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橋, 羅磊, 劉博野, 高學斌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安710032)
2018年11月18日,筆者在陜西省渭南市鹵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開展鳥類調(diào)查時,在園區(qū)人工湖泊(109°32′10.47″E,34°48′42.63″N,海拔375 m)內(nèi)觀察到2只野鴨(圖1)。
借用單筒望遠鏡(ZEISS 85T×FL 20-75×85)追蹤觀察和單反相機(CANON 1DX與CANON EF 600 mm f/4L IS Ⅱ USM定焦鏡頭)拍照,其嘴灰黑色,基部明顯隆起,虹膜棕褐色,頭大而頸短粗,頭及頸后灰黑色,深色的頰部被一白色橫紋所分開,喉、下頰及上頸側(cè)白色,體褐色,遍布蟲蠹狀斑,尾黑褐色斜上翹。經(jīng)查閱《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約翰·馬敬能等,2000)、《中國鳥類志》(趙正階,2001)和《中國鳥類圖志》(段文科等,2017),鑒定其為2只白頭硬尾鴨Oxyuraleucocephala雌鳥或亞成體,期間觀察到游水、休憩等行為。發(fā)現(xiàn)地地勢平坦且水面較為開闊,同水域內(nèi)有紅頭潛鴨Aythyaferina、綠頭鴨Anasplatyrhynchos和斑嘴鴨Anaszonorhyncha等休憩或覓食。
白頭硬尾鴨為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鳥類,國內(nèi)十分罕見,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瀕危(EN)物種。根據(jù)國際鳥盟2018年的數(shù)據(jù),全球僅有7 900~13 100只(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8)。國外主要分布于蒙古西北部、西伯利亞西部、中亞、南亞的巴基斯坦大部和印度北部、里海地區(qū)、波斯灣北部地區(qū)、黑海地區(qū)、地中海東部和東北部地區(qū)、西班牙中部和南部,以及非洲的西北隅(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8)。而白頭硬尾鴨在我國的記錄主要包括:1960年冬季在湖北省洪湖由當?shù)孬C民捕獵到1只亞成體雄鳥(關(guān)貫勛,鄭作新,1962);2006—2007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石河子、青格達湖、博樂、吉木薩爾、烏魯木齊、五家渠、奎屯、米泉和阿拉山口等多地均有記錄,并在吉木薩爾、烏魯木齊和奎屯有繁殖記錄,自治區(qū)內(nèi)種群數(shù)量為86~104只(馬鳴,梅宇,2007);零星的個體曾見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的鄂爾多斯(約翰·馬敬能等,2000);另據(jù)中國觀鳥記錄中心2018年10月 23日的記錄,在天津市北大港觀察到1只(http://www.birdreport.cn/report_/report?id=33698)。
目前,陜西省尚無白頭硬尾鴨的分布報道,確認其為陜西省鳥類新記錄。初步推測該種在陜西省為迷鳥,其居留型有待進一步觀察。
圖1 白頭硬尾鴨Oxyura leucocephala雌鳥或亞成體(高學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