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晶
很多人讀《城南舊事》,是因為那篇《冬陽·童年·駱駝隊》。
大家知道《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因為這篇文章小學(xué)課本里有。
《冬陽·童年·駱駝隊》在有的版本里是序言,在有的版本里是后記,在有的版本里索性成了第一章節(jié)。但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確定《冬陽·童年·駱駝隊》出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的題目很特別,它不是短語或句子,而是三個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的詞。當(dāng)作者覺得連貫的一句話無法把心里的想法說清楚的時候,就會用這種方法——選兩三個看起來不搭界的關(guān)鍵詞,放在一起。
那問題就來了,作者為什么要選這三個詞呢?
冬陽。童年。駱駝隊。
駱駝隊——孩子眼中的新鮮事
是的,在《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里,“駱駝”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明寫的就有19處,還有8處“它們”,“它們”包含“駱駝”。
為什么老是提到駱駝?英子對駱駝感興趣啊!特別是駱駝吃草料咀嚼的樣子,很有趣。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是啊,這一切,在6歲的小英子看來是那么新鮮,那么有趣,以至于都看得“呆”了。這“呆”不是“傻”的意思,不是“蠢”的意思,而是指小英子看得入神了,看得著迷了,以至于自己的牙齒也跟著動起來。呆就呆吧,不發(fā)一點呆,不做一點傻事的童年還叫童年嗎?大人才無趣,看到什么都是一副“就是這樣、不過如此”的樣子。
英子總是對什么都好奇。僅僅是駱駝,英子就有太多的問題要問。
駱駝脫毛了,英子就想——駱駝也怕熱嗎?
駱駝脖子上掛個鈴鐺,英子就想——駱駝為什么要系一個鈴鐺呢?
駱駝夏天的時候不見了蹤影,英子就想——駱駝夏天去哪兒了呢?還會回來嗎?
英子“總是問,總是問”,媽媽都有點不耐煩了??墒?,英子問的何止這些,整本《城南舊事》里,英子一直在問。是的,孩子熱衷于刨根問底。
胡同口的水井轱轆、樹上垂下來的“吊死鬼”蟲、放話匣子的小販……英子什么都想看一看,什么都想問一問。
惠安館里的“瘋子”秀貞、遍體鞭痕的小伙伴妞兒、屋邊草叢里的厚嘴唇男人、戴眼鏡的德先叔、抿嘴笑的蘭姨娘、裹著小腳的宋媽……英子誰都想了解一下,誰都想問一問。
就說宋媽吧。聽說北京的老媽子愛偷東西,英子看著宋媽肥大的褲子就想:宋媽不會偷了她家的大米順進褲筒里去吧?
就說秀貞吧?;莅拆^里的瘋女人,人家看了她都繞開走,英子卻好奇得不行,總想走進了看清楚些:她到底是啥樣子的人呢?
總之,大人視而不見的小玩意兒、小人物、小事件,英子都好奇,都想問。我想,這就是童年的樣子吧。
兒童不僅好奇,還有自己的理解。
駱駝脖子上掛個鈴鐺,大人的解釋是震懾狼群。而英子呢,她猜想是駱駝耐不住沙漠中長途跋涉的寂寞,給自己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駱駝?chuàng)Q毛了,大人熟視無睹,覺得它瘌痢一樣難看。而英子呢,想著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讓它們穿一件整整齊齊的衣服。
是的,孩子的想法總是多一些趣味。
惠安館的秀貞,在大人眼里,就是簡單的兩個字——“瘋子”。英子呢?她看到的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是一個失去了孩子的傷心的媽媽。
躲在草叢里的年輕人,在大人眼里就是一個小偷。英子呢?她看到的是一個善良的供弟弟上學(xué)的哥哥,是一個能說知心話的朋友。
是的,孩子的想法總是多一點人情味。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是瘋子?誰是正常人?英子說不清楚,但似乎又比大人看得更明白。大人總是習(xí)慣貼一些“好人”“壞人”“瘋子”“賊子”之類的標(biāo)簽。
因為好奇,因為單純,英子帶我們走近那些人和事,這是很多大人看不到的人和事。
事物更接近本來的樣子。
童年——終究要和它分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城南舊事》里多次提到《送別》,小英子愛唱這首《送別》。是的。某種意義上,《城南舊事》就是講分別的。小英子一次次經(jīng)歷分別。
半個多世紀(jì)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在城墻、街巷、殘陽、駝鈴的背景里,英子認(rèn)識了一些人:秀貞、妞兒、“小偷”、宋媽……可是,這些人最終一個一個離開了。
有一天,秀貞離開了。小英子喜歡這個“瘋女人”,小英子經(jīng)常去找她聊天,秀貞會給她染指甲,會給她用牛角梳子梳頭,會跟她說她的女兒小桂子被丟棄了……有一天秀貞在風(fēng)雨中離開了,很可能離開了這個世界。
