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少年的社會互動過程中,青少年由于其行為方式、人格特征、價值觀念尚未定型,很有可能產生越軌行為。標簽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越軌行為是社會中的重要成員把個人標定為犯罪人,而個人也接受這種標定的結果。而青少年極有可能在其初次越軌之后被其老師、家長、同學等“重要成員”標定為“壞孩子”,這樣的“貼標簽”行為極易對這類青少年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關鍵詞:標簽理論;青少年犯罪;越軌行為
一、越軌行為與標簽理論
越軌是指偏離或違反一定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又稱離軌或違軌。對越軌的理論解釋有許多種,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就是社會標簽理論。標簽理論學派區(qū)分了兩種越軌:初級越軌和次級越軌。初級越軌是當人偶然違反社會規(guī)范,未被發(fā)現(xiàn),因而也未受到懲罰的越軌。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偶爾發(fā)生越軌行為,絕大多數(shù)的這類行為都是暫時的、試探性的、輕微的和容易隱藏的。行為人的行為再次發(fā)展,便成為次級越軌。它是指當事人卷入違規(guī)行為,并被他人標簽為越軌者,受到斥責甚至懲罰的行為。次級越軌區(qū)別于初級越軌的一個關鍵之處在于當事人被標簽為越軌者。
標簽理論形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發(fā)展到高潮。標簽理論認為,社會上存在的犯罪現(xiàn)象是社會互動的必然產物。當某個人被有社會意義的他人,如父母、老師、警察、單位領導或親朋好友帖上標簽,描述為偏差行為者或犯罪者時,他就會逐漸成為偏差行為者或犯罪者。
二、標簽理論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由于給青少年貼上越軌標簽的人是在社會關系中很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言論和評價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一旦青少年被貼上“越軌者”的標簽,他本人也有意無意地接受了這一“標簽”,對別人的看法予以認同,開始圍繞越軌者的角色來認知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并做出相應的行為。青少年被貼上標簽后,社會對之另眼相看,迫使他與其他越軌行為者為伍,形成越軌群體和越軌群體亞文化。群體成員間的相互認同減輕了由問題行為造成的內疚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負擔,恪守常規(guī)的壓力減輕了,越軌者的自我形象加強了,群體使越軌行為合理化。所以群體人員更是以越軌者自居,照此標簽所暗示的越軌行為模式去做,結果將發(fā)展出更多的越軌和違法行為,繼而有可能形成持續(xù)性越軌的生活方式,由初級越軌者演變成習慣性越軌或累犯。
標簽理論認為,負面的標簽,如認為某人是“愚笨”、“精神病患者”、“犯罪者”或“偏差行為者”等,都是使他人自我形象受到長期損害的主要來源。標簽的本質及標簽如何被運用等對于被標簽者的本來行為均有極大的影響。例如,某人是否被視為犯罪人可能會影響到該人在家庭、學校、工作單位或其他機構等所受到的待遇。青少年犯罪行為人可能會發(fā)覺,他的父母會因此而認為他對其他兄弟姐妹將帶來負面影響,學校則可能將他與其他有相類似行為的同學編在一起,而同學們也可能會嘲諷、疏遠他,而過去曾經被標簽為“犯罪者”或“精神病患者”則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很難在社會上重新找到合適的工作。除上述被標簽后立即產生的社會后果外,標簽理論更認為,標簽會逐漸加深一個人的犯罪行為而逐漸跨入經常犯罪者的行列。一經被貼上某種標簽后,他會受到來自多方面的監(jiān)視和警覺,也會因屬于嫌疑犯而漸漸被從合法社會中排除。因此,曾經被標簽的人就只好物以類聚,共同相聚在一起,互尋協(xié)作,而孤立于傳統(tǒng)社會之外,因此,他們逐漸成為慣犯,而與犯罪集團為伍。
三、標簽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標簽理論告訴我們,一旦某個學生被貼上“越軌者”的標志,他將被看成正常社會以外的人,這將對他產生持久的影響,青少年發(fā)生越軌,甚至卷入犯罪行為當中這一事件本身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他是否還有機會改過自新。研究表明,許多青少年犯下的越軌和犯罪行為都屬于初級越軌(如許多青少年都是在一時失控的情況下才失足的),或者越軌者和犯罪者并不把自己的行為看作是越軌和犯罪(如許多青少年都只有很淺薄的法律知識)。因此,針對青少年的初級越軌和犯罪行為,應該開展一個“去標簽化”的社會運動,以社會寬容的態(tài)度和積極的挽救措施,作為首選的社會控制反應。因此,我國現(xiàn)行的青少年教養(yǎng)和司法審判體系,應該做出適當?shù)恼{整,尤其是引入諸如“暫緩起訴”之類的法制創(chuàng)新。[1]
社會越軌是由于社會文化目標和合法手段之間的緊張或脫離所造成的,因此要從根本上減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必須在社會文化目標和實現(xiàn)手段上有所改變。我認為家長、學校和社會都要去理解青少年獨特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并展開關于青少年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經驗研究和公開討論。一旦全社會都增強了對青少年文化價值觀的了解和尊重,那么在具體的微觀情境中,我們就能通過有效的說服,或者通過對問題青少年的行動的預判從而大大提高預防青少年越軌和犯罪行為發(fā)生的能力。同時,社會應該增加對青少年群體的寬容性,對于初次越軌的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并且對這類青少年給予思想方面的積極影響,不要讓他們產生自己是“異類”的心理,從而預防青少年犯罪。
參考文獻
[1] 劉能,《越軌社會學視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續(xù))》發(fā)表于《青年研究》2003年第12期。
作者簡介:梁崢,1998年出生,女,漢族,河北省承德市人,河北大學法學本科在讀生,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yè)。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