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數字勞動教育與治理

2019-04-10 23:53肖紹明
中國德育 2019年2期
關鍵詞:勞動數字教育

肖紹明

數字時代,信息網絡“將把我們帶入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它將振興兒童教育,迎來一個健康的直接的民主時代,并最終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微軟總裁歡呼的那種‘沒有摩擦的資本主義”[1]。也就是說,它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規(guī)模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一切方面,成為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動力,并影響著教育,尤其是勞動教育的內涵、形式和價值變化。人們不禁追問,何謂數字勞動及數字勞動教育?在數字時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否適用于數字勞動教育?教育治理怎樣處理數字勞動的異化及其教育影響?

一、數字勞動及其異化

在人類以數字化形式生存的當今,數字勞動及其異化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議題,也是勞動教育的時代主題。

(一)何謂數字勞動

數字勞動也叫“消費性工作”“玩勞動”“產用勞動”“互聯(lián)網與社交媒體的產消勞動”“非物質勞動2.0”等。一般而論,數字勞動是指互聯(lián)網用戶在以數字技術支撐的互聯(lián)網(尤其是對等協(xié)作的P2P和社交網站)中生產、交流、分配和消費主體的情感、認知、經歷等,并生成相關內容的活動。[2]詳言之,數字勞動是在社交媒體的創(chuàng)作中的無償勞動;它不是典型的工作,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一系列情感和社會活動,包括社交媒體網站中迅速飆升的參與、社交媒體對社會模式和交流的影響,以及工作與娛樂之間界限的消逝等。[3]無疑,數字勞動是資本社會數字經濟發(fā)展的產物,“需要運用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分析”[4]。

第一,數字勞動概念無疑是現代社會的概念,其二重性已經發(fā)生巨大變化,一方面,“勞動已不再是主要的生產力來源,勞動時間不再是財富的衡量標準。因為企業(yè)借助電腦程序、用自動化系統(tǒng)取代人力勞動,能生產得更多更好,且方式更為靈活,但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雇員人數”[5];另一方面,勞動是指參與社會生產的整個過程,發(fā)生在公共空間內,面向作為社會個體的他者,通過數字商品形式變成“普遍意義上的”社會勞動、抽象勞動,因為,在數字時代,只有數字勞動作為這種“一般勞動”,才有商品屬性,才能變成數字資本。在數字時代,一切數字商品的價值取決于互聯(lián)網用戶在互聯(lián)網媒介社交網站上進行文化知識創(chuàng)造而凝固的勞動時間,是在數字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比例)中表現出來的共同的東西。然而,形成價值實體的數字資本不同于馬克思所處的工業(yè)時代的勞動資本,它既是相同的人類勞動,具有普遍性,同時,也是個人勞動,具有個體性;它既用凝結在上面的數字勞動的量,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算,也隱藏了互聯(lián)網后臺服務商對用戶的不同程度的、隱匿的控制和剝削。

第二,數字勞動與精神勞動,尤其與文化的媒介傳播有直接的關系,具有受眾(audience)勞動和非物質勞動的屬性。步入后工業(yè)社會,相對于傳統(tǒng)的物質勞動,非物質勞動逐漸發(fā)揮主導作用,其最新發(fā)展形式是數字勞動。數字勞動指生產商品的信息和文化內容的勞動,“生產非物質產品,比如知識、信息、交往、關系或者情感反應的勞動”[6]。所有從事非物質勞動的人就是大眾,他們“絕不會縮減成統(tǒng)一的或單一的身份—不同的文化、種族、族裔、性別和性取向;不同的勞動形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世界觀;不同欲望。大眾是所有這些個體差異的多樣性集合”[7]。當然,數字勞動借助信息媒介調動用戶或受眾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同時,是互聯(lián)網平臺對受眾的商業(yè)化行為,是數字媒介生產受眾勞動力,例如,互聯(lián)網用戶在“消費”互聯(lián)網內容的同時,也生產自己的意識;在社交網站上發(fā)布或上傳一個在線視頻,這明顯地是在生產文化。

