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 劉 楓 楊建強 高兵兵
臨床資料患者,男,62歲,退休教師。因全身劇烈瘙癢3個月來院就診?;颊咴谝荒昵绑w檢發(fā)現(xiàn)紅細胞明顯增高,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全身泛發(fā)劇烈瘙癢,部位不定,為陣發(fā)性,熱水澡后更嚴重,無皮膚斑塊,無淤血瘀斑,可自行緩解,每次發(fā)作持續(xù)約半小時。既往有糖尿病史1年余,曾口服瑞格列奈片(1片,日3次)治療,現(xiàn)已自行停藥,否認高血壓、心臟病、肺炎、結核等病史,無藥物、食物過敏史,吸煙30余年。無家族史。
體格檢查:T 36.7℃,P 80次/分,R 20次/分,BP 131/80 mmHg。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胸廓正常對稱,雙肺未見異常,心率80次/分,律齊,未及病理性雜音。腹軟,全腹無壓痛,無反跳痛,雙下肢不腫,四肢肌力5級,病理征陰性。皮膚科檢查:面色潮紅,雙側手掌、足底紅紫,背部可見明顯條帶狀抓痕(見圖1、2)。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13.4×109/L,血紅蛋白228 g/L,紅細胞計數(shù)8.57×1012/L,血小板計數(shù)215×109/L,嗜堿粒細胞計數(shù)0.09×109/L。血生化:糖化血清蛋白5.28 mmol/L,葡萄糖14.78 mmol/L;尿糖3+;糖化血紅蛋白11.9%。骨髓涂片(圖3)示:紅系增生活躍或偏高,粒系增生活躍,紅系增生活躍或偏高,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成熟紅細胞排列密集。骨髓細胞免疫:骨髓中粒細胞優(yōu)勢增生,未見原始細胞增多及表型異常;骨髓基因:JAK2 V617F陽性80%突變(+)。胸部平掃:右肺下葉含氣囊腫;心臟彩超、左心功能:左室舒張功能減退。診斷: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圖1 圖右側為患者手掌,可見顯著紅紫圖2 背部可見多數(shù)抓痕圖3 a、b紅系明顯活躍,成熟紅細胞排列密集的骨髓病理像(HE,×1000)
治療: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抗凝,羥基脲1片日3次口服控制細胞數(shù)。予糖尿病飲食,降糖治療,格列齊特緩釋片60 mg日1次+二甲雙胍緩釋片1片日2次,利尿改善心功能。經(jīng)治療一周后,患者病情好轉,血常規(guī)中白細胞計數(shù)7.7×109/L、紅細胞計數(shù)6.64×1012/L、血紅蛋白185 g/L、紅細胞壓積0.551 L/L、血小板計數(shù)136×109/L,均有所降低,但尚未恢復至正常水平。患者皮膚瘙癢較前明顯好轉,顏面、手足部位顏色漸淺,血糖控制良好,無不適癥狀,現(xiàn)持續(xù)隨訪中。
討論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種以克隆性紅細胞增多為特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常合并白細胞及血小板增多。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PV歸類于調(diào)整并更名的骨髓增殖性腫瘤,并將JAK2/V617F基因突變作為一項主要條件列入診斷標準,定義為造血干細胞克隆性增生導致的紅細胞增多,并可能伴隨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1]。V617F突變發(fā)生于JAK2蛋白的偽激酶結構域抑制因子,可導致JAK2激酶過度活化和細胞因子依賴的JAK-STAT信號通路的異常。據(jù)報道,約96%的PV患者JAK2 V617F陽性,其中約2%~3%存在第12外顯子的突變[2]。本例患者JAK2 V617F陽性80%突變,JAK2/V617F突變陽性的患者,通常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水平較JAK2/V617F突變陰性的患者高,易并發(fā)血栓性疾病[3],而血栓形成并發(fā)癥中又以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最高,是影響PV患者生存和生活質(zhì)量的主要危險因素[4]。PV的診斷依據(jù)WHO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2016)標準[5],PV:男性Hb>165 g/L,女性>160g/L,或者紅細胞壓積男性>49%,女性>48%。PV的診斷還需要與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相鑒別,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原因?qū)е麓偌t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多、病理性促紅細胞生成素產(chǎn)生增多及外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產(chǎn)生增多,主要治療原發(fā)病[6]。
PV的一個典型癥狀是瘙癢,PV相關性瘙癢常由突發(fā)環(huán)境變化(如與水接觸)所觸發(fā)。據(jù)報道,PV相關性瘙癢是患者生活質(zhì)量顯著受損的首要原因[7]。有研究顯示PV患者外周血肥大細胞中瘙癢因子水平顯著升高[8],表明肥大細胞的功能異常可能是PV相關性瘙癢的原因。也有研究表明,PV患者皮膚瘙癢癥狀與JAK2突變有關[9]。本病患者皮膚癥狀出現(xiàn)較晚,主要表現(xiàn)為全身瘙癢及皮膚和黏膜顯著紅紫,四肢末端為甚。約40%的PV患者會出現(xiàn)皮膚瘙癢[10],特別是溫水浴用力搔抓后。其瘙癢可能與嗜堿粒細胞增多,嗜堿顆粒內(nèi)組胺過度釋放有關[11]。除皮膚癥狀外,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還可表現(xiàn)為血壓升高、血栓栓塞、出血傾向、消化道潰瘍、高尿酸血癥、肝脾腫大等癥狀,主要由血紅細胞壓積增加、血液黏滯度增高、血流淤滯所致;還與血小板增多或功能異常、嗜酸粒細胞增多、組胺釋放、骨髓過度增殖等有關[12]。
靜脈放血療法、放化療及生物制劑,是目前臨床治療PV的3種主要方法,主要目的為預防血栓形成與改善臨床癥狀。對于年齡<60歲、無血栓形成史的PV患者,靜脈放血可作為一線方案;化療藥物首選羥基脲;對于年齡≥60歲、有血栓形成史的PV患者,推薦羥基脲和干擾素-α(IFN-α)為一線治療方案[13]。JAK2 V617F突變的發(fā)現(xiàn)促進了PV分子靶向治療的發(fā)展,對于羥基脲或IFN-α無效或無法耐受以及伴有難治性瘙癢、嚴重的全身癥狀或者巨脾等癥狀的PV患者,JAK2抑制劑可能具有更好的療效[14]。本例患者經(jīng)羥基脲等治療有效,紅系降低明顯。對于部分PV瘙癢的患者,可通過靜脈切開術降低紅細胞壓積和血容量改善瘙癢[15]。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西咪替丁、補骨脂素光化學療法(PUVA)及紫外線光療對PV相關性瘙癢有效[16]。其中,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效果顯著[17]。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和IFN-α可改善瘙癢癥狀[18]。
PV發(fā)病率低,起病、進展均較緩慢,早期可無任何癥狀,僅于血液檢查時偶然被發(fā)現(xiàn),可出現(xiàn)多科癥狀。臨床上以皮膚癥狀就診的案例較少,非血液??漆t(yī)生對血常規(guī)改變意義認識不足,導致誤診或漏診,不及時治療者平均生存時間僅18個月。有研究報道,PV的誤診率可達40%[19]。歐洲人群數(shù)據(jù)顯示該病男性略多于女性,首次診斷中位年齡在德國西南部PV首次診斷中位年齡為65歲[20];瑞典,哥德堡PV首次診斷中位年齡為74歲[21],整體預后較好,診斷后中位生存期可長達13.5年[5]。因此,提高臨床醫(yī)生對PV診斷標準的認識,及早發(fā)現(xiàn)此病、正確治療,是減少誤診漏診的關鍵,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