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美,羅梅芳
(1.廣西財經(jīng)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麓山外國語實驗中學,湖南長沙 410006)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共有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從第一章到三十七章,叫道經(jīng),下篇從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叫德經(jīng)[1]。之所取名叫做《道德經(jīng)》,是因為道與德兩字在全書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據(jù)統(tǒng)計,“道”字出現(xiàn)73次,“德”字出現(xiàn)45次。如《道德經(jīng)》開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通俗地理解,道者,物之所由,講的是事務發(fā)展的方向、道路和規(guī)則;而德者,則為物之所得,也就是只有按照道去做和具有良好的品質(zhì),才能夠有所得,如我們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因此,《道德經(jīng)》所講的重心問題是如何按照規(guī)律和規(guī)則行事。
本文主要闡述了《道德經(jīng)》所主張的三大重要思想之一的““上善若水””的七個品質(zhì)以及其體現(xiàn)出的“為而不爭”的哲學思想,并結合教師這一職業(yè),探討教師如何塑造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在教育過程中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出自《道德經(jīng)》第八章。這一段話描述了水的七種優(yōu)良品質(zhì)。
指的是水能順其自然,善于選擇其住所。常人的思維是人往高處走,但是,水能夠流向眾人所惡的洼地,水在選擇自己的位置時,總能避高趨下,甘于眾人之下,不計地位卑微。這體現(xiàn)了水的虛懷若谷,謙虛的寬大胸懷,所以水能接近于真理?!熬由频亍边@一品質(zhì)告誡人們在給自己定位時要認清自我,即要根據(jù)自己的才能、個性以及自己需要什么,準確定位,從而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指水的本質(zhì)是清澈明凈的。水可以動,也可以靜。當水運動之時,可能會夾帶泥沙礫石,但身處深淵靜下來時,能重新沉淀與澄清,恢復到其本來面目。這一品質(zhì)告誡我們?nèi)绾卧谛鷩虊m上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學習“心善淵”的品質(zhì),能夠排除干擾,進行自我凈化。
水可以與不同物質(zhì)混合,也可以在不同場合發(fā)揮不同作用。但是,水對待萬事萬物均能一視同仁,絕不厚此薄彼,趨炎附勢。《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一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意思是大地生有萬物,不能把其當作私有財產(chǎn);做了很多事情,但不能當作一種憑證與依靠;對別人的好處要學會忘記,但要感恩別人對你的好處;作為領導,不要以為自己能夠主宰別人的命運,應該給別人平等與寬容?!芭c善仁”體現(xiàn)了水的仁善。與水的仁善相比,恃強欺弱,或者對弱者有憐憫之心,而對強者卻心存芥蒂都不是仁者之善。只有對弱者和強者都能夠以仁相待,才是真正的與善仁,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上下同心,和諧相處。
水的聲音很美妙,也變化莫測,但每種聲音都有它特定的身份。它可以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也可以如溪水般“潺潺”,也可以如驚濤駭浪般咆哮。水表里如一、內(nèi)外一致,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揉造作。人們可以聞其聲而知其形,這就是水的“信”。“言善信”指的是說話應該講信用,只有能兌現(xiàn)的話才能講?!兜赖陆?jīng)》第六十三章講到:輕諾必寡信。意思是如果許諾太多就不可信,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應該少說。講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為官應該取信于民,從商應該誠信交易,從教應該為人師表。坑蒙拐騙,陽奉陰違,雖可得一時之利,但難持續(xù)。所謂小勝靠智,大勝靠德,誠信就是一種基本的品德。
水既代表公平,也代表清廉。所謂“一碗水要端平”,重在水的公正公平。水清凈純潔,代表其清廉。水一心向下,哪有洼地就往哪里填充,它的目標是奔流到海不復回,即使路途蜿蜒曲折,也絕不回避,具有執(zhí)著的追求。善治的政府應該如水一般政治清廉,如水般公正、公平。為官之道應該一心為民,而不是趨炎附上和魚肉百姓。善治的政府與官員不應該處處與民爭利,而應該以增加百姓福祉為己任。在市場經(jīng)濟下,真正能夠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發(fā)揮主導型作用,而政府的作用是如何為市場競爭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及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游戲規(guī)則。
水有多重功能,可以解渴,溶解,洗滌萬物,澆灌等。水的多重功能體現(xiàn)了水的重要性。同時,水在不同情況下其作用不盡相同,必須充分發(fā)揮好其作用。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說的是必須因勢利導,發(fā)揮出資源比較優(yōu)勢,盡量克服其比較劣勢。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如何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事善能”的思想。具體對于個人來說,則應該做到一專多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水最善于伺機而動。春天萬物復蘇之時,水表現(xiàn)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夏天萬物生長之時,需要大量的水,其表現(xiàn)為“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秋天萬物氣息收斂,降水就開始變小少,其表現(xiàn)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于內(nèi),降水更少,即使降水也以冰雪覆蓋儲存起來,待到來年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時再用。所以,水四季分明,謂之“動善時”。“動善時”意味著人的行為應該如水一般能順隨天時、把握時機。成功不是偶然,更多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結合的一種必然結果。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機會往往屬于有準備和善于發(fā)現(xiàn)機會、并且能夠及時把握機會的人。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水所具有的各種優(yōu)良品質(zhì),所以老子稱水為上善。水時行時止、利人利物、謙卑居下、海納百川、水滴石穿,清凈公正等描述都是水優(yōu)良品質(zhì)的表現(xiàn)。我們應該仔細體會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陶冶自身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真正做到利人利己,構建和諧生活
