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在幼兒園,游戲貫穿于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五大領域的各項活動中。在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提高幼兒認知能力、增強幼兒合作意識、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等方面,游戲活動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游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游戲材料,形形色色的游戲材料是幼兒樂此不疲的益趣“法寶”。為了讓幼兒保持游戲的新鮮度,教師需要不斷投放新穎多樣的游戲材料來激發(fā)其持續(xù)游戲的熱情。因此,游戲材料的準備和制作就成為了幼兒園區(qū)域游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考驗教師智慧的重要方面。如何準備能讓幼兒愛不釋手的游戲材料?如何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作靈感?這些都成了我們教研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2018年,我們幼兒園以“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準備與制作”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討活動。下面,筆者將以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準備為探討方向,談談我們的嘗試和探索。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都是圍繞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而開展的,區(qū)域游戲作為一日活動中的一環(huán),亦不例外。要開展好科學區(qū)的游戲活動,教師必須首先要對照指南要求,明確不同年齡段幼兒應達到的科學學習目標,這樣才能在投放材料時做到有的放矢,有效促進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幼兒科學領域的學習目標隨著其年齡的增加,要求會逐步提高,教師必須明確掌握這些目標和要求,才能設計和開展有針對性的游戲活動。如:3—4歲的幼兒,要培養(yǎng)他們好奇、好問的學習習慣,用身體感官去探究物體,關注事物的不同和變化等;4—5歲的幼兒,要培養(yǎng)他們多問,樂于動手、動腦進行體驗探究,大膽猜測,學會比較并發(fā)現事物間的相同與不同等;5—6歲的幼兒,則要培養(yǎng)他們深入探究問題,自己動手動腦尋求問題答案,能用觀察、比較、分析等多種方法發(fā)現事物的不同或前后變化,會驗證自己的猜測,做簡單的調查計劃和用符號進行記錄等。教師只有細細揣摩這些目標細節(jié),精準把握目標尺度,才能按目標要求設計活動方案,準備好游戲所需要的操作材料。
《指南》中指出,教師應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科學經驗和技術手段解決問題,設計相應的游戲和探索區(qū)角,使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能不斷延伸。具體來說,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身邊看得到、摸得著、感興趣的材料作為他們認知發(fā)展的媒介,供他們觀察、操作。同時,還要根據幼兒的發(fā)展情況不斷充實和更換材料。投放的材料要注意在保證安全、衛(wèi)生的前提下盡量滿足低結構的要求,要方便幼兒在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游戲中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和構建。
由于年齡不同,幼兒的興趣點和游戲目標也會有區(qū)別,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關注不同年段幼兒的興趣和目標,探索幼兒樂于參與的游戲形式,結合課程內容尋找符合幼兒年段特征和有利于活動延伸的游戲材料。小班幼兒的觀察能力處于較低水平,經常只關注到表象事物較明顯的特征,他們喜歡游戲化的體驗。教師應側重培養(yǎng)小班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及其變化的敏感度,對簡單實驗操作的興趣。為此,我們應準備易于操作、外形直觀、內容有趣的材料來引發(fā)幼兒的興趣與探究行為,諸如吹氣塑料袋、不倒翁、鏡子、大小各異顏色豐富的球等等。中班幼兒的認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他們的好奇心強,喜歡研究事物間的變化。教師應側重培養(yǎng)中班幼兒的探究意識和初步的實驗操作能力,讓幼兒能夠根據猜測的指向,關注事物之間的關系。據此,教師可以準備有變化、能比較、多層次的材料作為幼兒研究的內容,如:坡長不同、平面光滑不一的自制小“滑梯”,凸凹不平的各種鏡子,由小到大可套裝的紙箱等等。大班幼兒喜歡對事物刨根問底,樂于自己動手操作,研究的興趣更濃。教師應側重培養(yǎng)大班幼兒初步的實驗設計能力、實驗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教師應準備實驗性、科學性、合作性的游戲材料,讓大班幼兒能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原理和生活中的簡單材料進行科技小實驗、小制作,如:探究磁性的磁鐵、指南針、回形針;探究光影的手電筒、萬花筒、三棱鏡;探究聲音的瓶子、打擊樂、皮筋等。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科學活動中應達到的要求是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來遞增的。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班級設計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能力提升的游戲活動方案,準備適宜不同年齡幼兒發(fā)展的游戲材料。
