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斌
肺癌屬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1]。晚期肺癌患者臨床治愈幾率非常低,腫瘤細胞已浸潤至正常細胞,全身各項技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除此之外,晚期肺癌患者隨著腫瘤病灶對周圍正常組織、神經(jīng)壓迫程度的增加,患者可軀體可出現(xiàn)劇烈疼痛,個體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颊呒覍倥阕o患者不僅承擔較大的經(jīng)濟壓力,同時還處于隨時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安寧療護是一種源于臺灣的醫(yī)療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主要針對臨床治愈無反應終末期疾病患者,通過給予患者臨床護理干預,促使患者有尊嚴的度過人生最后的時光[2-4]。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32例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晚期肺癌患者與32例給予安寧療護晚期肺癌患者干預前后家屬應激表(RSS)得分變化情況以及卡氏評分變化情況,從而論證安寧療護臨床實踐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64例晚期肺癌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是否給予安寧療護,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與實驗組(32例)。實驗組32例晚期肺癌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比例為5∶3,患者年齡為35~56歲,平均年齡為(45.12±1.12)歲,病理分型:其中有6例患者為小細胞肺癌,有26例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病理分期:有8例患者為ⅢB期,有24例患者為Ⅳ期。對照組32例晚期肺癌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比例為9∶7,患者年齡為33~58歲,平均年齡為(45.15±1.14)歲,病理分型:其中有8例患者為小細胞肺癌,有24例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病理分期:有9例患者為ⅢB期,有23例患者為Ⅳ期。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理分型、病理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會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檢查后均顯示肺癌周圍組織受到浸潤、區(qū)域淋巴結(jié)出現(xiàn)轉(zhuǎn)移,符合晚期肺癌臨床診斷標準,患者預計生存期均超過3個月。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交流障礙患者。(2)排除合并神經(jīng)功能障礙患者。(3)排除無患者家屬陪伴患者。
1.3.1 對照組 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1)環(huán)境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結(jié)合天氣變化適當調(diào)節(jié)病房內(nèi)溫度,保重病房室溫恒定24℃,從而避免室溫過低造成患者血管收縮,從而加重患者軀體不適。(2)患者免疫治療、手術(shù)治療以及放化療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均密切關(guān)注患者各項生命指癥變化情況,在實施對應治療前向患者、患者家屬講解治療流程、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提升患者對相應治療措施的了解。(3)飲食護理:對于接受放化療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囑患者每日使用溫清水以及質(zhì)地柔軟的毛刷實施口腔護理,養(yǎng)成少食多餐的進餐習慣,家屬在烹調(diào)飲食過程中應忌油、少鹽,給予患者銀耳、百合、鱔魚、稱猴桃、香蕉等具有滋陰潤肺功效的食物。
1.3.2 實驗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安寧療護。(1)舒適護理:①指導患者通過VAS量表合理表達自身軀體疼痛程度,根據(jù)患者軀體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鎮(zhèn)痛藥。②對于肢體水腫患者,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取半坐臥位,于患者背部放置軟枕頭以支撐上半身,適當抬高患者雙下肢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宜。(2)心理層面:①死亡教育:護理人員應耐心傾聽患者對死亡的主觀感受,而后給予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教育,促使患者及患者家屬接受死亡,認識到死亡是生命最終歸宿,死亡的過程并不痛苦,從而緩解、甚至消除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死亡的恐懼,促使患者以平靜、樂觀的心態(tài)迎接死亡。在進行死亡教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結(jié)合患者家庭情況,列舉:子女成才、兒孫孝順等例子。②安詳而逝概念宣傳:通過一對一教育、健康教育等形式向患者講解晚期肺癌氣管切開治療、氣管插管治療臨床治療的意義,促使患者意識到氣管切開治療與氣管插管治療臨床治療有效的局限性,向患者普及自然死亡觀念。③哀傷輔導:護理人員在協(xié)助患者家屬在合適的時間引發(fā)其正常悲傷,使患者家屬悲痛情緒得到有效釋放而后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引導患者重建正常生活能力,避免患者家屬面對親人逝世發(fā)生心理障礙[5]。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1周、4周、8周后不同時間段心理應激反應,本次研究參考王曉華,孟偉康,梁曉慧等安寧療護對老年腫瘤臨終患者主要照顧者負性情緒及心理應激的影響文中家屬應激表(RSS)判斷個體心理應激反應,其中RSS量表滿分3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家屬心理應激程度越高,患者家屬焦慮、抑郁、悲痛等負面情緒越重[6]。
(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1周、4周、8周后生活質(zhì)量變化情況,本次研究參考劉嘉臨終關(guān)懷護理應用于晚期腫瘤護理中的效果觀察文中卡氏評分,卡氏評分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質(zhì)量越高。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家屬護理干預前后心理應激反應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前RSS量表得分與對照組RSS量表經(jīng)t檢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干預1周、4周、8周后家屬應激表(RSS)得分均低于同期的對照組得分,組間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2),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1周、4周、8周后卡氏評分同期均高于同期的對照組得分,組間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干預前后RSS量表得分變化情況(分,±s)
表1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干預前后RSS量表得分變化情況(分,±s)
實驗組 32 21.25±1.32 15.52±1.02 10.62±0.85 7.62±0.52對照組 32 21.52±1.32 20.52±1.25 18.52±1.02 14.52±1.01 t值 - 0.868 18.025 1 35.082 36.072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不同時間段卡氏評分變化情況(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不同時間段卡氏評分變化情況(分,±s)
組別 n 護理干預1周 護理干預4周 護理干預8周實驗組 32 56.25±1.25 71.25±1.52 80.21±2.25對照組 32 45.62±1.02 52.25±1.12 63.25±1.32 t值 - 15.402 15.726 16.824 P值 - <0.05 <0.05 <0.05
安寧護理以照顧患者、患者家屬心理情緒為基礎,從晚期癌癥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進行干預,使晚期肺癌患者有尊嚴度過最后的時光[6]。近些年相關(guān)研究調(diào)查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由于軀體不適,身體活動能力降低,患者對“死亡”有不同程度的恐懼,患者家屬長期陪護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部分陪護患者親眼看到親人逝去可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對患者家屬未來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7-9]。安寧護理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最大程度提升患者治療過程中舒適感,而后通過談話、一對一教育、專家座談等方式給予患者及患者家屬死亡教育、安詳而逝概念宣傳,從而使患者及患者家屬認識到“死亡”的必然性,促使患者及患者家屬以平靜、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10-11]。王曉華,孟偉康,梁曉慧等[6]《河北醫(yī)藥》發(fā)表的安寧療護對老年腫瘤臨終患者主要照顧者負性情緒及心理應激的影響一文中顯示對于晚期肺癌患者給予的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8周后卡氏評分分別為(81.22±1.35)分,均高于單純給予常規(guī)護理參照組患者,參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卡氏評分為(71.21±1.32)分。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4周、8周后卡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護理干預可影響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質(zhì)量,提升護理質(zhì)量可有效提升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質(zhì)量。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探究安寧療護對晚期肺癌患者臨床實踐價值,結(jié)果顯示,給予安寧療護的實驗組患者,隨著護理干預時間的延長,患者家屬躁動、焦慮等負面情緒有明顯降低,由此可見,對于晚期肺癌患者給予安寧療護在穩(wěn)定患者負面心理應激反應的同時可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12]。
綜上所述,晚期肺癌患者給予安寧療護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緩解患者負面心理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