第三,數字勞動是社會媒介的商品化和資本累積[8],是同時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和剩余價值生產的勞動。數字勞動使商品擺脫它的形式而獨立成長,實現信息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潛力和能力。數字化是一個加速過程,它使資本的實際循環(huán)越來越接近資本的理想化循環(huán)?!皵底謹祿欠€(wěn)定價值的理想載體。一旦東西被數字化,他們就只在概念和符號意義上存在,這使得圖像和符號的意義超過了實際的物體。任何數字化的物體都是一個數字的再現。”[9]而且,數字代碼成為普通的等價交換物,把質上的區(qū)別變成量上的區(qū)別,讓數字勞動省去了數字保存的消耗,只需要極小的存儲空間,“數字數據的生產就好像不存在的,因為它幾乎不需要支付任何活著或死去的勞動力”[10]。而且,數字資本只是不同電壓和一個數字的增殖,不耗費時間,不需要不同物質化形式之間的轉化,因此,它讓我們成為交流和表達的主體,同時,吸收和轉化我們自己的行為為可用的數據。

(二)數字勞動的異化

追隨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我們發(fā)現數字勞動出現新的異化形式,其主要表征是真實生活與虛擬實在之間的倒置。

第一,數字勞動的物化。數字勞動中,數字媒體內置于信息通信技術之中,借助無孔不入的商品關系,給社會意識的物化形式提供了良好基礎,并產生新的物化形式。而且,數字勞動采取迂回的機制,似乎感受到自己是發(fā)生作用的能動者,是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意識形態(tài)表達,為個體性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有可能建構和展示個體性,令人著迷,但是,這只是數字媒體造成的錯覺,是商品化和客體化過程借助數字勞動的延伸。而且,“流通速度不斷加快是因為資本必須將抽象品兌換成真實存在來完成產品變革”,“數字化之后,這讓價值、資本和數字代碼可以通過機械和計算的形式被虛擬地成倍增加,而完全不管實際人類生活和自然世界中的物質限制”[11]。

第二,數字勞動的時空異化。數字勞動中,數字的加速降低人們身份認同之基礎的地理位置或空間的重要性,出現“無地方性”的建構與可能的時空消融,這種新異化再生產并隱藏了當代全球社會中的階級沖突。[12]而且,“在數字化的‘全球化時代當中,社會親近性與物理鄰近性之間越來越脫節(jié)了。那些與我們有著親密的社會關系的人,不必然在物理距離方面也離我們很近,反之亦然。同樣的,社會相關性也與空間鄰近性脫節(jié)開來”[13]。數字勞動的時間異化主要表現為時間體驗和內在的時間的流逝,“在我們晚期現代的數字媒體世界,出現了一種新的時間體驗形式,跟‘經典的那種‘體驗短/記憶久或是‘體驗久/記憶短的時間體驗和時間記憶模式完全相反,變成了‘體驗短/記憶也短的時間模式”[14],時間飛快流逝,但在記憶中不留痕跡。

第三,數字勞動的自我異化。在數字勞動中,“自我”數字化,并成為商品,主體可能會抵抗,但是由于和“屏幕”的關系,這種抵抗不斷遭到削弱。人們受到消費世界的“誘惑”,在數字的舞臺上表現我們自己。然而,在此,個體僅僅是一個屏幕,上面投射了由新的通信產業(yè)制造出來的欲望、需求和假想的世界。那些不再能從自己身上獲得身份之確保的人們,隱隱約約受到其意識未覺察之事物的支配。[15]因此,自我失去對數字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控制,不得不依照他人對我們的期待,審查我們的思想與我們的形象,導致其后果與自我之間的關系的異化。

第四,數字勞動的社會異化。數字勞動中,由于私有和公共的檢測借助數字技術得以成倍加強,對社會整體的管理和監(jiān)控顯現出數字技術的控制和權力,因此,數字勞動是“被他者統(tǒng)治和/或服從于一異己的權力系統(tǒng)的過程;特定類型的主體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數字技術經由提供大量迂回的機制,這些機制將政治、社會與經濟權力的目標轉換成個體的選擇與承諾,以使先進的自由治理方式得以實現”[16]。

