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忠 劉若歆
國內媒體紛紛推進媒體融合工作,將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應用在新聞傳播領域?!癡R新聞”“融媒報道”等新的新聞產品形式不斷出現,新聞傳播影響力持續(xù)增強。但是,僅僅依靠國家媒體、省級媒體進行傳播是不夠的,縣級媒體在我國媒體傳播矩陣中同樣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也同樣需要考慮媒體融合的技術工作建設。
技術既催生了新媒體的誕生,也影響著其走向,甚至直接決定了一家媒體未來能走多遠。技術創(chuàng)新已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驅動力,從內容創(chuàng)作到內容生產,再到內容分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貫穿了整個媒體的產業(yè)鏈。因此,在縣級媒體融合的工作中,需要深入思考新媒體技術的應用。
一、縣級媒體融合的基本技術
(1)采編發(fā)平臺是媒體融合的基礎平臺
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次分發(fā)的采編發(fā)平臺是目前組建媒體融合中心的基礎平臺。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媒體融合采編發(fā)平臺模式,實現了報刊、網站、客戶端、社交平臺的聯(lián)動,統(tǒng)一采編發(fā)平臺可以打破部門之間割裂的運作模式,通過總編調度中心和采編聯(lián)動平臺可以統(tǒng)籌采訪、編輯工作,在面對重大專題宣傳,能夠實現報、網、端、微內容生產全流程的深度融合。在采編發(fā)一體化平臺支撐下,傳播活力和內容創(chuàng)作力得到釋放,生產出一批深受網民喜愛的H5、短視頻、直播等形式的內容作品?!度嗣袢請蟆贰⑿氯A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也完成了統(tǒng)一采編發(fā)平臺的建設,可以看到,采編發(fā)平臺大大提升了內容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了新聞的發(fā)布數量和質量。
(2)數據中心是縣級媒體融合的核心資源
數據中心通過數據集納與整合,打通媒體信息、政府信息、網絡信息間的數據孤島,盤活數據資源,建設和完善來源多元、專業(yè)化、規(guī)?;F代化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可以為媒體提供計算能力、存儲能力、網絡能力。從宏觀上看,媒體通過對數據進行篩選、整理和挖掘后轉化為滿足不同層面用戶需求的定制化的新聞資訊,借助于新媒體平臺,以直觀、易用的形式向公眾提供互動式服務,可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
縣級媒體建立數據中心后,可以開展新聞選題、受眾畫像、輿情監(jiān)測等方面的應用。通過在信息中尋找關鍵聯(lián)系,可以發(fā)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既能滿足受眾的需要,也能為新聞采編找到方向。
(3)云平臺是縣級媒體融合的支撐保障
云處理、云存儲、云接入為核心的云技術和云服務已經成為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新動力。隨著媒體互聯(lián)網業(yè)務、移動互聯(lián)網業(yè)務的高速發(fā)展,用戶數量快速擴張,數量及存儲量呈幾何級增長,云平臺的建設成為傳媒媒體發(fā)展轉型的基本要求。近幾年通過對媒體融合項目建設的觀察,我們發(fā)現云平臺建設已經成為央媒推進媒體融合進度的標配。中央電視臺建立了央視云,形成了全媒體采集、制作、播出、數據智能關聯(lián)的閉環(huán)云生態(tài)體系。湖北廣電推出長江云平臺,在融合方式上較單一媒體云平臺更進了一步。
縣級媒體在應對大量的信息存儲和計算的時候,采用云平臺的技術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硬件成本。此外,多家央媒的云平臺也可以開放給縣級媒體直接使用。以新華社“現場云”為例,截至2018年2月12日,該平臺入駐機構用戶2400多家,覆蓋全國省級、地市級媒體,入駐記者、編輯12000多人。
(4)客戶端是縣級媒體融合的重要渠道
移動化是媒體融合的前沿,通過移動終端完成媒體發(fā)布,推動媒體融合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進而影響手機用戶,促進了主流媒體陣地的建設??蛻舳说慕ㄔO賦予了傳統(tǒng)媒體新的生機,對于專業(yè)性強而平臺空間不足的廣播媒體、電視媒體來說,客戶端不僅可以提供內容平臺,還能直接將海量用戶呈現在媒體面前。
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由于投資、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只有少量縣級媒體擁有客戶端,新媒體渠道方面普遍使用微博、微信、頭條等平臺,我覺得這個低成本的模式也是可以選擇的,最重要的是“移動化”,手段、措施、階段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也是可以多元考慮的。
二、新興前沿技術適度采用
新興媒體同樣要面對新興的技術,這些新興技術對于縣域媒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對于不同的縣級融媒體中心,適度采用新興前沿技術,跟進技術潮流,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具體體現。
(1)無人機
無人機為新聞攝影開辟了新視界。一方面,無人機獨特的空中視角,使其在拍攝城市景觀、大型工程項目、大型地標性建筑、范圍廣大或地勢險峻的風景等方面有獨到的優(yōu)勢,可表現出宏大的場面、清晰的方位和透視效果。另一方面,無人機突破了新聞攝影的空間限制。在一些對攝影記者人身安全有威脅的區(qū)域,如洪水、火災等自然災害發(fā)生現場,人力難以靠近區(qū)域或某些有毒有害環(huán)境等,無人機就可大顯身手,代替記者接近現場。
