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09)
泌尿系統(tǒng)結石是發(fā)病率較高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以男性患者高發(fā),臨床治療以手術或激光碎石治療常見[1-2]。目前臨床治療有賴于影像學檢查,以B超、CT、X線等為主,臨床篩查與檢測中以CT掃描較為常見,靈敏度及準確性均較高,但常規(guī)劑量的CT掃描放射劑量較大,對患者及檢測醫(yī)師的損傷較大,可復性低。本研究納入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部分泌尿系統(tǒng)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就低劑量CT掃描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納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經由尿路造影檢查確診為泌尿系統(tǒng)結石的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男61例,女33例,年齡23~68歲,平均(41.37±5.81)歲,體質指數19~23kg/m2。根據實施劑量不同進行分組,其中實施常規(guī)劑量CT掃描者47例設為對照組,實施低劑量CT掃描者47例設為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確定CT掃描時間后囑患者于掃描前30~40min左右飲用溫開水400~500ml左右,以充盈膀胱,進入影像科前,囑患者移除佩戴或攜帶的物品。兩組患者均統(tǒng)一采用16排螺旋CT掃描儀完成CT掃描,在掃描過程中患者取仰臥位,從恥骨聯(lián)合處向雙腎上緣進行掃描,對膀胱、雙腎、輸尿管等進行觀察。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劑量CT掃描,掃描參數:準直寬度16×1.25mm2,床速:18.75轉/圈,螺距:0.85,管電壓:120kV,管電流:150mA~240mAs,層厚5mm~10mm。觀察組實施低劑量CT掃描,掃描參數:準直寬度16×1.25mm2,床速:18.75轉/圈,螺距:0.85,管電壓:120kV,層厚5mm~10mm,根據患者體質指數進行管電流的調節(jié),其中BMI≥25kg/m2者,管電流設置為120mAs,BMI在19~25kg/m2者,管電流設置為80mAs,BMI在≤19kg/m2者,管電流設置為60mAs。
兩組患者結石分布區(qū)域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T掃描結石分布區(qū)域比較[n(%)]
觀察組患者SD顯著高于對照組,SNR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主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CT掃描圖像質量主觀評分的優(yōu)良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CT掃描圖像質量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CT掃描圖像質量比較(±s)
觀察組 47 15.39±0.78 2.84±0.45 16.11±0.83對照組 47 11.72±0.74 1.91±0.38 13.78±0.74
表3 兩組患者CT掃描圖像質量主觀評分的優(yōu)良率比較[n(%)]
泌尿系統(tǒng)結石在泌尿科診療中較為常見,發(fā)病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本病的發(fā)生與年齡、BMI、飲食飲水習慣、機體代謝水平直接相關,伴隨飲食結構、運動習慣的改變,飲食中纖維素不足、動物蛋白過量、運動量不足等因素導致了現今泌尿系統(tǒng)結石的高發(fā)[3]。目前臨床治療多以碎石術及保守治療為主,而在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評估方面,有賴于影像學的檢查,B超及CT均為常見的檢測手段,其中B超檢測安全,但誤診及漏診率較高,CT檢測結果較為準確,但輻射損害較大。本研究以降低管電流為降低輻射劑量的方式,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結石分布區(qū)域無顯著差異(P>0.05)。在圖像質量分析中顯示,觀察組患者SD顯著高于對照組,SNR及主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患者在主觀評分的優(yōu)良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在CT掃描中實施低劑量掃描與常規(guī)劑量相較結石診斷水平及CT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方面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在泌尿系統(tǒng)結石的CT掃描檢測中,開展低劑量掃描對結石檢測的結果基本無影響,但能夠顯著減少輻射劑量,提高CT檢測的可復性及安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