有一天,妞兒也離開了。小英子喜歡妞兒,小英子經(jīng)常去找妞兒玩,在西廂房里一起看小油雞,一起玩踢制錢,一起訴說心事……后來,妞兒跟著秀貞在風(fēng)雨中離開了,很可能永遠離開了。
有一天,“小偷”也離開了。小英子喜歡這個老實人相的“小偷”,小英子總是忍不住到那個被破墻包圍的長滿了草的空地里去找他,聽他講故事,和他相約“看海去”……可有一天,“小偷”被抓住了,他也離開了。
有一天,蘭姨娘離開了。小英子其實是喜歡蘭姨娘的,喜歡她油光刷亮的麻花髻,喜歡她利牙利齒在家里制造歡聲笑語……可有一天,蘭姨娘和德先叔走了,也永遠離開了。
有一天,宋媽離開了。小英子喜歡宋媽,宋媽疼愛她,會帶她逛街,會給她買驢打滾兒,會給她的弟弟妹妹喂飯擦屁股,會照顧她一家人的生活……可有一天,宋媽盤著腿坐上毛驢,跟著愛賭錢的丈夫回家了,她也離開了。
每一段故事的結(jié)尾,里面的主角都離小英子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也永遠地離開了,爸爸生病了,爸爸去世了。
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和我們相遇,然后又悄然離去。
為何有那么多分別,為何人世這般凄苦?沒等小英子想明白,童年也離開了,童年就像駱駝隊,像瘋女人,像“小偷”,像宋媽,像父親……突然之間就走了,說走就走。
《城南舊事》似乎在告訴我們——長大是不可避免的。
大人們總是提醒英子——“你長大了”。
宋媽回老家的時候說:“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
蘭姨娘臨走的時候說:“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蹲在草地上的那個“小偷”說:“等你小學(xué)畢業(yè)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p>
缺了一根手指頭的廚子老高說:“大小姐,到了醫(yī)院,好好兒勸勸你媽,這里就數(shù)你大了!就數(shù)你大了!”
最后,英子不用別人提醒,自己在心里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而且,童年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林海音在書里面說: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墒?,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
讓實際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可是,讓心靈的童年留下來,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海音自己也說:“冬陽底下學(xué)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p>
我們每一個已經(jīng)長大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慢慢地,不再熱衷于刨根究底,開始適應(yīng)用世俗標(biāo)準(zhǔn)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習(xí)慣在人情世故的包裹下,做事前冷靜地想清楚,喜怒哀樂的振幅從大波浪變成了小漣漪。惡俗地講,“淡定”了。并且,中庸了。
冬陽——?
冬天總是讓人感到寒冷。
《城南舊事》總是讓人感到傷感。
怪不得有的小朋友對我說:“我一定要給《城南舊事》這本書寫個續(xù)集,我要讓英子眼里的世界變得美好一些,也讓英子身邊的人得到一個美滿的結(jié)局。”
林海音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想法呢?
因此,她在書里一次次寫到冬陽。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
“太陽從大玻璃窗透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墻上,照到三屜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來了。我醒了,還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陽光里飛舞著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
北京的冬天是寒冷的,有了冬陽,人的心變得暖和起來。
林海音寫“冬陽”是否有這樣的意思?
你覺得呢?
(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xué)?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