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瑞
(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105)
橈骨遠端骨折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多發(fā)于橈骨遠端2~3 cm處,發(fā)生率占全身骨折8.4%~19.5%[1],常見于老年婦女,且患者多伴有下尺橈關節(jié)、橈腕關節(jié)等損傷,患者主要表現出腕部腫脹、活動受限及劇烈壓痛等癥狀[2],在其臨床治療中多行手法復位固定方式;為提升臨床療效,促進病癥康復,我院特聯合中藥熏洗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12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齡42.1~76.5歲,平均(56.82±6.48)歲,骨折時間1~15 h,平均(6.14±3.59)h;治療組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齡41.8~78.4歲,平均(57.49±6.27)歲,骨折時間1~17 h,平均(6.72±3.76)h;所有患者均為單腕損傷,且無神經壓迫或其他嚴重合并癥情況,對比兩組資料(P>0.05)。
1.2 方法:兩組均行常規(guī)手法復位治療,給予對照組單純功能鍛煉治療,經常規(guī)復位治療后,使用5~7層無菌棉墊包扎,并借助小夾板外固定,指導患者使用健手依次打開患肢手指,進行屈曲、伸直運動,隨后將兩手相對,使雙手手指呈交叉、相扣狀,此時需注意將患側手腕疼痛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并主動進行旋轉、屈伸鍛煉,每日進行肢體鍛煉2~3次,20~30分鐘/次,鍛煉期間嚴密監(jiān)控患者患肢康復情況,并合理調整夾板松緊。治療組在以上功能鍛煉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治療,取川椒8 g,沒藥、乳香、海桐皮各6 g,酒當歸5 g,紅花、川穹各3 g,防風、白芷、甘草各2 g熬制海桐皮湯,并取桂枝10 g與上述藥材加水3000~5000 mL浸泡15 min,文武火煎煮30 min。將所得藥液置入臉盆,將患者患腕放置于盆上熏蒸,當藥液溫度下降至可承受范圍時,則可指導患者將患腕浸入盆中浸泡,持續(xù)10~20 min,1劑/天,每劑使用2次,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橈骨骨折治療效果及橈骨恢復、骨折愈合、住院時間的臨床指標。療效評定:參考Dienst功能評估標準:①顯效:患腕疼痛感、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肢功能恢復良好,未見明顯損傷;患腕背伸、掌屈幅度減小<15°,握力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腕劇烈運動時存在一定限制,并伴有輕微疼痛感,患肢握力及功能明顯改善,接近健肢水平;腕部背伸、掌屈減少幅度為15°~30°;無效:患者患腕仍伴有較強烈疼痛;患腕正常運動明顯受限,握力及功能伴有明顯異常,背伸、掌屈減少幅度>4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對比: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58/60),顯著高于對照組86.67%(52/6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n(%)]
2.2 臨床指標對比:治療組橈骨功能恢復時間(80.14±5.42)d,短于對照組(92.48±4.16)d(t=13.990,P=0.000);治療組骨折愈合時間(64.27±2.44)d,短于對照組(82.46±3.19)d(t=35.083,P=0.000),治療組住院時間(13.25±2.46)d,短于對照組(17.43±3.02)d,差異顯著(t=8.313,P=0.000)。
橈骨遠端骨折在伴有中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中較為常見,患者多因跌倒、意外等使腕部遭受外力重擊致病[3];加之中老年患者骨折結構并不穩(wěn)定,難以達到內固定手術條件,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多選擇復位手法固定治療,而怎樣減少患者疼痛,提高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速度也成為治療關鍵。
患者腕部功能受損,運動功能受限,在中醫(yī)理論中屬“痹癥”范疇,加之本組患者多年事較高,易感濕寒之邪,引起血脈凝滯,氣血不和,不通則痛[4],因此臨床治療多以舒筋通絡、驅寒散滯、疏導氣血為原則,促進關節(jié)功能康復。而海桐皮湯自古即被用于筋翻骨痛、跌打損傷治療中,其中海桐皮等藥具有通絡舒筋,滑利關節(jié)作用;白芷、川椒則具祛濕止痛,活血行滯功效;紅花、川穹有顯著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作用,諸藥聯用起去淤血、止痹痛、通經絡之功;而桂枝具溫經通陽作用,以此作引藥,可進一步之增強海桐皮湯整體通絡舒筋、驅寒止痛功效。
綜上所述,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行海桐皮湯加桂枝聯合功能鍛煉干預,可保證藥效全面發(fā)揮,縮短患者骨折愈合、功能恢復時間,提高臨床療效,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