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寧古城的四大城門

2019-04-16 18:37賈文清
雪蓮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古城墻城門西寧

賈文清

古老的湟水河自西向東,穿過巴燕峽谷一路奔流下來,美麗的蘇木蓮河自北向南,沿著達(dá)坂山麓一路奔流下來,神秘的麒麟河自南向北,繞過佛教圣地塔爾寺,一路奔流下來。

最終,三支河流在一條兩山夾峙的峽谷中匯合了,匯成一股更大的水流向東流去。從此,這條長長的峽谷變得水草豐美、人煙稠密,古老的西寧城就在這條峽谷中誕生了。

西寧古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里,古城經(jīng)歷了多少風(fēng)風(fēng)雨雨,度過了多少崢嶸歲月,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在一些垂暮老人的記憶中,依稀殘存著民國十八年的大旱,民國二十九年的日全食,民國三十年,日本鬼子的四十八架飛機(jī)轟炸西寧城,一時間,西寧城內(nèi)戰(zhàn)火紛飛、哭聲震天……事后,為了躲避日本人的飛機(jī)再次轟炸,當(dāng)時的國民政府在西寧城的城墻上又挖開了四個小門。加上原來的四座城門,這樣,西寧古城就有八個城門了,一旦再起禍端,居住在城內(nèi)的居民就可以及時地疏散出去,避免更大的傷亡。

說起這段歷史,人們又依稀記起,原來西寧城是有城墻的。雖然,西寧的古城墻拆毀已久,現(xiàn)在居住在西寧城里的絕大多數(shù)人沒見過西寧古城的城墻是個什么樣子。但西寧城里還是保存著一兩處古城墻的遺跡。人們最常見的,就是七一路上的一段古城墻。雖然上下都蓋滿了樓房,但還是能找見古城墻的影子。還有一處,就是南山路上被稱為“青唐城遺址公園”的一段古城墻,這段用黃土夯筑,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已經(jīng)殘缺不全的土城墻頗受政府重視,被開辟成公園。城墻前面立了碑不說,還把古城墻用鐵柵欄圍了起來,城墻底下埋伏著高倍射燈,一到夜晚,五顏六色的燈光打在土城墻上,甚是好看。不僅如此,還在古城墻的半中腰栽種了一排丁香樹,每到春天,丁香花盛情開放,一樹樹紫色的花朵圍著古城墻,遠(yuǎn)遠(yuǎn)望去,就像一片云彩繚繞在古城墻邊上,倒也給荒涼破敗的古城墻增添了無限的生機(jī)和活力。

南山路上的古城墻為什么如此受到重視呢?因為這段古城墻和七一路的古城墻不是一個年代的。這段古城墻大約在宋朝的時候就筑起來了。那時候,西寧城叫作青唐城,據(jù)說是一個商業(yè)繁榮、人馬輻輳的時代,是西寧歷史上比較太平、比較富裕的一段時光。

要說起來,西寧城不是一次就形成的,它成為青藏高原上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時光,西寧古城也隨著歷史的前行更迭變換。在歷史上,僅僅是西寧古城的城墻,就經(jīng)歷了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就是西漢時期的將軍霍去病攻打匈奴時,并在西寧的各個要塞地段修建亭,比如修建在樂家灣的“東亭”,修建在大通長寧的“長寧亭”。西寧因此成了西漢的屬地,叫做“西平亭”。

后來,就有人在西寧筑城而居。以霍去病修建的“亭”為界,四面筑上城墻,就形成了最初的西寧城。當(dāng)然,那時候的西寧不叫西寧城,叫“西平郡城”。西平郡城的規(guī)模有多大不得而知,但它后來成了絲綢古道上南路段最重要的驛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停留、休息。土樓山上的“九窟十八洞”就是那一時期商人和工匠們留下的遺跡。

第二次筑城,是在幾千年以后的宋朝。那個時候,吐蕃已經(jīng)很強大,有一位名叫欺南凌溫的吐蕃王室后裔,在青海及周邊地區(qū)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就是歷史上的唃廝啰王國。而唃廝啰的都城,就在現(xiàn)在的西寧。當(dāng)時的唃廝啰王國沿著湟水河,修筑起了一座四四方方的新城,取名叫“青唐城”,也就是現(xiàn)在南山路上殘存的那一段土城墻。別看現(xiàn)在土城墻很破敗,在當(dāng)時,青唐城非常繁華。有一段時間,由于戰(zhàn)亂,行走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們改道而行,他們向南進(jìn)入湟水流域,穿過青唐城,穿越柴達(dá)木盆地,再進(jìn)入新疆,進(jìn)入西域各國。這就是絲綢之路的另一條道路——絲綢南路,也叫絲綢輔道或羌中道。

