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燁
章泥的這部長篇小說《迎風山上的告別》,讓我比較意外。意外在于章泥給我的感覺,比較年輕,還有些時尚,但她的這部作品,卻是大山深處的鄉(xiāng)村底層的苦難生活,作品里的人物不僅一貧如洗,而且患有殘疾,都是一些很卑微的小人物,這樣的作品和印象中的作者,構成了一種較大的反差,這是我首先沒有想到的。
單就扶貧題材而言,這部作品也很特別。它不是一般地寫扶貧,而是把目標對準貧困人口里的殘疾群體,實際上把扶貧與助殘有機地結合起來,寫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因病因殘致貧的老百姓,如何擺脫長久以來的窮困現(xiàn)狀,走向生活的自理與人格的自立。寫作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很大的難度,是如何用有限的文字與語言,去描寫眼睛不靈、說話不清、腦子不活的殘障人物。當要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全都不夠正常的時候,用文字怎么去表述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這里除去文字上的挑戰(zhàn)與難度,還有一個生活上的走近,情感上的親近,設身處地地去了解他們,細致入微地去表現(xiàn)他們。這些對于一個年輕作家來說,并不容易,但章泥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這一點,章泥表現(xiàn)得很讓我意外。
作品是以還是孩童的陳又木的視角,來敘述故事的,因此又帶有兒童文學作品的一些特點。陳又木是個語言能力發(fā)展滯后的貧困孩子,越是這種孩子,越發(fā)敏感,越發(fā)自尊。他很在意別人怎么看待他,怎么對待他。他也想用自己含混不清的語言表達自己,抒發(fā)感受,所以自創(chuàng)了一套語言。這些特殊的語言,這些特別的訴求,怎么去表現(xiàn),怎么去敘述,都有極大的難度。但章泥用以字代句的語言,用傾聽別人說話的方式等,很好地表現(xiàn)了陳又木的感受與個性。可以看出來,在描寫人物,敘述故事,以及表現(xiàn)人物關系等方面,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所以作品看起來,不僅不隔不澀,而且引人人勝。作品里,不僅陳又木寫得好,其他人物也都很有光彩,包括半瞎的父親,后來出場的小癱子。
我在作品看到一半的時候,覺得如陳又木父子這樣的貧困加殘疾的人群,實在太難了,他們既貧窮又殘障,扶持與救助都很有難度,幾乎讓人感到絕望。然而隨著故事的進展,作者慢慢寫出了這個曲折的轉變過程。這些處于生活底層的普通鄉(xiāng)民,并沒有在重重困難中失去信心,更沒有放棄自身的努力,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在堅持,在努力。如陳又木父親堅持夜間看護的工作,陳又木在癱子的幫助下學習數數和認字、背簡單的古詩,甚至在無意中接觸到經典著作等,這在他們來說,已是一種堅守,乃至一種超越。令人欣幸的是,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工程的展開與深入,他們的悲情命運在時代步伐中迎來了新的轉機。在小武書記等人有針對性的工作和持續(xù)的努力之下,陳又木等幾個殘障兒童先是上了特殊學校,由此獲得教育的機會,并經由特殊教育喚醒并激發(fā)了他們自身的一些潛質,展現(xiàn)出連他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藝術才情。這也說明,他們原本都有各自不同的天性,無非是因為缺失應有的啟蒙教育而被掩藏和遮蔽。他們自身的潛力逐漸得到開發(fā)和培養(yǎng)之后,他們不斷獲得自信,并開始得到更多的關注,使得人生展現(xiàn)出了新的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寫到了來自多個方面各種力量的合力救助。隨著故事的推進,原本讓人感到某種絕望和冷酷的故事,漸漸給人以希望,以溫暖,讓人從中看到扶貧工作對于殘疾人群的特殊意義。
故事的別具一格,意蘊的別具意味,使得這部作品在扶貧題材中很顯特別。近期以來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寫殘疾人群、殘障兒童的,但我覺得章泥的這個作品還是不可替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作品已經超越扶貧的主題,是當下現(xiàn)實題材寫作的一次深化,這樣的創(chuàng)作值得予以關注,需要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