二、數字勞動教育的特性

這里,我們從“數字勞動”推及“數字勞動教育”或“數育”,似乎有些勉強。事實上,這與從人的身、心二元,進而按照知、情、意把心靈分為德、智、美三部分,從而衍生體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四育,以及從勞動衍生勞動教育,是一樣的邏輯,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現實性。當然,數字勞動教育不是數字勞動在教育中的映射,它擁有自己的獨特性,甚而成為數字勞動異化的治理途徑。

第一,在數字時代,數字勞動教育是勞動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現實性。馬克思主張的勞動教育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綜合社會教育。換言之,是所處的前工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期間,反對未成年兒童務工,即“童工”問題的結果,“從工廠制度中萌發(fā)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與智育(instruction)和體育(gymnastics)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步入數字時代,雖然勞動教育仍然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的,但其內容、手段、形式等因為信息技術的引入,已經更具革命性、普惠性和普適性,關系全人類共同利益和社會正義。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指出的那樣,在數字時代,教育和知識被視為共同利益(common goods)。也就是說,數字勞動讓教育和知識的創(chuàng)造及其獲取、認證和使用成為所有人的事,成為社會集體努力的一部分,而且其參與過程、環(huán)境背景、福祉概念和知識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多樣性。[18]

第二,從直觀的層面來看,數字勞動教育側重智育、技術教育的融合,更能體現一般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特性及其對教育發(fā)展和變革的巨大影響。馬克思在工業(yè)社會背景下已經把教育置于上層建筑中,并且發(fā)現勞動教育中“一般智力”“技術教育”的關鍵作用和意義,提出“教育的三件事:智育、體育和技術教育”[19]。步入數字時代,數字勞動教育借助數字媒體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為,數字時代是一個存儲、處理和挖掘巨大的個人化的和擴展的數據的時代,數字勞動教育借助數據量巨大、數據輸入快速、數據類型和來源種類多樣的教育大數據,更加貼近和反映具體的現實,逼近真實和客觀,保持其價值的低密度。具體而論,數據勞動教育處理的大數據能把許多之前不能量化的方面數據化,能夠分析文字記錄的文本信息、圖像、音頻、視頻等非文字記錄的超文本信息,促進視覺分析、自然語言理解和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能力提升,建立MOOCs平臺、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園等。

第三,數字勞動教育是“信息資本主義”“數字資本主義”等發(fā)展和變革的集中體現,產生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學習革命,催生新的勞動階層,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20],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例如:社交媒體為教育協(xié)作和共同創(chuàng)作等活動提供機會,對以課堂為中心的教授和學習帶來挑戰(zhàn);社交媒體、移動設備、在線課程(MOOC)把移動電話、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設備、便攜式音頻播放器和掌上游戲機等帶入整個教學和學習過程,聯(lián)結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促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變革??傊?,數字勞動教育“將今天的數字鴻溝轉變?yōu)槊魈斓臄底旨t利,從而實現公平和優(yōu)質全民教育的關鍵”[21]。

第四,數字勞動教育實現了抽象的人性和人的個性的有機結合,更高程度地凸顯了數字時代的自我敘述和自我認同。數字勞動教育從誕生那天開始,就是一種協(xié)同的、社會的工作,讓人充滿渴望并富有魅力,既體現數字勞動教育的相對自主性,也在更高程度上解放人。進而,由于數字勞動使人們更精于表現自我,讓人們進行多重敘述,所以數字勞動教育追求的主體化是“用故事敘述的自我”,其中的自我不是心理機制,而是對話、話語和規(guī)則建構的結果,“使個體相信他們在表現其自我時所作的選擇是其自主行為,并且他們作出的選擇是對其個體性的表達”[22]。詳言之,數字勞動教育增強了自我敘述的表露,加快了自我敘述的傳達,增加了反應的數量并加強了主體化的相互影響,縮短了主體相互影響的時間,通過軟件諸如photoshop(PS.在線圖片編輯器),硬件諸如數碼相機、智能手機等使創(chuàng)建多重自我敘述更為便利,使相互一致的自我敘述成為可能。[23]

