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曉麗
摘要:在落實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我們要為學生營造開放化的學習氛圍,進而讓語文教學能夠延伸到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而讓學生能夠參與語文知識的教學。我們要為學生營造情感化的學習活動,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質的分別,而這種分別主要就體現在情感元素的融入度方面。再有,我們還需要展現出語文學科的靈活性。促使初中學生能夠生成學的能力。而只有我們做到了這三點,我們才能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進而讓語文知識不斷地影響學生的內在成長。本文中筆者就對如何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提升;初中;語文課堂; 教學效率;方法
在落實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價值無法取代。筆者認為,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它需要一種人文化的氛圍,它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積極地互動,而且是深入內在的互動。作為一線的初中語文教育者,我們要注意讓語文學科回歸本色化,進而營造出開放化、情感性、靈活性的學習氛圍,進而讓初中學生能夠在一次次的品語文、賞文化的過程中,感知語文知識的魅力,生成語感,生成求知能力。由此可見,我們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最優(yōu)化的影響,最全面的影響。本文中筆者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一、特點分析
1、開放性。構建“開放化”的學習平臺,在當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的教育價值更為突出。畢竟,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新時代,畢竟信息素養(yǎng)已經成為了學生能力組成中的主要內容之一,畢竟語文學科更需要作用于學生的生活。其實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內容都離不開語文,只要有意識地學習,在生活的任何場合都可以學到語文。因而語文具有最便于自學的突出特點。
2、情感性。語文學科失去了情感元素的支持,就像是魚兒離開了水,就像是花草離開了土壤。因此,語文教學需要展現出情感性。再有,好文章沒有好的感情是寫不出來的,教師只有帶著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學生帶著感情學,才有可能學好。
3、靈活性。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人們習慣應用的就是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讓學生來“記住知識”,但事實上,語文知識的產生與應用都帶有一定的靈活性。如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其他學科是呈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語文的學習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具有很好的靈活性。
二、方法分享
1、讓學生擁有預習的習慣。備課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有目共睹,而學生同樣需要參與備課。在筆者看來,教師備課才能知道一節(jié)課四十幾分鐘的時間里自己可以教些什么,自己 目標是什么?而學生能夠預習才能知道自己需要探究的問題是什么,自己可以分享什么,自己可以獲取什么。也就是說,初中學生能夠預習,才能夠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如可以這樣布置學生預習:第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寫作此短文的背景。在基本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之后,能做到知人論事,對理解短文的內容有很大的幫助。第二,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第三,根據注釋初步理解詞的含義,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以便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同學們交流。在預習中還需要注意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提前檢查學生的預習。
2、增強語文課堂的互動性。語文學科的主要價值就在于讓學生學會表達,讓學生生成言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能夠辨析、理解、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增強語文課堂的互動性,進而讓學生在用的過程中實現學目標,進而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生成自我。一節(jié)課40分鐘,教學時間有限。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做到有效的互動,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老師的提問就不能再是簡單的“是什么”、“對不對”等容易引起學生反感的問題,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路。教師面對學生的語言信息反饋和各種神態(tài)的表示應有意識地選擇比較普遍的一兩個反饋信息,給學生提供思考方向,再次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或正途。每個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都有差異性,所以在反饋信息的處理上要因人而異,變以前“老師潑水,學生接水”的模式為“老師給接收能力不同的學生分別盛水”的模式。另外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增強課堂的表現效果。
3、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在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課堂四十幾分鐘的時間里。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想“砍柴”就需要耐心的“磨刀”。因此,我們需要讓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后學習活動生成一個優(yōu)化的循環(huán)。在這一過程中,筆者給出的建議是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1)準確把握作業(yè)的難度和梯度。課堂作業(yè)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要讓每個學生通過作業(y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把握好作業(yè)的難度,設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教師展示的公開課上,要么擔心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有意把課堂作業(yè)項目的難度編制得很低,失去了作業(yè)的實際意義;要么為了體現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課堂作業(yè)難度設計在負偏態(tài)的難度分布狀態(tài),超出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絕大多數同學失去了自我發(fā)展的機會和學習的信心;或是作業(yè)編制沒有梯度,沒有考量學生的差異性,致使作業(yè)有效性大幅降低。(2)作業(yè)內容要立足“文本”。課堂作業(yè)設置必須以緊扣文本為前提,以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參照條件,精心編制,尤其是現在偽劣材料泛濫的情況下,教師更要明辨優(yōu)劣,有選擇地借鑒吸收,決不能拿來就用。以文本為立足點,讓學生練習到應該練習的東西,這樣才能確保課堂作業(yè)與課堂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從而確保課堂作業(yè)內容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落實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讓課堂教學活動展現出預期價值,我們還需要把課后的學習空間也調動起來。進而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生成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此時的初中語文教學才能不斷地提升教學效率,才能最優(yōu)化的作用于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洪月;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2]譚可;堅持以人為本 提高管理效能[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