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雨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天津 300387)
2018年11月22日,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就有商家擅自利用藝人楊超越的肖像圖片一事發(fā)表聲明,稱將保留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當天此事被提上微博熱搜,受到網民熱議。這也使得肖像權侵權問題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需要明確的是,任何現(xiàn)象的產生和發(fā)展都離不開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如今人們每天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大眾實際上是生活在一個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中。而社交媒體本身的一系列特征也是造成肖像權侵權嚴重的原因,因此在思考公民肖像權保護問題時要充分重視社交媒體環(huán)境的作用。
社交媒體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2007年《什么是社會化媒體》的電子書中。作者安東尼·梅菲爾德(Antony Mayfield)將社交媒體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參與、公開、交流、對話、社區(qū)化、連通性。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人們對社交媒體的定義不斷更新。對于社交媒體的概念,很多學者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傳播學者安德烈·開普勒(Andreas Kaplan)和邁克爾·亨萊因(Micehael Haenlein)對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所下的定義是: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術和意識形態(tài)基礎上的網絡應用,它允許用戶自己生產內容(UGC)的創(chuàng)造和交流。[1]也有學者認為,社交媒體是指“能互動的媒體”。雖然各個學者對社交媒體的定義的表達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內涵。具體來講,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具有龐大用戶基數(shù)的微博、微信、知乎等都屬于社交媒體的范疇,現(xiàn)在很多軟件或應用都在陸續(xù)開啟或完善其社區(qū)模塊,向社交化應用發(fā)展。
1. 使用門檻低。社交媒體是技術發(fā)展的產物,技術發(fā)展的目的就是為人們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技術的發(fā)展不斷趨近成熟,現(xiàn)在只要有網絡人們就可以隨時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上網。像現(xiàn)在火熱的社交媒體平臺,比如微信、微博、知乎等對用戶都是免費開放的,實際操作難度也不大,這使得幾乎所有人只要通過簡單的學習就可以使用。因此,其使用門檻對大眾來講是很低的。
2. 用戶生產內容。在對社交媒體的概念進行解釋時,用戶生產內容是很多學者重點關注的一個特征。即用戶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創(chuàng)建自己的賬號,并通過這個賬號來發(fā)表一些感想和對某件事的看法或記錄某個值得紀念的畫面。所以,社交媒體使用戶可以基于自己的想法來制作和生產內容并將其在該平臺上展示出來。于是這就形成了一個自媒體賬號。
3. 社交性:分享和對話的平臺。顧名思義,社交媒體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社交性。用戶在平臺發(fā)表內容其實就是基于分享或與他人對話的。通過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是對某些事的感想來獲得一定的關注,對自己也起到宣傳的作用。同時,在這個平臺上即便相隔千里,人們也可以隨時進行對話,既滿足了溝通的需要,也對感情的維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法律上,目前我國對肖像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F(xiàn)代漢語詞典對肖像的解釋是以一個人的主體的畫像或相片(多指沒有風景相稱的)。對于法律層面的肖像權,學界一般認為肖像權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以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xiàn)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一種人格權。其內容主要包括公民對自己的肖像擁有制作專有權以及使用專有權;公民有權保護自己的肖像,禁止他人的非法使用或損害、玷污自己的肖像。[2]總之,肖像提供的是人真實的外形上的信息,而肖像權保護的不僅是公民的真實形象,還有其外延出來的人格特征以及所轉化而來的物質上的利益。
我國對肖像權的保護在法律上也有相應的體現(xiàn)?!睹穹ㄍ▌t》第100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知,未經本人同意和以盈利為目的是侵犯肖像權的兩個要件。但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肖像權侵權行為并不局限于此。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139條對侵犯肖像權行為進行了補充:惡意損毀、玷污丑化公民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進行人身攻擊等,也屬于侵害肖像權行為。
偷拍是在被拍者未知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的拍攝行為。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這些照片就會在平臺上分享出來,并在短時間內在發(fā)布者的圈子中傳播開來。偷拍本身來講就是一種被大眾鄙視的不道德行為,而在偷拍之后出于某種目的又將其上傳到社交平臺,使更多的人看到,這就更能被認作是侵犯肖像權的行為。比如在微博,人們看到很多在微博認證中寫明自己是街拍達人的博主,他們不時上傳很多街拍照片,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被拍攝下來的。對此博主們也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給偷拍的照片配上精美的文案,以此來緩解被拍者的心情,也就不容易被照片主角起訴其侵犯了其肖像權。
在他人未知的情況下利用他人照片來制作表情包可以說是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中最常見的一種侵犯肖像權的行為。這其中最受到大眾關注的就是利用公眾人物的照片制作表情包。比較經典的就是葛優(yōu)訴藝龍網侵權案件?!案饍?yōu)躺”這一影視形象表情包來源于《我愛我家》一部一度很紅的情景喜劇。藝龍旅行網在未經本人許可的情況下,在新浪微博中發(fā)布了18張圖片介紹“葛優(yōu)躺”,而且每張圖片都配有一段臺詞,用于介紹藝龍相關的酒店業(yè)務。隨后葛優(yōu)以侵犯肖像權將藝龍旅行網告上法庭,最終獲得相應賠償。這類侵權行為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十分常見,像“姚明臉”、爾康、甄嬛傳中皇后扮演者等都被制作成表情包被網友使用。但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除了公眾人物的表情包以外,還有很多普通公民的照片被制作成表情包。比如在考研期間,一張一個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女學生邊看肖秀榮考研政治終極預測四套卷邊喝啤酒的照片被網友當成表情包廣泛使用。