為了讓準備的游戲材料確實起到促進幼兒科學領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我們召集老師就科學區(qū)材料的準備工作開展了多次集中學習和分組研討,以《指南》為理論依托集思廣益,以動手創(chuàng)作、游戲體驗為成果檢驗,以評價總結為經驗提升,不斷總結和提煉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準備和制作策略。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為了讓老師們準備的材料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的創(chuàng)作活動,我們堅持打牢理論根基。我們深入學習《指南》內容,為游戲材料的準備做鋪墊。如:學習《指南》中有關“科學領域幼兒應達到的發(fā)展目標以及教育建議”時,我們采用搶答積分的游戲形式激發(fā)教師學習的興趣,幫助老師更深入地認識和掌握其中的要義。我們將教師分成小、中、大三組,每組設置10個相同問題,譬如:“幼兒能感知區(qū)分物體哪幾個方面的特征?”讓三個組參與回答。通過相同問題的思考和剖析,幫助老師們清晰地了解不同年齡段兒童認知能力的區(qū)別,讓他們在教學實踐時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游戲材料,如何開展適合的游戲活動。
為了明確游戲材料的特點,我們還開展了以“科學區(qū)角材料的準備”為主題的研討學習活動,明確了科學區(qū)角材料的三個主要特點:其一是材料的多樣化,即材料不限于一幅圖、一堆玩具,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物品都成為數學游戲的材料,如:自然材料,包括樹葉、沙、石子、水、土等;成品材料,包括計算器、七巧板、算式卡片等;廢舊物品材料,包括線頭、布條、塑料空瓶等;輔助材料,包括沙盤、剪刀、紙等。其二是材料的充足性,即提供的各類材料能滿足數人同時操作,這樣既有利于幼兒對材料產生興趣,又有利于幼兒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其三是材料的廣泛性,即提供的材料要做到難易結合、繁簡結合、單一與多功能結合,能激發(fā)幼兒反復嘗試的興趣,真正達到自我發(fā)展的目的。
我們希望經過系統的研討和理論指導,幫助老師們更加明確材料制作的方向,助力教師在材料使用設計時的思維更加活躍。
教育的理論知識只有通過踐行才能被教師吸收內化,成為指導教師日常工作的行動指南。為了讓老師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幼兒園開展了以“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準備和制作”為題的三輪活動,通過全員教師“同參與、齊制作”的活動來普及科學活動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升教師組織科學區(qū)角游戲的能力。
首輪活動是“游戲材料準備流程圖”的小組設計比賽。比賽時,三組老師分別圍坐在一起進行商討,用40分鐘的時間完成策劃和分工設計,然后各選派一名老師介紹設計內容。小班組的教師從科學活動的教輔資料中挖掘出可以延伸的活動內容,擬定了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協助完成材料準備和制作的方案。中班組則制定了分工協作的方案,即所有的主班老師負責游戲材料的設計,所有的配班老師負責材料的收集,材料的制作全員一起完成。大班組將教師分成三組,將需要準備的材料分成三類(數學游戲類,科學常識類,闖關益智類),各組分別完成一類材料的準備及制作。
第二輪進行的是“我為孩子做區(qū)角材料”的家園協作活動。在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老師們廣泛動員家長和小朋友參與到活動中來。在老師的號召下,家長和幼兒收集了許多廢舊物品作為原料進行加工或創(chuàng)作,豐富了區(qū)角活動材料。
第三輪進行的是“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展示活動。三個小組準備的游戲材料匯集在多功能室呈三列排開,小組老師對部分游戲材料進行了詳細的功能和玩法介紹。在聆聽和觀察中我們發(fā)現,小班組的游戲材料簡單、易操作且模樣可愛;中班組的材料豐富,以半成品改造的材料居多;大班組制作的大多數游戲材料既好玩又具有很強的探索性。
通過多輪活動的開展,教師們對設計流程更為熟悉,也更有信心整合家園資源,為幼兒準備豐富而充足的游戲材料了。
幼兒快樂的游戲體驗才是老師們期待的成果肯定。為了更好地組織游戲活動,實現游戲材料對幼兒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我們通過教師的分組觀摩,觀察不同幼兒對游戲活動材料的不同喜好,以此來反思和完善我們游戲活動中的材料準備工作。
在小班組區(qū)角游戲活動中,教師們觀察到進入科學區(qū)的幼兒都表現出了對新游戲材料的喜愛,大多數的幼兒都能投入到操作中,但也有少數幼兒在不停地替換手中的材料,游戲材料體驗的持久性不強。從性別喜好方面觀察,女孩比較偏愛直觀的操作材料,喜好色彩艷麗的游戲,如“數花”等;男孩比較喜歡富于變化的操作材料,喜歡像“打怪獸”這樣的動感游戲。從不同年段幼兒的喜好方面觀察,中班組的幼兒喜歡挑選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半成品材料;大班組的幼兒更青睞具有挑戰(zhàn)性的材料。
游戲觀摩活動結束后,我們組織全園教師開展了一次“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準備與制作”研討交流會。會上,老師們對觀察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總結了活動中許多好的做法,如:分階段實施的教研活動,使老師們能有條不紊地參與其中;研討形式豐富多樣,有助調動教師們參與的積極性;用《指南》的專業(yè)知識來引領教師,能幫助教師把握材料準備的方向;調動教師團隊的集體智慧,有助教師體驗集體的力量,分享團結協作共同成長的快樂。
俗話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痹谘芯康倪^程中,老師們也發(fā)現了許多不足,如:教研能力較為薄弱;創(chuàng)造性思維易受他人的干擾、牽引;游戲材料多元化使用挖掘得不夠……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改進和完善的問題。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因此,教研反思是提升我們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學會用這些反思中獲得的經驗促進以后教學活動的開展,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育的缺憾中,我們將不斷反思、總結、提升。幼兒園科學區(qū)游戲材料的準備和制作策略等研討活動,將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