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琨
秋天的塞北,碩果累累,到處是金燦燦一片。
伴著絢麗繽紛的大好秋色,我們驅車來到距離赤峰90公里的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烏丹鎮(zhèn),走訪了賽沁塔拉嘎查的一個貧困戶。
賽沁塔拉嘎查位于烏丹鎮(zhèn)北邊約9公里處,這里先后被評為自治區(qū)文明村和全國文明村。村里生活著526家農戶,共2342名村民,有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畢常友夫妻一家,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病致貧戶。
已入耄耋之年的畢常友,十四年前因病,癱瘓在床至今,多年的病痛折磨早已讓畢常有神志不清,所有的飲食起居幾乎全靠老伴張玉芝的悉心照顧。在他們家中,我們對年過古稀的張玉芝老人進行了調查走訪。
畢常友夫妻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兩口子吃苦能干,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漸漸成長,各自成家。但遺憾的是因家中收入微薄,無力支付教育費用,孩子們都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當時學習最好的二兒子就因為家庭困難,不得以在讀完小學后就輟學務農。
孩子們長大成家后,夫妻倆因不識字且又習慣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從未想過到村子外打工、生活。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他們,也只懂得作農活。村里因地少人多,90年代土地承包,全村平分土地,兩口子一共才分到六、七畝地。堅強、勤奮的兩位老人不怕吃苦,把家里耕地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日子還是一如既往的貧苦,僅僅達到不餓肚子的狀況。
自他們夫妻倆成家以來,一直住在結婚時蓋的三間土房中。二兒子成家時,貧苦的他們沒有多余的錢給孩子蓋新房。就這樣,兩家人擠在又殘破又小的土房中共同生活了多年。
病魔的降臨使這個本來就清貧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16年前,畢常友老人忽患腦血栓,張玉芝老人慌忙中找到村民幫忙,好不容易用三輪車將老伴帶至旗醫(yī)院,但50元的住院押金將他們拒之門外。對于靠幾畝薄地生活的他們來說,僅僅50元就已經(jīng)是天文數(shù)字。張玉芝老人除了哭泣,什么都無法做。
兩年后,腦血栓對身體傷害的累積讓畢常友老人癱瘓在床,失去了自理能力。同樣年事已高的張玉芝身體也不再硬朗,患有心臟疾病的她靠長期吃藥維持健康,走路也漸漸蹣跚起來。既要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又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身體、精力不堪重負的張玉芝老人沒有辦法再下地干活,家里的土地也都流轉出去,一年取得的幾百元租金幾乎成為了他們一家全部的收入,高昂的醫(yī)藥費使他們就連填飽肚子都成了困難。
病痛如惡魔般,不僅欺凌兩位老人,還將毒手伸向了三個子女的家庭。大兒子因患腦溢血,兩次開顱手術讓他不能再干重活;女兒又常年患病,一次大手術讓她險些喪命,完全失去了勞動能力;兩個兒媳婦分患殘疾和精神疾病。這三個家庭艱難地與生活和病魔做抗爭,難有余力照顧老人。
“以前的日子太苦了,我們真的熬不下去啊?!被貞浧鹨郧暗钠D難生活,老人難掩眼眶中的淚水。就這樣,畢常友一家因病墜入貧窮的深淵,無力掙扎,未來的希望也變得越發(fā)渺茫。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戰(zhàn)略思想,似一束光,給他們的生活重新帶來了光明。
2014年老人一家被確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新上任的駐村第一書記張赧皙在聽說他們一家的困難后,經(jīng)常主動上門看望老人,了解他們的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因病神志不清的畢常友時常會忘記身邊人,卻唯獨對她印象深刻。
老人一家在國家政策的關懷和扶貧干部的幫助下,順利地申請了一年9000元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近3000元的農村養(yǎng)老保險和1000元的長壽補貼等。再加上土地流轉等收入,如今老人一家一年的收入就有1萬6千多元,已足夠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也能讓習慣流食的畢常友老人可以頓頓喝得起牛奶。
健康扶貧政策解決了他們最怕的“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問題,“慢病送藥”政策,讓需長期吃藥的兩位老人可以吃得起藥。村里衛(wèi)生室還為貧困戶簽約了專屬醫(yī)生,現(xiàn)在他們生病,只需要給衛(wèi)生室打個電話,醫(yī)生立刻上門服務。半年前畢常友老人忽然小腹劇痛,衛(wèi)生室醫(yī)生在接到電話后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家里。醫(yī)生初步診斷老人患小腸疝氣,立即決定讓老人轉至旗醫(yī)院就診,村里隨即派車把老人送到旗醫(yī)院。及時、專業(yè)的治療,讓老人轉危為安。
現(xiàn)在實行的“先診療后付費”政策讓老人再也不用害怕沒錢交押金。住院看病的報銷比例也超過90%,同時省去了報銷流程,出院時只需繳納個人自付費用即可,極大地方便了不識字的張玉芝老人。
隨著危房改造、小黑屋改造等政策的落實,政府給老人年久失修的房子換了門窗,進行了維修并加固了墻體。村子里成立的 “龍鄉(xiāng)農作物種植合作社”,給村子里的貧困人員提供了不少就業(yè)機會。他們行動不便的大兒子就在這里工作,每天做一些簡單、輕便的零活,一個月也能掙到2千元。
為了給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增加一份穩(wěn)定可靠的收入,當?shù)馗骷壵氡M辦法。在進行了多次嘗試、論證后,他們最終采取了“光伏發(fā)電扶貧”的辦法。通過在屋頂上安裝光伏電站,將所發(fā)電量賣給國家電網(wǎng),實現(xiàn)失能貧困家庭的增收。今年剛剛安裝的光伏發(fā)電站,預計可以讓畢常友他們家一年增收560元。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我真的知足了!”談起近些年生活的改善,張玉芝老人激動地說到。天氣好時,張玉芝老人還會用張書記為她爭取來的輪椅,推著老伴在干凈整潔的村道上探風。身體好時,她還在村里的文化廣場上和村民們一起跳 “廣場舞”?,F(xiàn)在老人一家雖然并不富裕,但生活第一次有了色彩。
離別時,落日的余暉照在金燦燦的田地上,給人一種由內而外的溫暖和踏實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戰(zhàn)略思想,就似這一抹紅彤彤的晚霞般,照紅了張玉芝老人的笑容,也溫暖了千千萬萬脫貧群眾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