(2)人工智能的媒體應用
人工智能化強調的是在人機交互過程中,機器逐步具備類似于人類的學習和理解事物、處理問題并做出判斷及對策的能力。在傳媒領域,人工智能最典型的應用是傳媒核心內容生產的智能化。在未來的新聞行業(yè)里,記者和人工智能形成“人機聯(lián)姻”的生產模式,算法用于分析數據、發(fā)現有趣的故事并提供初稿。隨后,記者將通過深入分析、采訪重要人物以及幕后故事完善報道。
2017年12月26日,新華社在成都發(fā)布了中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該平臺實現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由機器智能生產新聞。其生產過程是:首先通過攝像頭、傳感器、無人機等方式獲取新的視頻、數據信息,然后經由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技術讓機器進行內容理解和新聞價值判斷。依托于大數據的“媒體大腦”會將新的內容與已有數據進行關聯(lián),對語義進行檢索和重排,智能生產新聞稿件。
(3)VR推動內容表現力
在VR新聞中,用戶面對的是360。的立體空間,可以自主選擇觀看角度,突破了以往鏡頭框架的限定。2015年初《德梅因紀事報》用VR技術向觀眾交互呈現了美國愛荷華當地一個農場家庭的變化,此舉引發(fā)了VR技術在新聞界運用的潮流。2015年9月,ABCNews與科技公司Jaunt合作開通了名為“ABC News AV”的AV頻道,這個頻道通過VR技術將觀眾帶到新聞現場。觀眾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Jaunt應用,戴上像GoogleCardboard那樣簡便的虛擬現實設備,就能觀看到來自敘利亞等新聞現場的視頻。紐約時報于2015年11月7日制作的VR新聞短片《流離失所》,讓新聞傳播業(yè)界和學界開始關注和重視VR新聞這一新新聞形態(tài)。從此,VR新聞便在全球各地呈現爆發(fā)式的成長。
(4)機器寫作
2002年,在阿富汗戰(zhàn)場第一次出現了“機器人記者”,它的主要作用是對戰(zhàn)爭進行報道。初期的“機器人記者”的應用目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功能也非常有限,其作用僅是減少傷亡人數。目前,大部分新聞機器人被用作撰寫與處理大量數據相關的新聞,例如財經新聞、體育新聞等。新華社在2015年推出的“快筆小新”,它包括4個寫稿程序,具體是搜集數據、加工數據、自主寫稿、編輯簽發(fā)。在擅長的體育和財經領域,無論是CBA和中超的體育比賽,還是諸如財經領域的股市行情觸發(fā)、年報等財報的實時分析,原來需要編輯記者用15-30分鐘時間完成的稿件,小新只需要3-5秒鐘,極大地降低了新華社編輯記者的工作強度,提升了新聞信息的生成能力和發(fā)稿時效性,讓編輯記者從基礎數據信息的采寫中解放出來,將更多時間用于采寫深度分析稿件。
三、新媒體技術在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用的幾點思考
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采用新媒體技術,一經討論,連我們的學生都提出來很多問題,包括,縣級融媒體中心有這么多投資嗎?縣里面的技術人才水平夠不夠?這些技術到了縣里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我覺得這些問題確實存在的,但是,應用新技術,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突圍之路,是縣級媒體發(fā)展的必要保證,不存在要不要推動新技術的疑問,只存在怎么適當、有效的使用新媒體技術的方案。
(1)廣泛合作,借力“外腦”
“中央廚房”“數據中心”“云平臺”等建設與運維需要大量資金。以“中央廚房”廚房為例,目前央媒及各省級媒體的建設投入都在百萬級別。但是,縣級媒體缺少資金和技術來搭建,而且如果沒有多元的回報作為支撐,也難以維系。從美國的地方媒體的發(fā)展經驗來看,無論是社區(qū)報,還是地方電視臺,都很少單打獨斗,常常作為加盟臺或者大的傳媒集團的一個業(yè)務單元而獲得更高層級傳媒系統(tǒng)的支持。因此,和省級媒體、央級媒體或者互聯(lián)網公司開展合作是實現技術應用及落地的一個可選方向。
(2)深耕群眾需求
受眾對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多樣化和個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媒體產品、媒體運營,都應該注重用戶的感受和體驗。傳播渠道的建設只是解決了渠道傳播的可行性,并沒有解決傳播的必然性。讀者關注的重點仍然是內容,內容的特色、可讀性等因素吸引著讀者,要實現傳播目的,依舊需要依靠優(yōu)質的內容,否則,什么樣的新技術都無濟于事?!翱h級融媒體中心技術建設要改變原來由上而下的內容生產模式,要更加關心用戶所聚焦的話題,要更加注重用戶的感受和體驗,引起共鳴,才能起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泵撾x了用戶需求,傳播技術就成了技術堆砌。
(3)搭建適用的新媒體技術團隊
對于縣級融媒體而言,人才缺乏是一個重要制約。優(yōu)秀的技術人員以及新媒體人才主要分布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h級媒體在新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一方面面臨人才引入困難問題,另一方面面臨現有人才的系統(tǒng)培訓問題。縣級媒體可以考慮建立小型技術團隊,靈活適用,引入外部技術力量。同時,讓技術人才進入管理層決策層,可以更好的發(fā)揮技術在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驅動作用。
作者簡介:趙子忠,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劉若歆,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教師
編輯: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