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娟
8月5日,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74歲的退休教師俞斌再次踏上了去往廣西百色的旅程,不同以往,這次他是為彌補“時代楷?!?、因公犧牲的廣西樂業(yè)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留下的遺憾——找到她生前所牽掛的3名貧困生,補齊相關資助手續(xù),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9年前,還是學生的黃文秀在俞斌的牽線下,受資助完成了大學、研究生的學習。正是這次結(jié)緣,助推黃文秀在畢業(yè)后走上了脫貧攻堅第一線。
而這位牽線人,被譽為“精準扶貧的領頭雁”。他二進新疆,三達西藏,八赴云貴,九下陜川,百上大別山,助學足跡遍布十幾個省市,每年結(jié)對資助的貧困學子達1060余人。2009年,俞斌獲評助人為樂“中國好人”。如今,雖已古稀之年,但他捐資助學的步伐仍在繼續(xù)。
第一張資助協(xié)議書
“我當時的工資只有300多元,但第一次資助匯出了400元?!彼贸瞿菑堃暼粽鋵毜馁Y助協(xié)議書,上面清晰地寫著捐款人——俞斌。1994年,俞斌通過《人民日報》刊登的“希望工程1+1助學行動”活動,結(jié)對救助了貴州開陽立京小學的失學兒童劉章武。
1996年暑假,第一次去看望劉章武,俞斌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下了火車坐大客車,再換中巴,步行30里的山路才到達立京小學,現(xiàn)實讓俞斌出乎意料:貧苦山民家徒四壁、窮困潦倒,連一碗玉米面糊糊都拿不出來。但也正是這次讓人筋疲力盡的探望,讓俞斌見證了人生中一場不一樣的升旗儀式。立京小學位于一座小山頭上,校園沒有圍墻,兩排破舊的矮平房就是校舍。身穿粗布衣裳、普通農(nóng)民一般的周校長,雙手捧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走向?qū)W校中央的升旗桿。這一刻,站在后面的俞斌,眼淚撲刷刷地掉下來:“我只是普通的老師,只能竭盡所能去幫助更多的孩子?!彼敿慈∠巳S果樹瀑布旅游的計劃,將身上的一千多元傾囊捐出,只留下返程車費。由此,俞斌踏上了長達25年的助學之路。
為了從微薄的工資里,擠出錢來資助留守兒童、貧困學生,他節(jié)衣縮食。他向畢業(yè)班學生和家長發(fā)出倡議,捐舊書和校服,雙休日在家,他一洗就是幾十件,曬干后打包寄給貧困學生。25年來,俞斌的身影幾乎每周都會出現(xiàn)在郵政局,匯錢寄物,郵寄包裹累計達上萬噸。
祖孫三代口中的“爺爺”
助學路上,俞斌經(jīng)常一個人肩扛手提,帶著資助金、學習及生活用品等去看望貧困學子。他乘坐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山里道路崎嶇艱難加之所攜包裹較重,他摔跤無數(shù),還曾被摩托車甩出去,摔出了腦震蕩。當他一瘸一拐來到資助學校,孩子們好奇道:“俞爺爺是不是殘疾人?”他溫柔地回答:“爺爺我只是暫時的殘疾人?!笔軅螅膊蝗タ瘁t(yī)生,說:“傷病養(yǎng)養(yǎng)就好了,可以省下錢,多資助一個貧困生。”甚至,他遇到過小偷,死死捂住買火車票錢的俞斌被小偷狠狠地推了一把:“拿你錢又怎樣!”回憶起當時的驚險場景,俞斌笑著說:“自己差點就回不來了。”盡管如此,任何艱難險阻都沒有阻止俞斌的腳步,他一次又一次往返于大山和學校。
被問及為什么執(zhí)著于去那些貧困地區(qū),他坦然道:“只要能夠幫助到孩子們,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就很幸福?!痹谟岜笱劾?,助學是一件讓人身心愉悅的事情,孩子的笑容能夠讓他忘記自己的年紀,甚至治愈他身上的傷痛。走到哪助到哪,俞斌的腳步越來越堅定,玉米糊糊、米湯也是越吃越香,他還同大別山的小學校長比賽“吃稀飯”。
一次,俞斌去大別山看望受資助的學生曹甲,曹甲的爺爺、爸爸親自來迎接。孩子親切地喊著“爺爺”,緊跟著竟是爺爺、爸爸也喚他“爺爺”,俞斌上前握住曹甲爺爺?shù)氖?,笑道:“我們年紀差不多,您不用這樣叫我吧?!薄安徊徊唬@是以我孫子的名義,是對您的尊敬?!庇纱?,俞斌便成了祖孫三代的“爺爺”。
“這些年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我去年37歲,今年47歲!”俞斌總是開玩笑的把自己真實年齡倒過來說。正是這位善良愛笑的老人,省吃儉用一輩子,個人資助累計36余萬元,只為給留守兒童打造一個溫暖的“家”,圓這些素不相識的貧家子弟的“求學夢”。
出身貧寒家庭的俞斌,小時候每天要承擔做飯、割豬草、擔水等家務,還必須照顧7個弟弟妹妹。父母為留下這個“小勞動力”,不同意俞斌上初中。但讓渴望上學的俞斌意外的是,有人偷偷把錢塞到他手里,“說讓我去交學費,至今我還不知道是誰”。也因此,飽嘗輟學滋味的俞斌,特別關注貧困學子的學習和生活。
心疼俞斌下班回家還要辛苦縫郵包,妻子攬下了縫洗舊衣服、包裹的任務?;貞浧疬^世的妻子,他哽咽地說道:“臨終前,她已經(jīng)不能說話了,只是盯著墻上幾名孤兒的照片,眼角淌下兩行清淚?!边@些年俞斌不是一個人,不僅有妻子的理解,還有兒子的支持——幫他籌集衣物、找運輸車輛等。
2015年,“俞斌愛心工作室”成立,作為國內(nèi)首家以“中國好人”命名的愛心工作室,采用專業(yè)化、團隊化運作新模式,從單一扶貧助學向扶貧、增智、養(yǎng)志轉(zhuǎn)變,專門為貧困失學兒童的情商培養(yǎng)發(fā)起了“增智助學”和“養(yǎng)志助學”行動,談起工作室的成立,俞斌開心地說:“工作室有助于深化幫扶內(nèi)涵、培育助學隊伍、拓寬愛心助學路?!?/p>
“剛剛看到微信,有一個孩子的學費還沒有著落。”“趁著現(xiàn)在身體還行,我要多走一些路,多救助一個貧困孩子?!庇岜筮呎f邊走,陽光下,他的身影那么瘦小,卻又那么高大,步伐堅定地走在扶貧助學的道路上。
(摘編自《江蘇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