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琦峰,周學儒,劉曉梅,王海波,左自軍
(1.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二附屬醫(yī)院CT室,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三附屬醫(yī)院CT室,河南 漯河 462000)
肝臟鐮狀韌帶旁假病灶(falciform ligament pseudolesion,F(xiàn)LP)最初是在CT肝門靜脈造影(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圖像上被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為左葉內(nèi)側(cè)段(方葉)和(或)左葉外側(cè)段前緣鐮狀韌帶旁的局限性門靜脈(簡稱門脈)灌注缺損[1-2],在CT及MRI平掃、增強掃描圖像上亦可顯示。隨著MSCT及MRI技術(shù)的發(fā)展,其發(fā)現(xiàn)率逐漸提高,正確認識FLP的影像表現(xiàn),有利于與肝臟其他疾病鑒別。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漯河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yī)院行腹部MSCT及MRI平掃、增強掃描的FLP患者220例。診斷標準[3]:①假病灶發(fā)生在肝鐮狀韌帶旁的肝Ⅲ段或Ⅳ段;②無占位效應;③平掃呈等或略低密度,增強掃描門脈期呈低密度,動脈期或平衡期呈等或略低密度;④余肝實質(zhì)內(nèi)無彌漫性病變。最終經(jīng)病理和臨床診斷確診的60例FLP納入本研究,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20~64歲,平均(43.0±1.2)歲。 15例經(jīng)穿刺病理檢查確診,其余為隨訪臨床確診(隨訪時間4年)。
1.2 儀器與方法
1.2.1 CT檢查 60例均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采用GE 64排128層CT掃描機,掃描參數(shù):120 kV,225~250 mA,球管旋轉(zhuǎn)時間 1 s,層厚、層距均為0.625 mm。對比劑選用碘普羅胺,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入,流率3~5 mL/s。行常規(guī)平掃及動脈期、門脈期、平衡期掃描。
1.2.2 MRI檢查 18例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采用GE Signa 1.5 T MRI掃描儀,腹部相控陣線圈。掃描序列及參數(shù):FOV 35 cm×40 cm,T1WI TR/TE 400 ms/15 ms;T2WI TR/TE 3 500 ms/105 ms,F(xiàn)SE 序列配合呼吸觸發(fā)技術(shù),TE 80 ms,層厚5.0 mm,層距1.0 mm。增強掃描,經(jīng)肘靜脈注入Gd-DTPA,劑量0.1~0.2 mmol/kg體質(zhì)量,流率2~4 mL/s;選用二維擾相T1WI序列TR/TE 150 ms/4.4 ms,層厚、層距分別為5.0、1.0 mm,3期增強掃描時間分別為注入對比劑后 15、50 及 100 s。
1.3 圖像分析 選擇主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各1名,參照診斷標準獨立分析CT及MRI表現(xiàn),重點分析門脈期,并解釋其密度及信號變化;出現(xiàn)分歧時,經(jīng)協(xié)商,達不成一致的圖像排除。
