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強
摘 要:問題解決能力在數學課程當中的學習和應用應該結合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理論分析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師所應該做到的是讓學生形成一種有效的策略一是將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課堂當中習得的能力以及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而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具有足夠的溝通,同時也需要教師隨時積累教學經驗,了解學生具體情況之后通過策略單元進行有效解決,在長時間的教學工作中掌握對應的教學方法,并進行豐富多樣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決問題 策略意識
引言
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對于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視的,這在傳統(tǒng)數學教學中常以應用題的形式出現,重在對于學生的數學概念實際應用能力進行拓展,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每個單元不同知識點當中都可以設置對應的應用題解題內容教給學生進行素質拓展,在不斷地訓練中讓學生提升綜合實踐能力,逐步掌握自己提取問題條件,設定概念模式,解決對應的數學問題。
一、了解解決問題的初步意識培養(yǎng)方法
對于數學課程解決問題的思路,一般需要借用公式概念以及策略性的分析方法來達到完整的方法應用,小學數學中同一問題往往能夠尋求到不同的解決方式,而思考的過程就是從中尋求最佳解決辦法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對問題的理解方式的不同,這也是學生之間差異性的最大表現,部分問題對于設問內容的思考可以是多樣性的,教師可以在發(fā)散性思維教育過程中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但在條件給定的范圍當中,應該保證學生能夠正確解題,避免將學生思路引入誤區(qū)的情況發(fā)生[1]。
在關于意識培養(yǎng)的方面,教師應當通過簡單問題讓學生逐漸發(fā)現題中的數字關系或者數量關系,察覺和發(fā)現的過程如果能夠形成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也是極具促進性的,在日常鍛煉中,教師可以以選擇題為例,進行簡單講解,讓學生能夠從題目給定的文字當中分析出對應的數字關系,這樣在面對應用題的過程中,前提思路的條件獲取工作就能夠順利完成,避免學生在尋求給定條件的過程中陷入迷茫狀態(tài)。
二、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解決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應用問題的解答,更多時候會通過分析思路的方法進行,一般在二至三年級階段,學生從基礎的數字認知進步到了能夠通過數學概念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設定一系列的問題的方式,來鍛煉學生對于問題條件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對于題目當中的數字關系的發(fā)現,所有給定的條件中學生要做到的不僅是分析出對應的數字數量關系,更要對于條件的有用性有一定的認知,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通過例題的形式進行解決,在通過路程速度計算所需時間的題目當中,存在的已知條件是目標點到出發(fā)點的遠近以及行進的速度,進而最后的設問當中確定問題是計算所需時間,而這三者之間存在對應的數字關系,通過已知路程除以速度的方式,就能夠算出完成這一行為所需要的時間,即便題目中存在附加條件,對于路程或者速度的計算還需要通過其他的條件來完成,但歸根結底解題思路的中心就在于速度乘以時間等于路程這一概念上,對于基礎概念記憶扎實之后,學生在應該用過程中就能夠逐漸習慣這一思考過程,達到順暢應用的效果。
三、重視問題解決的過程性而非單純注重結果
應用問題的解答需要的是完整的思考流程而非單純重視結果,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解題的過程中應該多注意細節(jié)以及理解學生的思考思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將數學學習的應用目標真正實現,保證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也培養(yǎng)起重視全局觀念的思考方式。
例如在習題中根據具體情境得出條件推出結論的問題:小明有十根紅色鉛筆,小芳有五根藍色鉛筆,小明將自己鉛筆中的五根給了小芳,小芳則交給小明三根自己的鉛筆,在交換后兩人所擁有的鉛筆顏色數量各是多少?在這一問題中學生需要首先理解交換關系以及顏色差異對于解題思路的影響,這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就會造成一定的思考障礙,需要通過理順思路的形式完成問題解答,首先從一人入手更能夠有效進行分析,小明的十根紅色鉛筆在給出五根之后從小芳處獲得了三根鉛筆,所以小明的鉛筆數量是10-5+3,最終結果是小明擁有八根鉛筆,其中有五根紅色,三根藍色,而對應于此可以通過兩種思路求得小芳所擁有的鉛筆數量,一種可以通過小明的鉛筆數量和總量的對比進行計算,小芳在交換之后擁有小米給出的五根紅色鉛筆,同時自己留有兩根藍色鉛筆,最終是小芳有七根鉛筆。而另一種思考方式則可以從小芳的交換過程再度入手,得出算式5-3+5,最終得出七根的結論,兩種思考方式都能夠得出對應的答案,教師因此應該對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分析,將兩種方法都進行展示,促進學生的解題思路拓展效果。
而這一重視問題過程和結論的全局觀念,也是對于學生綜合觀點的一種良好培養(yǎng)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數學學科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也將這種能力應用到更多的地方[2]。
結語
所以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是在不斷地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同時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經驗和教學設計能力來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問題情況,教師也應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漸積累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將教學計劃制作成為能夠有效吸引學生關注,同時能夠針對性的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從而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身所遇到的問題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田甜.淺議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培養(yǎng)[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3):106-107.
[2]羅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探索[J].華夏教師,2018,No.096(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