走絲綢南路的商人們進(jìn)入青唐城,就在此住宿、休整。有的干脆就近發(fā)賣貨物。于是,青唐城里商賈云集,買賣興旺。商人們集中在青唐城的東城一帶,卸下駝背上的茶葉、絲綢、瓷器、以及中原地區(qū)的各種物產(chǎn),再馱上羊毛、藥材、牽上西域的駿馬,再踏上返回的路程。

商業(yè)繁榮,必然帶來一方富庶。那時候,青唐城里有唃廝啰王國的皇宮大殿,有王公貴族們修建的豪華府第,也有巍峨高大的寺廟,寬闊整潔的廣場。契丹公主、西夏公主都嫁到唃廝啰,在青唐城里留下了她們美麗的倩影。

青唐城過后,又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印轍。到了明朝,公元1385年,也就是明洪武十八年,為了“北拒蒙古、南捍諸番”,當(dāng)時駐守西寧的長興侯耿秉文奉朝廷的旨意,在西寧古城又一次開始修筑城墻。

這一次修筑城墻是大明王朝把西寧當(dāng)做邊塞重鎮(zhèn)和戰(zhàn)略重地而修建的。城池進(jìn)一步擴(kuò)大了,城墻的規(guī)模也是前面兩次所不能比的。

長興侯耿秉文帶領(lǐng)兵士及召集來的民夫,按規(guī)劃好的方位,先在西寧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挖壕溝,為城墻打基礎(chǔ)。之后,從南北兩山取土筑城。那會兒沒有先進(jìn)的建筑設(shè)備,全憑筑城工人用自身的力量夯筑。用大石頭把筑墻的土一點一點地砸瓷實。所以,砸夯石是那會兒筑城的主要設(shè)備。石匠們從湟源峽的石崖莊或石板溝一帶采來大石板,裁割成長條形或正方形的石塊,給石塊四角打上眼,這就是打夯石了。筑城的人在打夯石的四角拴上長繩子,每個人拽一頭,把打夯石抬起又落下,抬起又落下,用這種最古老原始的方法打土筑墻。每天,西寧城的四周,人們像螞蟻一樣地勞作,城墻上,黃土堆砌、夯石翻飛,打夯的號子聲此起彼伏,人們的汗水在陽光下迸濺。

打夯的人日復(fù)一日地喊著號子。

城墻一寸一寸地筑起來了。

整整三年。

三年后,用荒土夯筑的西寧古城四四方方地挺立在河湟谷地里。

指揮官耿秉文很高興,他又下令,給西寧城的土城墻外面砌上一層磚,這樣,城墻就會顯得又結(jié)實又好看,還能長久地保留下去。

于是,又有成千上萬的工匠們忙碌起來了。打夯的工人放下夯石,轉(zhuǎn)而燒起青磚。工匠們在土城墻邊搭起木架,把又大又厚的青磚砌在城墻上。

終于,砌了青磚的城墻也修筑好了。這一次的城墻修筑得很高大,又很結(jié)實,城墻的高度有四丈六尺,而城墻的寬度足有五丈。可見當(dāng)時的工匠們花費了多大的力量修筑這座凝重厚實的城墻。城墻的里面是用黃土夯筑,外墻砌著青磚,因而,當(dāng)時的老百姓把這一座新修筑的城墻叫做“磚包城”。磚包城的叫法傳得很廣,直到幾百年以后,西寧城的老百姓把一種用白面和青稞面或包谷面蒸的花卷也叫磚包城。

城墻修好了,當(dāng)然得要有城門。還是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在西寧城開了四個城門。城門代表著一座城池的門面,西寧城的四座城門修得也很氣派。由于城墻厚重,城門下都修建了甕城。甕城也用青磚砌墻,里面寬敞空曠。孩子們進(jìn)到城門洞里,總要大聲喊叫幾句,以傾聽那磚墻四周傳出來的回聲。記得我的父親告訴我,他小時候進(jìn)到城門洞里,最愛喊的一句話就是:羊肉粉湯,肥肥兒燒給!

城門用整塊的松木板制成,四角包著鐵片,門擔(dān)處還密密地釘了一排鐵釘。那鐵釘足有小孩的拳頭大。每天早晨開城門的時候,守城的士兵四個人奮力推搡,才能將那兩扇沉重的城門推開。

城門上面,是飛檐斗拱的城門樓子。門樓的花檐下都懸掛著一塊巨大的匾額,上面寫著該城門的名字。城門當(dāng)然不會簡單地叫個北門南門西門東門了事,而是每個城門都起了文雅的名字。據(jù)說這些名字還包含著星宿、方位、風(fēng)水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東門叫迎恩門;南門叫迎薰門;西門有兩個名字,分別叫懷遠(yuǎn)門和鎮(zhèn)海門;北門想必大家都知道,就叫拱辰門。

