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教學要點及策略探析
韓少桐
摘 要:從新課程標準出發(fā),結合班級實際學習情況,準確把握文言文教學的要點,并據(jù)此做出有效應對,優(yōu)化教學策略,做好文言文教學的小升初教學銜接。準確定位教學要點并實施相應教學策略。讀懂課文,獲得熏陶感染;熟讀成誦,體會音韻之美;積累字詞,堅實文化基礎;拓展延伸,擴大學習范圍。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準確;要點;策略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就逐步安排學生開始學習簡單的文言文。為什么要安排小學高年級開始初步接觸文言文,這其中有著方方面面的考慮:既有學生積累一定詞匯量,為初步接觸文言文打下基礎的原因;更有著逐步引領學生接觸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汲取古文化精髓的需要等原因。所以說,小學語文老師要注意高年級教材的變化,真正理解文言文教學的目的與宗旨。從新課程標準出發(fā),結合班級實際學習情況,準確把握文言文教學的要點,并據(jù)此做出有效應對,優(yōu)化教學策略,做好文言文教學的小升初教學銜接。
雖然說選入小學語文教材里的文言文大都是文字淺顯,道理簡單的短文。但是考慮到小學生在古文化方面的積累還是很不足,加上文字相對生僻、文言句式復雜以及年代差異所帶來的風俗習慣上的理解困難等等原因,小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起始階段還是很吃力的。所以說,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由淺入深的教育原則。在確定課堂教學重難點的時候,要注意從具體的學情出發(f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要點,有意識地在某些方面有所側重。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方方面面都想要做到,結果卻只能是什么也做不好。這樣的話,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沒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是挫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真可謂是“得不償失”。
那么,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教學應該如何準確定位教學要點并實施相應教學策略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歷,談談切身的感受。
一、 讀懂課文 獲得熏陶感染
對于初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讀懂課文是第一要義。在通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語文教師賣力的講解分析,學生不停地在做筆記。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很枯燥乏味且效果不佳的。造成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課堂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得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大大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小學生通過結合文下注釋,通過同學間的相互合作來自主完成文言文大意的理解,達到主動地感知課文。
以教學《伯牙絕弦》一文為例。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大可進行這樣的一個試驗:選兩個學生學習基礎差不多的班級,其中一個班級由教師精講分析,而另一個班級則組織引導學生結合文下注釋感知課文。一定的時間后馬上進行全體學生的翻譯測試。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前一個班級老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是講得口干舌燥,可是教學的效果卻是遠遠不如由學生自行讀懂課文的班級。這就說明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上有沒有把學生置于主動學習的地位,是不是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是課堂主體的宗旨的效果。
當然了,由學生自主感知課文時,要求所有學生都能完全弄懂課文是不現(xiàn)實的。這個時候,就要求語文老師根據(jù)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適當?shù)难a充。而如果學生暫時無法全部弄懂也沒有關系,因為隨著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他們積累的文言詞語越來越多,他們再回過頭學習這篇課文,就很容易弄懂文章了。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不求甚解”了。
二、 熟讀成誦 體會音韻之美
對于小學生初學文言文,我們的意圖主要在于讓他們大致領略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而產(chǎn)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并不在于要求他們在文言文學習上有多少非凡的成就、因此,我們的教材編寫者在選擇文言文的時候往往選擇那些文字相對淺顯,情調(diào)高昂,短小精悍的文章。更重要的一點是,編者們選入了大量的故事性很強的文章,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歷朝歷代品德高尚的人。從他們的身上,小學生們可以學習到許多的東西。所以說,為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言文,培養(yǎng)起學習古文化的興趣來,我們一定要注意引導小學生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朗讀,直至熟讀成誦,引導他們?nèi)ブ鲃痈惺芪恼聨淼母鞣N美。
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都知道,讓學生弄清楚停頓是教學文言文基礎,也是關鍵之一。所以說,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往往需要語文老師不辭辛苦的帶讀,先讓學生掌握字詞的讀音、正確地斷句,然后再要求他們進一步讀出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抑揚頓挫地讀出文章所蘊含的意義來。以《楊氏之子》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首先要做的便是帶領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弄懂“甚、聰惠、詣、其、乃、呼、設、示、曰、未、聞、夫子、禽?!钡仍~語的基礎上再去處理停頓、語氣、情感、意旨等多方面的問題。這樣的話,課堂的教學就會因為朗朗的讀書聲而活躍起來,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也會在循序漸進過程中不斷深入。
三、 積累字詞 堅實文化基礎
學習文言文就是學習中國歷代的文化。不同的朝代,各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展現(xiàn)著不同朝代人們的生活風貌與思維習慣。所以,在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粗淺文言文學習的同時,小學語文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在多積累字詞,多了解相關的文化典故,學習相關的文學常識,努力地堅實古文化的基礎。這樣的話,小學生們才會在學習中積極地拓寬學習的外延,獲得知識上的長進。與此同時,他們也才能在學習中去獲知中國古代的故事,增長見識。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習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很容易就愛上了文言文的學習,并由此逐漸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還是以《楊氏之子》的教學為例。在組織學生進行課文學習的時候,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孔君平與楊氏之子的對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何以看出楊氏之子是一個風趣機智的人?”因為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學生大多還不具備高超的語言技巧。所以說,這個時候,語文老師就有必要先對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集子所處的年代特色作簡要的介紹。這樣子,小學生了解了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的生活場景,也就會對孔君平與楊氏之子的語言和行為有所理解,也就進一步很容易地感受到孔君平與楊氏之子兩個主要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而關于漢末至晉代時代背景的了解,又是與他們歷史的學習相關聯(lián)的,很容易就形成學科間的互相滲透,形成教育教學上的合力,拓展了學科教學的外延。
四、 拓展延伸 擴大學習范圍
有一位資深的語文老師這樣說過:“語文的學習,三分在課內(nèi),七分在課外?!边@句話說得非常在理。因為單純的課內(nèi)語文學習比之浩如煙海的典籍來說還是非常不夠的,還是要注意由課堂學習的遷延,由此引發(fā)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這樣的話,語文學習的內(nèi)涵與外延才能得到良好的結合,極大地促成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水平的提高。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課內(nèi)文言文教學之余,一定要注意文本的生發(fā)與延伸,引導學生向課外學習的拓展。
還是以教學《楊氏之子》一文為例。在教學完這篇課文之后,語文老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閱讀《世說新語》其他的一些故事,注意引導學生去做進一步的拓展閱讀,去了解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從中體會士族階層孤高自許、追求自身修養(yǎng)的思想性格。誠如此,相信學生一定會在每篇的文言文學習之后很好地拓寬學習的外延,既獲得了學習上的長進,又培養(yǎng)了熱愛文言文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揚.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趙思雪.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與改進策略[J].新課程(上),2014(3).
[3]劉斌.小學文言文教學導讀“四部曲”[J].基礎教育研究,2016(3).
作者簡介:
韓少桐,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仙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