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玲
《楓橋夜泊》一詩為唐代詩人張繼所作。詩中通過夜泊所見的霜天殘月、江楓、漁火、客船,伴之以所聞的烏啼、鐘聲,勾畫了一幅意境優(yōu)美的秋江夜泊圖。全詩聲色并茂,情景交融,詩中所描的景物與詩人孤獨郁悶的心情為一體,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欣賞詩中的這種意境。
誦讀是一種扎扎實實學習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的好方法?!墩Z言課程標準》要求,在第二學段要:“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感悟內(nèi)容”。古詩文學凝練,意蘊深遠,是同學們愛讀愛背的文學體載,誦讀、背誦古詩對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是最有效的途徑。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入境悟情是重點。這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從而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如何引導學生對詩中意境的感知?筆者認為通過誦讀可以達到。下面以《楓橋夜泊》一詩為例,談談如何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感悟詩中的意境。
一、初讀感知:即指學生讀準字音,讀懂詩句,讀通全詩
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讀準詩句,著重讀準詩中“楓、泊、蘇、寺”等字的讀音。然后進行自主學習,重在旁批,重點讓學生初讀全詩后,教師先范讀全詩,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此時詩的誦讀特點,之后讓學生練習自讀(學習間可交流自己讀的體會),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字音,最后全體學生試讀全詩。
二、讀出節(jié)奏,想象情景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對仗工整,注意押韻,非常講究韻律美?!稐鳂蛞共础肥且皇灼哐越^句,它的朗讀節(jié)奏是“2-2-3”,可采用“節(jié)奏線”的方法輔助誦讀。如: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民。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教師邊讀邊示范,學生邊聽邊學。在學生初步了解怎樣才能讀出節(jié)奏的基礎上教師可通過放錄音伴奏讀,學生邊聽邊進行想象詩句中出現(xiàn)的畫面,這樣既然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的誦讀方法,也讓學生在聽、讀中有所感悟。
三、讀解詩意,讀中感悟
教師教會學生本首詩的朗讀方法后,并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邊自讀邊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理解“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民”的意思,然后再通過反復誦讀體會和品味詩句的意蘊。具體步驟如下:
(一)指名讀第一段后問:讀了這一句,你理解了哪些詞的含義?(學生回答略),在這句詩里寫了哪些景象?(學生回答略),最后讓學生試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可讓多幾位學生起來朗讀再試著回答)
(二)教師在學生理解第一句詩的意思(月亮漸漸落下去,滿天秋霜,只聽見烏鴉啼叫)后,引入:這個時候,詩人在停泊在楓橋下的船上看到了什么?(江楓、漁火),面對這樣的景象,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對愁民:憂愁得難以入眠),詩人為什么“難以入眠”?在這句詩中有一句詞盡現(xiàn)了詩人當時的心情,那就是—(生:愁)。誰能夠把剛才體會的“愁”讀出來?讓多名學生試讀這兩句詩。
(學生讀、教師指點:要借助書中的插圖,由“月落”、“烏啼”、“霜滿天”理解“對愁民”,體味詩人這如輕煙般的愁思。師生再評議:詩中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傷感語調(diào),語速要慢。)
(三)指名讀第三、第四句。老師問:這時詩人聽到了什么?(從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聽到這鐘聲有何感受?哪位同學能試試讀看,把詩人當時的感受讀出來。(讓學生讀)師生評議。最后教師指點:讀這兩句詩,要在自己的腦海里想象詩人孤單一人躺在船上聽到鐘聲時的情景,體味詩人當時難以言說的滿腹愁情,特別是最后一句要讀得凄涼悠長,讀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感。
(四)再讀全詩,感知意境。在這個滿天霜花的秋夜里,詩人面對江南水鄉(xiāng)幽美的景象,縈繞起縷縷輕愁。請同學們再次觀察課本里的“秋船夜泊”圖,這時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試用飽含感情的語調(diào)朗讀這首古詩,感受詩中美好意境,體會詩人旅途中的孤寂情懷。(學生個人試讀、全體朗讀、師生再讀)
四、誦讀深化,課外拓展
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詠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所以,我們要指導學生在理解詩意之后,通過反復自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才能品味古詩的評議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自讀,讓“學生在反復自讀之中認識文字、感受聲律、體會詞語,疏通文脈,把握作品的語言藝術(shù),真正把古今語言的精華占為己有”。積極引導學生課后找一些詩中有畫,情景交融的古詩來讀讀、背背,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增長知識,又讓學初步品味古詩文學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