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申?王坦
摘要:科學作為小學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學科,包含了大量的科學理論知識以及公式定理,其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邏輯思維的提升以及實踐探究能力的增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梢哉f,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著極為廣闊的應用范圍和極強的實踐應用性。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思維認知水平,教師在小學科學教育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將科學理論知識與生活中實際事例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應的科學知識理論,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本文就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科學;教學實踐;具體策略
引言:
小學生正好處于人生中好奇心以及探究心理最為強烈的階段,同時也是學生思維模式確立以及認知水平提升的關鍵時期,小學科學涉及到的知識領域較為廣泛,大量的科學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掌握難度。為降低小學科學教育的難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科學教育中就顯得勢在必行了。教師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應當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對生活中常見現象的講解,采用生活化實例進行實驗探究,全面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科學作為小學教學中的重點學科,其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存著些許不足之處,嚴重影響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師的教學地位過于強勢,主導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和吸收相應的科學知識,自身的主體地位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缺少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和陳舊,使得課堂學習氛圍十分枯燥,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和熱情,限制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最后,科學教學的課堂結構不合理,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比重嚴重失衡,影響了學生科學知識的鞏固和數量運用。
二、生活化教學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意義
小學是學生思維提升以及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用,科學作為小學教學中十分嚴謹的學科,需要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以及合作探究學習,這對學生思維的活躍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有效的轉變了傳統(tǒng)枯燥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生活化教學的運用,加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對學生的真實能力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從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1.為學生布置生活中常見的觀察實驗任務
科學知識源自于人們對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觀察和總結歸納,同時科學知識又具有極為廣泛的實踐應用性,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科學實驗教學以及學習任務布置,來培養(yǎng)學生的善于觀察和發(fā)現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觀察能力以及發(fā)現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對各種細節(jié)進行觀察和理解,例如:在《植物的一生》單元學習過程中,對“果實和種子”的相關知識學習,就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實驗探究學習,對蘋果和葡萄以及柚子的種子進行觀察和解剖,了解各種常見水果的種子結構,同時對各種植物的果實進行觀察探究,從而促進學生善于觀察和發(fā)現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2.對生活中常見現象進行科學實驗探究
科學知識理論的驗證和說明離不開相應的科學實驗操作,因此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就成為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的種主要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要增加生活化現象的觀察,從而保證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夠對科學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探究,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例如:教師在《顯微鏡下的世界》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做酸奶以及饅頭發(fā)霉的實驗,對各種微生物進行實踐的觀察,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理解難度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學習習慣。
此外,在教學《研究磁鐵》時,教師可為學生準備能被磁鐵吸引和不能被吸引的不同物體,要求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將自己得出的結論記錄下來,進而通過實驗操作了解磁鐵吸引物體的本質。
3.有效挖掘教材,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小學科學的教學應該貼近實際生活,這樣教師才可以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可樂瓶、牛奶盒等材料,拓寬教材內容,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可以自主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讓學生在課堂上煥發(fā)生機和活力,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質疑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學《溶解的快與慢》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行觀察“鹽”與“糖”在水中的溶解現象。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發(fā)現了兩種物質溶解的區(qū)別嗎?”這時學生就會回答“糖比鹽溶解得更慢”。這時候老師再進行課堂學習就會變得更加輕松,課堂的氣氛也會更加活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4.科學知識的作業(yè)布置要貼近生活
科學這門學科自從誕生以來,就在生活中得到了頻繁的運用。在科學的教學中,一直都是圍繞日常生活來進行教導。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yè),目的是為學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小學科學并不是一味地讓學生獲得成績的提升。成績固然重要,但是讓知識相伴生活豈不是會更好嗎?教師在為學生留課堂作業(yè)的時候,更應該讓作業(yè)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這可以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質得到提高。
四、結語
綜上所言,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并促進學生科學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對此,教師應當注重生活化常見想象的列舉和觀察實驗,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同時作業(yè)的布置也應當貼近生活,有效的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袁媛.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33):97-98.
[2]盧慧敏.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小學科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6.
[3]張福鑫.“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J].名師在線,2019(01):45-46.
[4]葛恒衡.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對策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