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
摘要:多數(shù)關于奧涅金“多余人”形象的評論研究更為關注的是社會歷史的原因。本文擬從“自戀情結”的角度來解釋奧涅金的各種行為。他的自戀表現(xiàn)在對自己外表形象的極度愛戀,對事業(yè)、精神上的追求缺乏興趣,他逃避現(xiàn)實躲避婚姻,是一個碌碌無為,無所事事的“多余人”。
關鍵詞:多余人 利他主義 利己主義 宗教衰落 過度自戀
普希金的名作《葉甫蓋尼·奧涅金》反映了俄國19世紀20年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對奧涅金形象的傳統(tǒng)解讀是:他受到啟蒙自由思想的影響,厭倦上流社會的空虛和無聊的生活,無所事事,苦悶彷徨,脫離群眾,思考多于行動,在生活中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傳統(tǒng)的文學評論對奧涅金“多余人”的特征進行了較多的分析,而對成為“多余人”的心理因素研究尚且不足,本文將嘗試在這方面進行挖掘探索。
一、“自戀”的癥狀
奧涅金出身貴族家庭,從小衣食無憂,接受貴族文化的熏陶,博才多學,風流倜儻,絕頂聰明,善于社交。然而到了青年時代的他卻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對詩歌、創(chuàng)作、閱讀等文藝領域缺乏熱情,對愛情逢場作戲,朝三暮四,毫不嚴肅。他每天參加宴會,觀看戲劇,過著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毫無社會責任擔當,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位“多余人”的形象。普希金在作品開始引用了一封法文私信:“他的虛榮心極重,又特別自負,因此無論在談到自己好的或壞的行為時都抱有同樣冷漠的態(tài)度——這也許是他自以為比別人優(yōu)越所造成的?!边@是從社會地位的層面對奧涅金的“虛榮和自負”的解釋。筆者從心理層面發(fā)現(xiàn)他的“多余人”形成是由于他高度的自戀造成的。他的自戀首先表現(xiàn)在對自己形象的極度愛戀。奧涅金極度關注自己的外表形象,喜歡穿時髦的服裝,對衣著上一直是一絲不茍,他每天可以花三個鐘點來對著鏡子左顧右盼自己的形象是否英俊瀟灑,沉溺于自我欣賞的愉悅中;看完一出劇目,他還要趕回家去換一套服裝再回到劇場,以保證自己外表形象的光鮮靚麗。他極度喜歡美麗精致的生活,他使用的煙斗是用琥珀裝飾的,起居室里擺設的是陶瓷和銅器,裝香水的瓶子是雕花的水晶瓶,梳子和小銼刀都是當時流行的鋼制品,用的剪刀是花樣繁多的形狀,用來刷牙和洗刷指甲的刷子有三十多種。他每次出門都要把指甲刷得漂漂亮亮的,把自己打扮得衣冠楚楚,相貌驚人,以獲得被他人贊揚或崇拜的愉悅感。這些行為表明了奧涅金過度的自戀傾向。弗洛伊德將古希臘神話中“水仙花的故事”中的主人公納西塞斯(Narcisse)看作是人類的“自戀情結”。納西塞斯拒絕所有仙女的追求,卻愛上了湖水里自己的倒影,一直不吃不喝、呆呆地盯著這水中的倩影,最后死在了湖邊,變成了水仙花。從心理角度來看,過度的自戀可以導致病態(tài)的人格,表現(xiàn)為夸張、自滿、自負、自我、自私等方面。奧涅金都具有這些特點,他顯然是患上了嚴重的“自戀”癥,他的這一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利他主義向利己主義文化的轉(zhuǎn)型
19世紀初葉的俄羅斯面臨著重大的精神危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民眾對上帝的信仰出現(xiàn)巨大的危機,許多精英人士更是喪失了對上帝的信仰。在第一章第六節(jié)中,敘述者說“拉丁語如今已不那么時行”,這說明在奧涅金時代,宗教已經(jīng)不被重視。在中世紀西歐的教堂里和教會學校里都使用拉丁語,拉丁語是信仰、文化、學問、身份的象征。而西歐不重視拉丁文說明了當時宗教信仰的衰落,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西歐由利他主義文化向利己主義文化的轉(zhuǎn)型,影響到俄羅斯東正教信仰在部分俄羅斯知識分子心中的地位。
信仰上帝意味著將自己的靈魂交給上帝,由崇高的道德倫理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是人格向外認同的方式。用“愛上帝”和“愛人如己”的利他主義思想逐漸摒棄人本身的嫉妒、驕傲、懶隋、憤怒、貪吃、貪財、貪色的利己主義,認同節(jié)制、智慧、勇敢、正義、信、望、愛的美好品德。
而沒有宗教信仰則意味著將自己的靈魂交給自己來管理,人格逐漸變得內(nèi)傾。大多數(shù)人在理性的指導下,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道德,可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但由于人自身所存在的自私本能,經(jīng)常促成一部分人以自我為中心,趨利避害,追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過度自戀等利己主義的不良品行。生命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些人逐漸變成一個缺乏社會責任擔當?shù)摹岸嘤嗳恕薄?/p>
