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榮,周 正
(1.河南省杞縣婦幼保健院康復科,河南 杞縣 47520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河南 鄭州 450003)
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囊及其周圍韌帶、滑囊及肌腱的一種慢性特異性炎癥,表現(xiàn)為肩部多方向活動障礙,夜間加重,可導致嚴重者生活無法自理。溫針灸是一種針刺聯(lián)合艾灸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具有溫通經(jīng)脈、活血行氣之效[1-2]。本研究用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38~72歲,平均(55.13±4.23)歲;病程3~28個月,平均(15.32±1.20)個月;左側肩周炎19例,右側肩周炎10例,雙側14例。觀察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39~73歲,平均(55.09±4.22)歲;病程3~29個月,平均(15.36±1.22)個月;左側肩周炎18例,右側肩周炎11例,雙側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風寒痹阻證。主癥為肩部竄痛、肩不能抬,次癥為畏寒喜暖、得暖痛減,舌質淡苔白,脈弦細。②均經(jīng)X線檢查確診;③無針灸禁忌癥。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障礙;②合并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③肩部外傷、肩關節(jié)結核;④惡性腫瘤。
對照組用肩三針針灸。取肩峰下凹陷處為肩Ⅰ針,肩Ⅰ針前方2寸為肩Ⅱ針,肩Ⅰ針后方2寸為肩Ⅲ針?;颊呷∽P位,常規(guī)消毒穴位,取長度為1.5寸、直徑為0.35mm的華佗牌針灸針進行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法刺入穴位0.5~1.0寸,30min后出針,日1次,5天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肩三針溫針灸。取穴同對照組,患者取坐臥位,常規(guī)消毒穴位,取長度為1.5寸、直徑為0.35mm的華佗牌針灸針進行針刺,用平補平瀉法刺入穴位1.5寸,得氣后,用2cm艾條套在針柄上,其尾端距離皮膚表面2~3cm,將艾條點燃,30min后出針,日1次,5天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10分,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并采用現(xiàn)有疼痛強度(PPI)[4]進行評估,以0、1、2、3、4、5分分別表示無疼痛、輕度不適、不適、難以忍受、可怕疼痛、極為痛苦。肩關節(jié)活動度采用量角器測定肩關節(jié)前屈、外展、外旋、內旋、后伸等不同方向被動活動度,測定3次取平均值。
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VAS與PPI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與PPI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與PP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VAS PP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6.96±1.48 3.64±0.75* 3.81±0.93 2.19±0.26*觀察組 43 6.85±1.43 1.89±0.27* 3.79±0.95 1.02±0.19*t 0.351 14.396 0.099 26.393 P 0.727 0.000 0.922 0.000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s)
表2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前屈 后伸 外展 外旋 內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73.26±9.68 126.34±10.96*26.04±6.13 35.24±7.87*56.96±12.32 131.06±19.93*24.93±4.25 35.89±5.16*21.93±5.14 30.99±4.43*觀察組 43 72.83±10.05 166.35±11.98*25.95±5.87 45.96±9.03*57.53±9.27 157.37±16.22*24.09±4.13 45.06±6.03*21.25±5.07 43.16±6.25*t 0.202 16.158 0.062 5.869 0.242 6.714 0.930 7.577 0.618 10.417 P 0.840 0.000 0.951 0.000 0.809 0.000 0.355 0.000 0.539 0.000
肩周炎為肩部過度活動、肩周組織萎縮粘連,長期姿勢不良所致的軟組織退行性改變,頸椎病、內分泌代謝異常均可導致肩周炎。主要病理變化為肩周軟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等,可繼而引發(fā)纖維化、關節(jié)囊攣縮、粘連等,表現(xiàn)為關節(jié)向各方向活動程度受限,肩部劇烈疼痛[5]。因此,當以肩關節(jié)可進行無痛的自由活動為治療目標。
肩周炎屬中醫(yī)“痹證”范疇。由于肝腎虧虛、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筋失濡養(yǎng),加之風邪、濕邪入侵,客于肩部,筋脈痹阻,進而引發(fā)疼痛、使功能受限。中醫(yī)治療肩周炎的方法多樣,包括艾灸、針刺、電針、推拿等。其中針刺肩三針可直達病所,緩解陽經(jīng)之遲緩,調節(jié)經(jīng)筋平衡,達到松解粘連、疏通經(jīng)絡、止痛化瘀的功效。艾灸有溫經(jīng)散寒、行氣通絡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VAS、PP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而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內旋等活動度均對照組高,表明與傳統(tǒng)肩三針相比,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可降低疼痛度,提高肩關節(jié)活動度。在肩三針基礎上實施溫針灸,既可發(fā)揮針刺的舒經(jīng)通絡作用,又可發(fā)揮艾灸的熱力作用,達到溫經(jīng)散寒、祛濕通絡、行氣活血的功效,提高臨床療效[6]。研究證實,艾灸與紅外輻射類似,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將能量快速傳送至病灶,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huán)及局部皮膚組織代謝,加速滲出物、粘連、炎癥因子等消散吸收,預防肩關節(jié)粘連,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7]。
綜上所述,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可緩解疼痛,提高肩關節(jié)活動度,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