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秋迎 于世勇
【摘要】 目的 探討和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抗心衰治療后的血漿腦利鈉肽(BNP)水平的變化情況及影響因素。方法 選取104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組, 均給予標準化抗心衰治療, 比較治療前后的BNP水平;選取同期103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 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結(jié)果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BNP水平為(1011.46±116.45)pg/ml, 低于本組治療前的(7224.65±127.12)pg/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經(jīng)過抗心衰治療后,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BNP水平。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低是慢性心衰患者的危險因素。
【關(guān)鍵詞】 抗心衰治療;慢性心衰患者;腦利鈉肽水平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24
慢性心衰疾病一般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 它的病情比較嚴重, 病程持續(xù)時間較長, 患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越來越高[1], 我國流行病學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占1/2以上, 而且80%的住院患者年齡都>60歲[2]。研究顯示經(jīng)過抗心衰治療后1/2患者會在6個月內(nèi)再次入院甚至死亡[3]。因此找出心衰的高危影響因素對其預后治療至關(guān)重要。血漿BNP水平作為心衰的重要評價指標, 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4]。研究表明心衰程度與血漿BNP增長程度成正比[5]。本文探討和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經(jīng)過抗心衰治療后的血漿BNP的變化情況及影響因素,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心內(nèi)科2014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4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組, 年齡61~85歲, 平均年齡(73.32±5.28)歲;男52例, 女52例, 患者不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選取同期103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 年齡62~84歲, 平均年齡(72.28±5.24)歲;男53例, 女50例。兩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試驗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研究組患者住院期間給予標準化抗心衰治療, 治療療程為1周左右。采用西門子Dimension RXL MAX全自動分析儀測定BNP水平。
1. 3 觀察指標 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NP水平;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研究組治療前后BNP水平比較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BNP水平為(1011.46±116.45)pg/ml, 低于本組治療前的(7224.65±127.12)pg/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研究組和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比較
研究組患者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心衰是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癥, 多發(fā)于老年人人群, 具有病情重、難治性、頑固性等特點[6]。慢性心衰特點是呼吸困難、出現(xiàn)水腫和乏力, 很大程度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7]。較早找出心衰患者的影響因素是提高生存質(zhì)量, 提升患者預后的重要基礎(chǔ)。血漿BNP水平為心衰評價的重要指標, 血漿BNP是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的, 當左心功能不全、心室壓力升高時, 心室肌就會擴張, 快速合成BNP并且釋放入血。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漿BNP水平顯著升高。研究表明BNP水平越高, 表示病情越嚴重, 預后越差[8, 9]。因此本文比較了研究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后的BNP水平, 發(fā)現(xiàn)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BNP水平為(1011.46±116.45)pg/ml, 低于本組治療前的(7224.65±127.12)pg/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文對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NP水平進行比較分析, 研究顯示BNP水平高低預示心衰的嚴重程度, BNP水平較高患者, 心衰程度往往越為嚴重, 出現(xiàn)心源性呼吸困難的幾率也相對較高, 意味著由于BNP水平上升, 因而發(fā)生肺淤血的風險也會上升[10]。Mcdonagh等[11]研究結(jié)果顯示BNP是預測死亡的獨立影響因素。研究表明通過抗心衰治療后的患者其預后比治療前的預后好[12]。因此這幾個影響因素對抗心衰治療有重要作用。本文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是慢性心衰患者的重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 慢性心衰患者經(jīng)過抗心衰治療后, 患者BNP水平下降, 有助于提升生存質(zhì)量和改善預后, 收縮壓、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低是慢性心衰患者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 劉博. 標準化抗心衰治療聯(lián)合法舒地爾對老年心衰患者臨床血漿腦利鈉肽水平的影響.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5, 24(11):100.
[2] 戴閨柱. 2005年美國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指南淺析.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5, 33(12):1065-1066.
[3] Dunlay SM, Gerber Y, Weston SA,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Biomarkers in Heart Failure: Application of Novel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 2009, 2(5):393-400.
[4] Lee SH, Jung JH, Choi SH, et al. Determinants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Journal, 2006, 70(1):100-104.
[5] 趙曉寧, 郭曉東, 張幃, 等. 老年男性慢性心衰患者在標準化抗心衰治療后血漿腦利鈉肽水平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3, 13(6):1121-1125.
[6] 丁厚.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抗心衰治療后血漿腦利鈉肽水平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5, 31(1):85-87.
[7] 陳顴珠. 實用內(nèi)科學. 第12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52.
[8] 呂先光, 吳伯祥, 朱茜. 小劑量阿司匹林聯(lián)合美托洛爾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高凝和心功能的研究. 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 2014, 29(4):393-396.
[9] 張勤倉, 馬新萍. 卡維地洛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激素激活、血管內(nèi)皮功能及糖脂代謝的影響.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5, 21(7):914-916.
[10] 李景福. 益氣復脈注射液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衰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5, 9(16):167-169.
[11] Mcdonagh TA, Cunningham AD, Morrison CE, et al.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natriuretic peptides, and mortality in an urban population. Heart, 2001, 86(1):21-26.
[12] Troughton RW, Yandle TG, Espiner EA, et al.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guided by plasma amino-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BNP)levels improves outcome. Lancet, 2000, 355(9210):1126-1130.
[收稿日期: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