60例均為單發(fā)病灶,51例位于肝Ⅳ段鐮狀韌帶旁,9例位于Ⅱ、Ⅲ段鐮狀韌帶旁,其中類圓形40例(圖 1),三角形 8例(圖2),不規(guī)則形 12例,其長徑均位于前后位,最大徑0.8~2.4 cm,平均(1.4±0.3)cm。CT平掃呈低密度10例、等密度50例。CT增強掃描動脈期為低密度18例,等密度42例;門脈期60例均為低密度;平衡期低密度44例,等密度16例。18例行MRI掃描,其中MRI平掃T1WI雙回波正反相位呈等、等信號15例,呈等、低信號2例,呈低、低信號1例,脂肪抑制T2WI假性病變均呈等信號;MRI增強掃描,動脈期低信號4例、等信號14例,門脈期18例均呈低信號,平衡期低信號3例、等信號15例。
3.1 FLP的影像表現(xiàn) FLP多位于Ⅲ、Ⅳ段,肝鐮狀韌帶附近,大部分位于Ⅳ段,本研究位于Ⅳ段占85.0%(51/60),單發(fā)較常見,本研究均為單發(fā)。FLP呈不規(guī)則形、三角形、類圓形,其長軸位于前后方向,為其區(qū)分于其他病變的特點。一般病變較小,本研究平均直徑(1.4±0.3)cm。FLP無占位效應,且密度均勻,邊界清晰或模糊。平掃多為等密度,部分見低密度(信號),增強掃描門脈期均可見低密度(信號),動脈期、平衡期為等或低密度(信號),且門脈期顯示最清晰。
圖1 女,29歲,體檢發(fā)現(xiàn)肝Ⅳ段類圓形病灶 圖1a CT平掃為等密度 圖1b~1d 分別為增強掃描動脈期、門脈期、平衡期圖像,病灶均為低密度(箭頭),門脈期(圖1c)顯示最清晰 圖2 男,38歲,上腹部不適,肝Ⅳ段三角形病灶 圖2a~2d 分別為 CT平掃、增強掃描動脈期、門脈期及平衡期圖像,病灶均為低密度(箭頭) 圖2e T1WI門脈期病灶為低信號(箭頭)
3.2 FLP形成原因 目前多認為FLP的形成是由于:①鐮旁肝局部特殊血供因素[4-6];②鐮旁肝局部脂肪浸潤[7-8]。肝臟具有雙重血供,即肝動脈及門靜脈,而肝內(nèi)某些區(qū)域可由異常靜脈系統(tǒng)供血,包括膽囊靜脈叢、膽管旁靜脈叢、上腹部或臍旁靜脈叢、鐮狀韌帶小靜脈叢,這些異常靜脈血供可導致肝內(nèi)不同部位形成假病灶。FLP是由鐮狀韌帶小靜脈叢所致,即在肝圓韌帶和鐮狀韌帶中,有細小的靜脈供應肝鐮狀韌帶周圍肝組織,該靜脈叢主要包括附臍靜脈(Sappey 靜脈)[9]。 CT 增強掃描(門脈期)所見FLP與經(jīng)動脈門靜脈造影CT顯示的鐮旁門脈灌注缺損假病灶在部位和大小方面一致[6],說明病灶處存在非門脈供血區(qū),推測可能來源于附臍靜脈,腹壁部分靜脈血經(jīng)附臍靜脈回流供應鐮旁肝臟,由于回流較門脈回流慢,導致門脈期病灶呈低密度/信號。Ohashi等[6]認為CT平掃即呈低密度的FLP可能代表局部脂肪浸潤,推測由于異常血流、局部牽拉等原因,造成鐮狀韌帶旁肝組織缺血缺氧,導致局部脂肪沉積。MRI化學位移T1WI雙回波成像利用脂肪和水質(zhì)子共振頻率不同,在采集信號時結(jié)合不同TE,使兩者信號疊加和抵消交替出現(xiàn),MRI表現(xiàn)為不同信號強度[10]。本研究運用T1WI正反相位技術(shù),觀察到2例病灶在T1WI反相位信號減低。
3.3 鑒別診斷 FLP發(fā)病位置特殊,增強掃描動脈期、平衡期為低或等密度(信號),靜脈期均為低密度(信號),且邊緣更清晰。增強掃描強化特點明顯,且其前后走行也有一定特征,較易鑒別,但仍需與以下病變鑒別:①肝小囊腫,CT平掃低密度,無占位效應,邊緣清晰,MRI檢查T2WI呈高信號,F(xiàn)LP為等信號,且囊腫一般增強掃描無強化。②血管瘤,CT平掃肝血管瘤呈低密度,且占位效應不明顯,MRI檢查T1WI、T2WI呈長信號,且增強掃描動脈期邊緣強化,門脈期、平衡對比劑向中心填充,與FLP呈低密度(信號)不同。③肝細胞癌,CT平掃亦為低密度,但增強掃描表現(xiàn)為“快進快出”,動脈期為明顯高密度(信號),F(xiàn)LP動脈期大部分表現(xiàn)為等或低密度,兩者較易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