《民法通則》對侵犯肖像權的行為定義有兩個要件,一是未經本人允許,二是以營利為目的。兩個要件同時滿足即視為侵犯肖像權。但是有一種符合兩個要件的侵權行為在如今甚至已經被視作平常。在很多購物網站上,我們能看到很多商家私自使用明星的照片,經過一系列PS來為自己的產品宣傳。其中受到網友熱議的一個事件就是在2013年一名為“扒皮王”的微博網友上傳了一張圖片,圖中一購物網上掛出“明星臉照片貼插座”的商品。這個商品的“代言人”正是女明星楊冪——圖片中楊冪表情痛苦,奪人眼球的一處是她的鼻孔變成了插座的插孔。此事件一出,受到楊冪粉絲們的極力抵制,大眾也一致聲討其行為嚴重侵犯了楊冪的肖像權,對楊冪本人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實際上,現(xiàn)在我們在購物網站上瀏覽時也能看到很多使用經改動的明星照片推薦自己的產品,其差別只不過是對明星本人產生的影響程度不同,這其實就是一種很常見的侵犯肖像權的行為。
通過上述討論不難發(fā)現(xiàn),肖像權侵權現(xiàn)象嚴重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人們生活在一個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中。社交媒體的一系列特征使得侵犯肖像權的機會增加、成本降低。如今人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分享照片或視頻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交行為,于是社交媒體平臺中的內容資源自然成了侵權行為的一個重要來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獲取并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為自己服務的侵權行為就更容易進行且不易被發(fā)現(xiàn)。除此之外,社交媒體的環(huán)境特點對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制之于公民肖像權保護也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打法律擦邊球的侵權行為不斷發(fā)生。肖像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人格尊嚴,具有重要的精神內涵和物質利益。侵權行為越來越泛濫的后果就是公眾利益不斷受到侵犯,最終影響社會和諧發(fā)展,所以保護公眾肖像權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诖?,侵犯肖像權這一亂象亟待得到治理,保護公眾肖像權的問題迫切得到相關重視。
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在自己未知的情況下個人肖像被他人利用和傳播時,往往不能當即認定該人就是侵權行為的始作俑者。這是因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存在著大量的自媒體賬號,每分每秒中都有不同的信息從不同的賬號發(fā)出,再加上信息更新的速度極快,以至于很難短時間內在一種信息爆炸的環(huán)境中找到侵權行為的源頭。另外在社交媒體上,信息可以被不同用戶無限次轉發(fā),具有極快的傳播速度。被侵權者反應過來時,侵權行為可能已經遍及各處了。
法律是公民維權的武器。而罪責判定需要一個審理的過程。在這個審理的過程中,原告要提供有力的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然而在發(fā)達的網絡技術下,被告可以利用技術手段來抹掉自己侵權的一些痕跡,比如刪帖,或篡改一些內容,導致取證成為一種并不容易實施的行為。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在對比維權后得到的實際賠償和維權時所消耗的精力和財力后,很多人就主動放棄維權。對于維權成本來講,還有一處無法計算的就是侵權行為對原告帶來的傷害,除了物質利益的損失,最重要的應該是精神上的傷害。即便通過法律得到一些物質賠償,但其行為給原告形象帶來的損傷在今后可能是無法完全修復的。
按照現(xiàn)有的《民法通則》來講,其營利應該是指現(xiàn)實的經濟利益。比如利用名人肖像為自己的產品做廣告就是為了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進而提高產品銷量,獲得更多的利潤。但是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侵權后所得的利益具有隱蔽性和模糊性的特征。例如有的人是為了增加曝光度或是求點贊,甚至有的人就只是為了在朋友圈中刷一波存在感。當然這些結果都滿足了侵權人的需要,都屬于其獲得的利益。但是這些利益無法量化,很難認定這是出于營利的目的來進行的侵權行為。
法律始終是公民用來維權的最有力武器,但我國肖像權立法體系并不完善。社交媒體的特性使得侵犯肖像權的機會增加、成本降低,而現(xiàn)有法律對其中大量的侵權行為無法作出準確的判定以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以至于侵犯肖像權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因此,完善相關法制對保護公民的肖像權具有重要意義。民法典正在編撰過程中,對肖像權的保護問題應給予充分重視。在未來的法律制定過程中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侵犯肖像權行為的認定作出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
技術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人們解決更多問題和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實際上,不斷有新的技術或功能被研發(fā)出來,其對保護公民的肖像權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自行規(guī)定照片可見范圍、禁止轉載功能、水印等。但依照目前狀況來看,現(xiàn)在的技術對侵犯肖像權的行為沒有起到足夠的抵御作用,亦或是新出現(xiàn)的技術又在破解之前的保護技術。但不論如何,技術一直在發(fā)展,可以通過技術的力量來提高侵權的成本,從而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
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侵犯肖像權的行為之所以如此普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眾法治素養(yǎng)不高。一些人或是對侵犯肖像權的行為沒有清晰的認識,或是維權意識不強,這些都會導致侵權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政府、主流媒體、意見領袖應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公眾的法治素養(yǎng)。只有公眾自覺維護法律制度,提高自律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
肖像是一個人真實外形的體現(xiàn),其外延包含了重要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肖像權是人格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格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事權利之一。對肖像權的侵犯不僅會給當事人帶來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損失,而且在嚴重的情況下其帶來的損失可能在未來也無法被完全修復??傊?,肖像權保護對于公民個人和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現(xiàn)實中肖像權侵權嚴重的現(xiàn)象,本文以社交媒體環(huán)境為背景分析了當下公民肖像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希望對我國公眾肖像權研究有所幫助,從而更好地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