第五,數字勞動教育不僅體現數字勞動的物性、人性、活動性和可認知性[24],而且,通過受眾勞動、非物質勞動等形式,把數字勞動的普遍性和個性化結合起來,更高層次地體現人的個體性和主體性,推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和教育公平。2018年12月中下旬《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先后發(fā)表和轉載《這塊屏幕可能會改變命運》。[25]該報告報導了四川部分地區(qū)通過直播教學,讓貧困地區(qū)的學生和成都七中的優(yōu)秀學生同步上課,使很多貧困地區(qū)的學生考上包括清華、北大等在內的重點本科院校。這篇報導及其引起的巨大反響和爭議反映了數字媒介作為信息、資本流通、循環(huán)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實現教育中信息與信息、資本與資本之間的共享和交流,而且,新信息科技允許學校、教師和學生以更個體化的方式勞動,淡化了傳統(tǒng)教育中不同階層分享知識的不對稱、不平等,同時,使教育的空間和教學心理的界限逐漸消弭,知識的獲取、流通和消費方式變得更多樣,或許,這恰是后現代特色的“深度符號資本主義”給教育帶來的影響。

三、數字勞動教育治理

數字勞動聚沙成塔,重組人類生產、生活要素,以及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讓傳播與消費成為新的生產力,使其不僅促進流通,還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成為重要的資本。從數字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看,數字勞動必然產生異化,使數字勞動教育的科學治理成為必然的和必須的行動。

第一,數字勞動教育有克服數字勞動異化的擔當和任務,維護數字勞動的正面的、積極的、能動的價值和意義。為此,數字勞動教育需要辯證處理一些基本的關系,例如:在勞動教育中教師、學生等每個教育參與者都成為獨立交換數字媒介的中心,但他們每個人又容易淹沒在人際交往的定量增加中;數字勞動教育常常是瞬時進行的,而且是文化生產和資本循環(huán)動力的快速融合,但是,數字勞動教育中人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的、階段的,而且作為文化生產需要相對的獨立性,和資本保持距離;數字勞動教育擴大消費,提高生產力,但學校的數字勞動教育更加注重數字勞動技能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終極目的;數字勞動教育必須與符號或符號的代表結合,這種符號的特征是大量消費,才能產生共享和廣泛流通的效用,但勞動教育中的數字符號僅僅是語言的機械形式,不能完全囊括勞動教育中人的所有意志、認知和情感,也就是善、真和美的內容。

第二,需要運用數字勞動自身優(yōu)勢克服數字勞動教育中的異化問題。數字資本主義的飛速發(fā)展,容易將教育作為一種牟利手段,將某些最敏感的社會學校教育過度置于一種獨有的市場邏輯之下[26],而且,“加劇不平等,教學法、質量保證、低完成率以及學習的承認和認證等問題,更是引發(fā)了嚴重關切”,“數字媒體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空間、關系和動態(tài),由此產生的影響給正規(guī)教育在公民和政治社會化方面的作用帶來挑戰(zhàn)”[27]。因此,“在新的網絡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幫助新一代‘數字國民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應對現在數字技術,乃至今后新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問題”[28]。不過,幸運的是,數字勞動能通過博客、facebook、twitter、Wechat等社交媒體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的數字世界,對數字勞動異化的抵抗和行動預留空間。[29]

第三,充分挖掘數字勞動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在數字時代,數字資本作為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體系,其資本流通的速度幾乎達到光速,而且,作為一個結構,它是一個自我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建構對象,具有主體性、主動性、能動性,因此,數字勞動教育可以通過處理高度普遍性和個人化的數據,依賴其數據的無處不在和個人化使數字勞動的信息循環(huán)成為數字資本和數字勞動矢量擴展和強化的源頭,使自媒體、自創(chuàng)內容、自主學習、共享學習等成為數字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因此,數字勞動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創(chuàng)新和進行剩余價值的資本創(chuàng)造,“帶來無處不在和即時性,資本加速的邏輯來到了一個邏輯終點”[30]。