《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條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于處下而不爭上;水柔弱而不爭強”。唐朝哲學家劉禹錫對水的描述“水,至清,至美,從一勺,至千里,利萬物,即行即止”。這一點與老子對水“不爭”的描述意思接近。另外劉禹錫還表達了水的兩層意思,一是水清澈干凈;二是水清凈而不浮躁。水具有不爭的優(yōu)良品質(zhì),包括不爭功,不爭名利。但是,老子不爭的本意并不是等于無為[3]。在《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八章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其含義是天下沒有什么比水更加柔弱,但是沒有什么實物攻堅克強能夠超過水。原因是水柔弱得沒有其他東西能夠取代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柔弱,馳騁于天下之至堅”。意思是水雖然柔弱,但它可以馳騁于最堅硬之物中,無人能阻止前進。所以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正是因為水不爭,所以不會招致抱怨。第六十六章又指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是因為水具備不爭的品質(zhì),所以普天之下,沒有什么能夠與水相爭。
所以,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老子所提倡的不爭并不是主張無為。恰恰相反,正因為不爭,反而能夠攻堅,大有作為;也正是因為不爭,而能利萬物。老子在七十六章還寫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老子把柔弱當成一種生存的自然法則。也正因為如此,他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盀槎粻帯钡乃枷塍w現(xiàn)了一種辯證與相對的思想。老子用一種辯證與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萬事萬物,即強大的事務,反而容易變衰弱,而柔弱的事物反而可以上升和取得發(fā)展。所以,老子所提倡的“為而不爭”體現(xiàn)了一種崇高的人生修養(yǎng)境界。
教育的本質(zhì)即是對人的教化和培育,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授人以技,二是授人以正確的品格?!洞髮W》開篇對教育的闡述為“大學之道,在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對教育的闡述更加注重教育對于人的品質(zhì)的培養(yǎng)[4]。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對教育的詮釋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梢钥闯?,蔡元培先生對于教育的理解更加增添了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同時強調(diào)能力和人格的培養(yǎng)。過分強調(diào)技能、注重成才,而忽視人格的教育,最終將偏離教育的本質(zhì)[5]。唐代著名思想家韓愈對教師的解釋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以,為人師表,首先應該通過傳道塑造學生正確的品格;其次才是授業(yè)[6]。
從物質(zhì)利益的角度來看,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yè),就意味著平凡與辛勤付出。但是,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卻是一份不平凡的事業(yè)。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他的最大成績不是獲得了多少物質(zhì)利益與榮譽,更多來自于因為學生的肯定與尊敬的滿足感,以及看到培養(yǎng)出優(yōu)秀學生的成就感。深刻理會“上善若水”的優(yōu)良品質(zhì),對于成就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具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3.2.1 “與善仁”是優(yōu)秀教師的基本前提 心懷仁愛與平等之心,方可以感化學生,與學生建立起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這一點與《大學》所提及的教育本質(zhì)之一的“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一致的。學生之間總是存在稟賦差異,無論是好學生還是此等的學生,都應該以寬厚仁愛之心平等對待,而不會厚此薄彼。如果對學生失去愛心,或者存在偏心,學生也會因此心存狹隘與偏見,產(chǎn)生隔閡與漠視,甚至產(chǎn)生仇恨與不滿。相反,如果老師能夠?qū)Υ蔚壬阅苄拇骊P愛,并平等以待之,那將產(chǎn)生出更好的激勵作用,次等生將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并且激發(fā)其迎難而上,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正因為教師這份仁愛與平等之心,將不斷影響和傳遞給學生,激發(fā)出學生不斷前進的動力。
3.2.2 “居善地”“心善淵”是優(yōu)秀教師的一種姿態(tài) 居善地的品質(zhì)體現(xiàn)出水的謙虛情懷,心善淵體現(xiàn)出水的淡定。作為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位置,給自己準確定位。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幫助。心善淵則要求教師面對社會的浮躁,能夠如水般沉淀下來,進行自我凈化,高尚的情操給學生帶來心靈的平靜,昭示了為人處世之道,也更加容易得到學生的尊重。
3.2.3 言善信是對優(yōu)秀教師言行舉止的客觀要求言善信指的是水既不矯揉造作,也不虛張聲勢。作為教師,既要謹言慎行,也要言必行、行必果。在日常工作中,正是因為教師的言傳身教會影響到每一位學生,故教師的言談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切不能夸大其詞,嘩眾取寵;也不能害怕?lián)斬熑味ㄎㄖZ諾,隱瞞事實。在學生與教師的日常交往中,一旦教師與學生達成了某個約定,則應該遵守承諾。
3.2.4 “事善能”與“動善時”體現(xiàn)出教師的執(zhí)行力“事善能”體現(xiàn)出水的多才多藝與多能。綜合素質(zhì)高的老師更加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優(yōu)秀的教師一般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與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愛好容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產(chǎn)生親和力。教師應該多培養(yǎng)各方面的興趣愛好,并通過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動善時”則指的是水能因勢利導,伺機而動。作為教師,應該學會對待不同的學生,既能因材施教,也能適時適地試教,而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于處下而不爭上;水柔弱而不爭強。但是,不爭并不意味著一種無所事事的消極處世態(tài)度,軟弱無力只是柔弱之美的表象,其美之處是其表象背后更深層次的““為而不爭””的強大智慧力量,體現(xiàn)出其內(nèi)在的深邃哲學思想。不爭體現(xiàn)出一種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體現(xiàn)出一種大愛與包容之心。教師正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不僅學高為師,而且道高為師,以“低調(diào)做人、高調(diào)做事”的態(tài)度,通過言傳身教影響著每一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