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
對當代藝術通常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當前正在實踐的藝術風格,另一種是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的藝術風格。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時期:(1)1979年的“星星美展”,由23位青年藝術家組織的一個展覽。這是一種公開表達自己的方式,以打破長期的限制和表達禁忌。它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雖然這次展覽的藝術形式仍然是繪畫、雕塑這些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但從創(chuàng)作方法和材料運用上看,它具有前衛(wèi)藝術的特點。(2)“85新潮流美術運動”是中國“當代藝術”形成和快速成長的重要階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對中國藝術傳統(tǒng)的打破和反叛。事實上,當時的年輕藝術家大多是對西方藝術流派的簡單模仿,從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到流行派和達達派。(3)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拉開了“當代藝術”在中國發(fā)展的序幕。代表作是肖魯的兩聲槍響。開幕式當天“在美術館展覽現場發(fā)生混亂”,出現了槍擊、洗腳、孵蛋、賣海鮮等“行為藝術”。
縱觀歷史,中國沒有為當代藝術發(fā)展鋪平道路的社會文化背景,缺乏人文主義的社會基礎和藝術理論的相關指導。我們看到的中國當代藝術大多是民俗化的。本文將從以下兩點淺析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困境。
一、受西方藝術影響下的中國藝術
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建國之初,部分中國藝術受到了宋、元、明、清、近現代一些繪畫流派的思想和方法的影響,部分是革命傳統(tǒng)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他們的藝術主要是以服從政治,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為基礎。當時,中國藝術注重西方思想,開始忽視中國傳統(tǒng)思想藝術,成為以西方藝術為主導的中國藝術。20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從前衛(wèi)藝術和傷疤藝術中誕生,20世紀初,一些中國藝術家借助西方主流藝術思想,疏離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立自己的世界。20世紀80年代,模仿西方現代主義風格的繪畫被當時的藝術家視為促進中國藝術現代化的一種手段。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藝術家開始摒棄文化批評和藝術批評的精神,把西方現代藝術作為發(fā)展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模板。
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意識到單純地模仿西方對促進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是沒有幫助的。因此,中國藝術家開始擺脫西方藝術對中國藝術的潛移默化和規(guī)范,開始關注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成了潑皮玩世主義、政治波普、寫意繪畫等多元的藝術觀念、創(chuàng)作和價值評價體系。藝術家們也開始在西方主導的藝術創(chuàng)作范式中植入中國元素,試圖用中國傳統(tǒng)的經驗來更新和推動中國的前衛(wèi)藝術。例如,美國懷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和何多苓的《春風已蘇醒》屬于鄉(xiāng)土寫實主義風格。畫面中的人物表現出沉默和悲傷,這些都是對未來的贊美與向往;王廣義、安迪·沃霍爾是中國和西方流行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們將熟悉的人物與可口可樂等形象相結合,運用成品等藝術手段來展現現代生活;美國克洛斯和中國冷軍的作品都是寫實的,都具有高度的寫實性和精致的筆觸。中國的方力均和德國的巴塞利茲是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他們運用藝術語言的大膽表現來表達自己,注重精神意象的意義。方力均的《系列之一(之五)》與巴塞利茲的《人像》、德國格哈德·里希特的《少年肖像》和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作品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借助圖像進行觀念表述,作品中提出的問題涉及到哲學方面。英國的弗洛伊德和中國的劉小東都是現實主義畫家,他們都追求生活題材,筆觸和色彩都具有強烈的生命張力,劉小東的《一男兩女》和弗洛伊德的《兩個女人》在語言表達上也有相似性。這些作品都與西方藝術思想有關聯(lián)。作品的內容更注重中國傳統(tǒng)形象或主題。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際上是中國當代藝術對現代西方語言的學習和形式語言的直接模仿及對西方藝術思想的借鑒。從這些嘗試中可以發(fā)現,中國藝術家仍然保持著自己的藝術、文化、觀念的追求,有意識地強調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經驗,但在全球文化時代,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在世界格局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中國與現代接軌相對較晚,在許多方面向西方學習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所以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還沒有完全擺脫西方藝術對當代中國藝術的影響,在中國建立了一套系統(tǒng)的藝術理論體系和獨立的藝術思想體系。
二、受市場影響藝術價值的中國當代藝術
每件藝術品在藝術市場上都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價格。中國藝術家曾梵志的油畫《最后的晚餐》于2013年以1.8億港元拍賣,成為亞洲最昂貴的當代藝術品。當時,面對這部高價作品,有很多關于拍賣的討論,大概分為以下三類:
1、拍賣的價格并不代表畫家的所有畫作,也不代表畫家的水平。然而,每個畫家都有這種情況,包括像畢加索這樣的大師,但市場上應該有一個畫家作品的平均預期價格。
2、這次拍賣只是地區(qū)性的炒作。在跳出這個區(qū)域后,這件作品不一定會得到相同的價格認可。
3、這是西方主導體制下的拍賣效果。與國內作品沒有可比性。如果你不能進入一個特定的藝術圈,并且不能以一個好的價格賣出好東西,你就是一個外行。因此,西方的價格體系與香港的拍賣制度之間的合作產物與國內的藝術體系不相稱,對中國藝術家和藝術的發(fā)展沒有指導意義。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和價值錯位是不容輕忽的。價格是市場中商品供求關系的反應,即藝術品。價值是藝術作品的終極本體存在。市場的高價并不意味著當代中國藝術家或當代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國際地位。這種藝術價格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價值的走向,使中國藝術家逐漸開始忽視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的價值是藝術作品的靈魂,一件價格昂貴但沒有珍貴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是沒有靈魂的。越來越多這樣的作品將導致越來越無意義的中國當代藝術,失去藝術的真正價值,使中國當代藝術缺乏自身的藝術價值和內涵。
如今,中國當代藝術家在深入研究西方藝術的同時,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文化根源、文化認同和文化立場,以及中國當代藝術走向更好市場的發(fā)展趨勢。面對全球化與本土化、現代性與傳統(tǒng)、國際主義與民族的沖突,他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尋求中國傳統(tǒng)與現代性的融合。用更豐富的當代藝術語言解讀當地的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體驗,從自身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實現更深層的文化反思。這一過程將是一個長期不斷的探索過程,我們也應該期待中國當代藝術家能夠贏得當代藝術話語權并在未來繁榮發(fā)展。我們應該探索一套中國當代藝術評價體系,使中國當代藝術能夠面對任何潮流文化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