第四,數字勞動教育的雙重目標在于,一方面,通過數字勞動的技術或手段及其對人類思維方式、教學和學習的革命式發(fā)展,在數字勞動教育中解放人本身;另一方面,數字勞動教育需要克服數字資本主義帶來的勞動異化,在勞動教育之外解放勞動本身。數字勞動教育是抽象的數字資本的具體實現,它不僅提高教育參與者的勞動技能和素養(yǎng),為社會培養(yǎng)滿足數字時代需要的勞動力,而且,進行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積極發(fā)展和完善一定的教育和社會生產關系,為國家、社會和個人創(chuàng)造可觀的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31],因此,數字勞動及其教育反映或表現一項制度,生產和維系更為隱蔽的物質關系形式,生產新的主體性和新的教育治理方式等。也就是說,數字勞動教育不同于簡單的技術教育或教育技術學,它的獨特性既在于它不僅關涉和處理網絡在線課程、電子課程資源創(chuàng)建、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等關系和內容,而且,它以實證主義、解釋主義、批判主義等范式為支撐,回歸人性、承載人文、以人為本。[32]

第五,數字勞動教育不是憑靠灌輸,而是需要借助數字媒體和資本,讓每個教育參與者成為既相互獨立又交互對話的“受眾”,既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通過數字文化共享消除“數字封建主義”和其他消極的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實現教育的共同利益,而非與私人利益相對的公共利益。在數字勞動教育中,既要維護數字勞動的生產性消費的特性,也要防止和消除消極的、頹廢的、墮落的觀念及其表現物。同時,數字勞動教育需要辯證處理數字勞動中的剝奪性積累,阻止和消滅互聯(lián)網在文化和意識生產中發(fā)揮潛在的非資本生產的工具主義效用,進行“數字圈地”或“思想奴役”。此外,數字勞動教育需要防止數字勞動中的霸權形式,防止在同質化的數據編碼,或把所有信息以電子脈沖的形式同質化為數字編碼的過程中,出現高度的同一性,出現“千校一面、千師一面、千生一面”,失去人的個性、多樣性和生命活力。

總之,在數字時代,數字勞動創(chuàng)造了新的人類歷史和客觀世界,在存在論意義上也創(chuàng)造和豐富了人本身,然而,雖然數字勞動讓人擺脫了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中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雇傭關系,但它并沒有擺脫人通過物而建立的人與人的依附關系,不能完全消滅剝削和階層對立。因此,數字時代的數字勞動教育需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理論中的存在論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既研究數字勞動教育與人的發(fā)展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探索數字勞動教育如何有效抵制數字資本主義的消極力量和影響,數字勞動教育的治理“只是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各種趨勢最必要的措施”[33]。

參考文獻:

[1][26]丹·希勒.數字資本主義[M].楊立平,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1,13.

[2]謝芳芳,燕連福.“數字勞動”內涵探析—基于與受眾勞動、非物質勞動、物質勞動的關系[J].教學與研究,2017(12):84-92.

[3]Digital labor[EB/OL].[2018-12-13].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labor.

猜你喜歡
勞動數字教育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答數字
熱愛勞動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數字看G20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托克逊县| 潍坊市| 长治市| 西华县| 吉安县| 富裕县| 彰化市| 罗山县| 抚宁县| 宁明县| 新平| 安陆市| 如东县| 独山县| 太仆寺旗| 河津市| 扎兰屯市| 资兴市| 荥经县| 西畴县| 湄潭县| 河津市| 石楼县| 牙克石市| 梅河口市| 宝应县| 虎林市| 吴堡县| 临沭县| 永和县| 彩票| 江油市| 武宁县| 方正县| 奎屯市| 武夷山市| 阳原县| 北海市| 布尔津县| 密山市|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