見在其背后晃動著的游人們的腰身。如果將碑座、碑首、碑身按墓碑的樣式模擬安裝到位,高達39.59米,重約9677噸,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碑”,令人贊嘆不已!恰如袁枚的《洪武大石碑歌》所言:“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難怪吉尼斯世界紀錄會認定它為“世界最大的碑材”。更令人震驚、發(fā)人深省的是,25米高的碑身離山體僅有1米寬的狹窄縫隙,陽光從碑身的頂部漏空曬到底部,照亮地面。置身其間,仰望天空,那長長的“一線天”宛如一把憤怒的利劍劃破天宇,難道這是那些為建碑而死的冤魂們在責問蒼天嗎?
面對這三塊靜臥“深山”600多年的巨無霸碑材,我們感到無比震撼!這可是無數(shù)工匠一錘子、一釬子開鑿出來的,是他們付出的汗水、鮮血,甚至生命的結(jié)晶,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著實令人敬佩!建造如此巨大的墓碑難道僅僅是為了顯示皇帝老兒的氣魄非凡和封建禮教中的“忠孝雙全”的思想嗎?若如此,那該是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啊?普天之下,為何沒有一個人去“犯顏直諫”此項勞民傷財?shù)墓こ痰膶嵤┠??而對一代雄主朱棣而言,陽山碑材充其量也不過是用于“政治作秀”的“面子工程”,做做樣子給天下人看的,以顯示自己是其父朱元璋的嫡系,自證“篡位”合法,并沒有真正想去實施到位。這就是工程前期拼命趕進度,后期又突然中止乃至半途而廢的根本原因,真可謂最大的碑、最大的“秀”!但它卻成了封建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勞動人民飽受苦難的一個活化石、活標本,具有警示作用。
陽山碑材天下“秀”,秀外慧中!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天下之大,又有幾人能夠真正走進一代雄主的內(nèi)心世界呢?正如夕陽余暉中的“陽山問碑”四個大字一樣耐人尋味、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