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釗 岳曉峰 王文玫 門翔
近幾年來,口述史料采集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通過口述訪談收集到的相關材料,作為檔案的一種補充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如何將口述史料錄音轉化成符合人們閱讀習慣、利用偏好、更利于安全保管的文稿形式,發(fā)揮社會效益,是現(xiàn)階段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口述史料錄音文稿是指將口述史料錄音轉制成口述歷史訪談的書面版本。口述史料錄音文稿整理工作一般由口述史料采集者、專業(yè)轉錄整理人員完成,所有版本的書面稿、后期制作的音視頻等資料,應在整理、校對完成后交由口述者親自確認、審核、簽署,以保證所有口述成果均符合口述者的原意并能在得到授權后開展后期利用和宣傳工作。
一、口述史料錄音文稿整理的必要性
(一)口述史料錄音的形成和利用依賴于存儲設備和軟件,穩(wěn)定期限不長,容易丟失和損壞,口述史料錄音作為原始記錄,具有非常重要的保存和利用價值,音頻內容一旦損毀,所有訪談成果將無法復現(xiàn)。將錄音轉錄成文稿形式,能夠降低安全隱患,更便于口述成果的長期保存和利用。
(二)每段口述史料錄音少則數(shù)分鐘,多則數(shù)小時,口述的內容可能會涉及多個主題、多個人物。由于文稿的直觀性、便捷性等特點,很多利用者習慣查閱文稿開展各項研究工作,利用者能夠快速了解口述內容,提取所需要的相應信息,同時也為口述史料的檢索提供方便。
(三)訪談結束后,可能會根據(jù)口述內容進行音頻或視頻資料的深加工,編制口述音像制品、文字專題編研產品。將口述內容整理成文稿形式,更利于快速選取所需截取、編輯的部分內容,為大綱、腳本的制作以及后期音視頻編制提供基礎和文字素材。
二、口述史料錄音文稿整理原則
(一)實事求是。應對口述史料錄音材料進行實事求是的整理,必須尊重和保留口述者的原意,不用整理者的語言進行概述或刪減,嚴格排除整理者的個人傾向、臆測等,在整理時切忌用主觀價值取向決定原始口述史料的取舍。如果口述者談及的事件內容、背景、時間等與所查核的檔案資料不一致,或者訪談中出現(xiàn)前后矛盾的情況,整理者也不應按自己的職業(yè)經歷、主觀意愿、所了解的客觀事實情況進行修改或刪減,可將查實核準的內容進行注釋,但絕不能擅自更改原始口述內容。
(二)存真求實??谑鍪妨系囊饬x和作用在于“匡史書之誤,補檔案之缺,輔史學之證”。如果口述內容本身就存在許多常識錯誤、史實錯誤,那么將嚴重影響其史料價值??谑鍪妨仙婕暗姆秶鷱V、時間跨度大、內容繁雜豐富,口述者在回憶時可能受記憶、立場、情緒、事件參與程度、擔當?shù)慕巧确矫嬗绊?,無法絕對還原事件本身情況,直接影響口述史料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而作為口述史料整理者不僅要重現(xiàn)口述錄音的原貌,同樣要對內容的可信性、科學性負責,對口述史料的歷史價值負責。因此整理者有責任對口述史料中涉及到的事件、人物等背景信息進行查證和判斷,做到存真求實。
(三)去粗取精。由于口述者表達習慣、知識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在講述某個主題內容的時候,可能會出現(xiàn)偏離主題或者中間穿插其他主題內容的情況,也可能會存在大量重復的口頭語、詞句或者語序混亂、不系統(tǒng)等情況,在制作口述史料錄音文稿時,可根據(jù)口述史料質量的高低,在不改變口述者原意、表述的前提下,調整內容結構,去除重復的詞語和句子,使原始的口述記錄文字精煉、調理清晰、脈絡清楚。
(四)政治正確。口述史料錄音文稿整理工作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嚴把政治關,要嚴格遵守黨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以實現(xiàn)史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目的。偏離政治方向的個人評述,涉及國家機密、他人個人隱私等方面的內容,都應嚴格把控。
三、口述史料錄音文稿整理方法
(一)轉錄文稿。將口述史料錄音內容轉錄成文字形式,整理形成文字稿。轉錄時,仔細聽錄音,逐字逐句記錄,保證原汁原味,不經過任何加工處理,不改變口述內容的前后順序和口述者的用詞習慣,達到“聞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口述錄音和現(xiàn)場錄像必要時可同時利用,口述錄音有不清晰的地方和口述者的非語言行為都可以借助現(xiàn)場錄像進行補充完善,應將訪談過程中口述者的非語言行為標識出來,例如面部表情、手勢、語調、眼神、體態(tài)動作等,盡可能還原現(xiàn)場狀態(tài)??谑稣咴诳谑龅臅r候可能會與采集者有交流,如有必要,應將與采集者交流的內容呈現(xiàn)出來,可用括號進行標識,將內容注釋在括號內,既保證語句連貫,又能清楚完整表述整句意思??谑鍪妨箱浺粑母宀煌谖膶W作品,也同于新聞報道,整理者必須充分理解口述者的言語要義,對含混不清的段落、發(fā)音不清的詞語,需前后反復回放,直至聽清、辨析具體含義。對于實在難以聽清的詞語、把握不準口述者原意之處,應做好標識,可重復采訪或者聯(lián)系口述者進行二次確認。
(二)劃分整理單元。一般一段口述錄音涉及多方面的主題,如果所有內容全部混雜在一起,難以區(qū)分每個主題的具體內容,不便利用,為保持口述文稿的系統(tǒng)性,整理過程中需要劃分整理單元,對文稿內容進行分類。一般建議在整理出全稿、全面把握口述整體內容后劃分文稿段落,可按以下幾種方法劃分。一是按訪談流程劃分,訪談一般是以問答形式為主,可以以“提問-回答”的形式來劃分;二是按訪談內容劃分,需按照前期口述規(guī)劃中的提綱、主題內容等進行整理,將每個主題內容劃分出來;三是按事件發(fā)生的順序或重要性劃分,可將訪談涉及的歷史事件、重要活動按時間或重要性排序。內容劃分完畢后,應標記出每一個小部分的錄音時間段,并盡可能用概括的語言歸納總結形成小標題,并制作檢索目錄,便于查找利用。
(三)考證核實口述內容。為保證口述史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提高史料收集質量,在整理過程中,需要對某些內容進行考證與核實,并單獨標識,解釋說明。在考證時需要利用檔案、出版物、文獻資料等多種材料進行比對,對于無法確認真實性的口述內容,編研利用、編輯制作音視頻素材時,需謹慎把握。一般而言,需要考證、核實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訪談中提到的人物、書名、雜志名,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時間、地點、背景信息等,整理者都應該從各種途徑了解或核實相關的檔案資料,盡可能找到提到的重要事件、人物等相關簡介信息,對于與查核到的信息不符或者無法進一步確認的地方,都應該標識出來;②提到的縮略名稱,如人名、單位名稱等,如果不是通用簡稱或約定俗成的名稱,可能會產生誤解,這種情況下應標注補充說明;③口述者在口述時可能用到地方土話,有些詞語生僻難懂,影響整句甚至整段內容的理解,這種情況下也是需要標注的;④有些詞語發(fā)音、書寫相同,但意思卻完全相反,這些詞語會產生歧義,從而導致整個意思完全偏離口述者原意,產生誤解,需要標識;⑤由于口述者表達不清或者現(xiàn)場錄音不清晰,可根據(jù)前后語境語義將口述內容補充完整,但要在注釋中說明情況,補充的地方應與原始口述內容相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