奧涅金在文化大環(huán)境的轉(zhuǎn)折期間顯然和許多精英一樣也不信上帝:主人公為了得到遺產(chǎn)去伺候重病的伯父,而不是出自孝順的道德倫理觀念?!妒ソ?jīng)》中“摩西十誡”的第五條誡命就是孝順,而主人公卻覺得伺候垂死的病人是下賤的游戲,他不但不認真侍奉伯父,還惡毒地盼望著鬼早日把伯父抓了去,早日得到遺產(chǎn)。這一細節(jié)就是奧涅金不信上帝,利己主義的明證。
因此,由于當時文化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和個人家庭的寵愛,奧涅金不再相信上帝,更推崇西方的自由主義思想;他讓自己的靈魂聽任內(nèi)心的驅(qū)使。童年時代眾星捧月的受寵生活使他變得極度自我,逐漸陷入了極度自戀的誤區(qū)。他的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只愛自己:“應該去愛誰?誰靠得???/誰對我們始終一條心?,誰在每句話上、每件事務,,都能和我們心心相印?/誰能不把損人的話傳揚?/誰誠心誠意地愛護我們?/我們的過失有誰肯原諒?/準能夠永遠不厭膩我們?,呵,您在做白日夢了!/假如您不想白費力氣,/敬愛的讀者,我有句勸告:/您要想愛,就愛您自己!/這是唯一值得的目標,,此外,此外,只有天知道!”普希金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插入的這段議論可以說是對奧涅金心靈高度自戀的真實寫照。
三、過度自戀導致奧涅金成為“多余人”
由于奧涅金的生命失去了宗教意義,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與外界交往的。奧涅金生活在貴族的社交圈里,每天過著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奢華生活,每天坐著豪華馬車,赴宴看戲,欣賞芭蕾,風云舞場;每頓品嘗美酒佳肴,終日忙碌卻始終不滿足、不快樂。他不愛世人,不愛美女,只愛自己。他朝三暮四,反復無常,一直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何在,對人生早已是心灰意冷。他正如叔本華所描述的那樣:在滿足欲望之前是痛苦的,滿足了欲望之后是無聊的。因為沒有被愛的愉悅感,他處處感到憂郁:由于自戀,他厭倦寫作,厭倦閱讀;由于自戀,他厭倦莊園的管理,寧肯將地低租金租給農(nóng)民,也不愿親自去打理,因為這些事情都不能使他愉悅。
還是由于自戀,他甚至厭倦追逐愛情,怕?lián)摷彝ヘ熑?強烈的“自戀情結”使得奧涅金需要一直被寵愛的愉悅感;而愛情一旦進入婚姻家庭,就意味著責任和付出。結婚時間一長,他覺得自己就會變得冷酷,而心愛的人就會為不稱心的丈夫而悲哀痛苦,在孤寂中度過漫長的時日,而且每天生氣和猜忌,日子會過得痛苦不堪。一想到愛情的無聊結局,奧涅金在情場上追逐愛情時就一直不付出真情,總是逢場作戲,總是玩欲擒故縱的求愛技巧。追求女性被拒絕了,一會兒就忘了,甚至覺得可以休息身心,對女性連愛恨都算不上。
然而,天真無邪的鄉(xiāng)村少女塔基亞娜愛上了風度翩翩的奧涅金,她主動求愛的勇敢行為打動了他那顆自戀的心。面對一封充滿愛的烈焰的求愛信,他同樣由于自戀而害怕家庭責任,害怕未來的家庭矛盾帶來痛苦,于是就煞有介事地向塔基亞娜發(fā)表一通婚姻是愛情墳墓的長篇大論,拒絕了她真誠純潔的愛情。
后來已婚的塔基亞娜成為將軍夫人,雍容華貴,風度翩翩,賢惠淑良。她再次見到他時表現(xiàn)出了讓他不解的冷淡,像一位難以接近的女神。他的自戀的心態(tài)受到嚴重打擊,被拒絕的痛苦使他瘋狂地愛上了塔基亞娜。而她的驕傲和蔑視使他更加神魂顛倒,在愛情的泥潭里難以自拔。讀書排解沒有任何用處,想當個詩人來排遣感情也無濟于事。最后因為得不到塔基亞娜的愛而陷入極大的憂郁和痛苦中,渾渾噩噩地沉淪下去,成了不折不扣的“多余人”。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奧涅金成為“多余人”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過于強烈的自戀情結。奧涅金顯著的心理特征是過度自戀。如果他的自戀傾向能夠轉(zhuǎn)為一個文化目標的追求,他或許有可能像許多藝術家那樣“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但他厭倦創(chuàng)作和閱讀,他沒有走向“升華”的道路,卻關注于自我欣賞、被喜愛的愉悅感,而現(xiàn)實是不可能處處隨他的心愿。因此,他的極度自戀導致了他一輩子碌碌無為,無所事事,憂郁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