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鶴,陳延光,戴 濤
(廣西欽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刺激引發(fā)一系列非特異性反應,若病毒未能及時清除則會發(fā)生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因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與其免疫狀態(tài)相關。本研究用穴位埋線輔治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本院2015年至2017年門診就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女9例、男21例,年齡17~62歲。治療組女10例、男20例,年齡20~60歲。兩組病程均6個月以上。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HBsAg陽性且HBeAg陰性,診斷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診斷標準[1];②病程超過6個月,期間未予藥物治療;③不符合抗病毒治療指征,HBV-DNA陽性,病毒含量102~104,1年內(nèi)連續(xù)3次以上檢測ALT和AST均正常,B超無肝硬化或占位性病變表現(xiàn)。④排除妊娠,其他嗜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臟器重大疾病等。
兩組均口服維肝福泰片3粒,1日3次。
治療組配合穴位埋線。取脾俞、足三里、腎俞,每15天穴位埋線1次。
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第4、12、24周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中T淋巴細胞各亞群CD3+、CD3+CD4+、CD3+CD8+的絕對計數(shù)和HBV-DNA含量。
用SPSS 1.7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
用t檢驗。
兩組各檢查指標見表1~表4。
表1 兩組CD3+指標比較 (102個/μL)
表2 兩組CD3+CD4+指標比較 (102個/μL)
表3 兩組抑制/細胞毒T細胞CD3+CD8+指標比較 (102個/μL)
表4 兩組HBV-DNA指標比較(102IU/mL)
乙肝病毒在人體復制中產(chǎn)生表面抗原、E抗原、E抗體及核心抗體,而人體中的E抗原數(shù)值變化與HBV-DNA的含量密切相關。當E抗原陽性時體內(nèi)的乙肝病毒含量高,表明體內(nèi)病毒復制活躍;而E抗原陰性時體內(nèi)乙肝病毒含量低,表明病毒復制水平較低。但是,E抗原的消失不等于病毒含量的完全降低或疾病恢復。如果人體的免疫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有可能誘發(fā)乙肝病毒基因突變,導致E抗原表達障礙,使血清中的HBeAg檢測不出或轉陰。一般認為,E抗體出現(xiàn)時乙肝病毒復制下降、傳染性小,但仍有部分E抗原陰性的慢乙肝患者隨病情進展并發(fā)肝癌的可能。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不會直接損害肝細胞,乙肝病毒引起的免疫應答才是肝細胞損傷的主要機制,而炎癥存在是慢性乙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1]。參與人體免疫反應的主要免疫細胞有T、B、NK等淋巴細胞以及肥大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反應細胞免疫功能狀態(tài)的指標是T淋巴細胞亞群。HBV急性感染導致細胞免疫被激發(fā),出現(xiàn)外周血T淋巴細胞各亞群計數(shù)升高,而慢性感染時CD3+數(shù)量下降則提示免疫活性細胞不足。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可出現(xiàn)CD4+、CD8+數(shù)量逐漸下降,出現(xiàn)肝硬化和肝衰竭。CD4+為輔助性T細胞(Th細胞),被激活后可導致CD8+的活化與增殖,同時使B細胞分泌抗體,誘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產(chǎn)生,對HBV的清除起重要作用[2-3]。
乙肝屬中醫(yī) “黃疸”、“脅痛”等范疇。疫毒感染,邪正交爭,病程纏綿日久,脾胃受損,日久及腎。基本病機為脾腎兩虛,疫毒羈留[4]。穴位埋線是集放血、穴位注射、粗針透穴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治療方法,有“以線代針”的長效針感和治療效果[5]。通過穴位埋線,使腸溶線對周圍組織產(chǎn)生持續(xù)平和的刺激,誘導機體產(chǎn)生一系列變態(tài)反應,達到治療效果[6]。
足三里、脾俞、腎俞穴位埋線可提高外周血中CD3+和CD3+CD4+指標,改善免疫功能,與之前報道基本一致[7]。
足三里屬胃經(jīng)腧穴,有調節(jié)免疫能力的作用。用黃芪液穴位注射足三里,能明顯改善體液免疫,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激活其體內(nèi)的NK細胞、LAK細胞活性,以達到增強免疫功能的療效[8]。季氏等[9]取足三里和肝俞穴穴位埋線治療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結果HBVDNA 水平降低,并刺激機體產(chǎn)生內(nèi)源性干擾素,改善臨床癥狀。因此,穴位埋線通過持續(xù)的穴位刺激,可增強免疫功能,抑制乙肝病毒DNA復制,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