這樣,在明朝洪武年間,西寧城有了雄渾厚重的城墻,有了高大威武的城門。據(jù)說當(dāng)時城墻修好后,有一位守城的武官登上城墻,不禁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壯哉,萬年之國,可以紓天子西顧之憂,封疆之臣勞苦矣。

古城墻從此屹立在西寧城里,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

四座城門每天關(guān)閉又開啟,開啟又關(guān)閉。開開合合之中,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尋常的日子。后來,人們根據(jù)西寧城的方位,又給四座城門賦予了新的含義。東門連接著外面的世界,是外界進(jìn)入西寧城的第一道屏障,所以,在迎恩門的下方又掛上了一塊巨大的匾額,上寫“天河鎖陰”。西門往西是青海湖,青海湖周邊是茫茫大草原,順著草原再往西南走,便可以走到西藏拉薩。西門連的是遼闊的草原牧區(qū),因而,在鎮(zhèn)海門的下方,又掛上了“海藏咽喉”的匾牌。又因為西門有兩個名字,也在懷遠(yuǎn)門下掛上一塊寫著“懷柔遠(yuǎn)人”的匾牌。南門外面沒有什么,除了山巒就是荒草灘,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南門也很少照到太陽,但南門也是西寧城重要的門戶,順著南門一直往南走,便可到達(dá)佛教圣地塔爾寺。所以,在南門上方也掛一塊匾額,上寫“嵐光迎旭”。北邊“拱辰門”下掛的匾額,上面寫的是“澄波獻(xiàn)瑞”,當(dāng)然是與水有關(guān)了。

在外地人的普遍印象中,西寧地處大西北以西的青藏高原上,肯定是黃沙漫漫、荒草連天,連一千多年前的大詩人柳促庸都說過: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西寧好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地方。

實際上,那是封建時代資訊不發(fā)達(dá)造成的一種誤解。青海三江源,有著豐富的水資源。西寧城里更是河流縱橫,碧波蕩漾,有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面上的水有湟水河、麒麟河、蘇木蓮河,三條河在西寧匯合后,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湟水河的河道就在北城墻外面,那會兒叫“北門大河”。北門大河翻滾著波浪向前奔流,滋養(yǎng)了兩岸的土地,浸潤了人們的心田,也給古西寧城增添了無盡的美好、浪漫的文化氣息。古西寧城因這條河而變得潤澤、清新、活潑。

每當(dāng)春暖花開時節(jié),古城的人們喜歡到北面的土樓山上登高望遠(yuǎn)。登高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觀看湟水河。那會兒西寧城里沒有這么多的高樓大廈,湟水河兩岸基本上都是農(nóng)田菜地。登上土樓山,極目遠(yuǎn)眺,看湟水河像一條巨龍一樣蜿蜒而過。河面上波光閃閃,河兩岸田疇縱橫,樹影婆娑,好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fēng)光。當(dāng)時的文人雅士便留下了很多描寫湟水河風(fēng)光的詩篇,比如清代詩人張思憲的“湟流一帶繞長川,河上垂柳拂翠煙。把釣人來春漲滿,溶溶分潤幾多田?”高原古城的春天盡管來得很晚,但春風(fēng)吹拂,柳芽綻放的時候,西寧城封凍的河流也化開了,北門大河的水驟然間漲了不少,河水流過之處,草長鶯飛,彩蝶飛舞,明媚的陽光使大地一片春意盎然,生機(jī)勃勃?!颁伊鞔簼q”是古西寧的八景之一,也是最有活力,最充滿詩情畫意的一處景色。清朝雍正年間在西寧做官的遼寧人楊應(yīng)琚寫下了這樣的詩篇:“溪外一群沙鳥白,麥中幾片菜花黃……但愿吾民勤且儉,何妨湟水做桐鄉(xiāng)……”

北城門外除了有河,還有泉水。最有名的就是出了城門,一下坡便能看見的北門泉。北門泉現(xiàn)在雖然立了碑,砌了圍池,但還是幾近干涸。在以前,北門泉的泉水相當(dāng)旺盛,它承擔(dān)著差不多半個西寧城的生活用水。每天早晨,不論達(dá)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到北門泉里取回一天的用水量,然后才開始別的工作。其余的時間,北門泉就汩汩地流淌著,流向周邊的農(nóng)田、菜地,甚至流到遠(yuǎn)處的北門大河里。在我們的父輩及至往上的西寧人,有很多人都是喝著北門泉水,在北門泉的滋養(yǎng)下長大。

出了城門洞,就是北門泉。為什么泉水就在城墻邊上,又為什么城門緊挨著泉水而建?

關(guān)于城墻和泉水,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dāng)年耿秉文修筑北城墻時,遇到很棘手的事情,屢次不成功。頭一天夯筑好的城墻,夜里突然坍塌,工匠們第二天來時,只看見一堆散落的黃土。耿秉文以為工匠們不用心,責(zé)罰了領(lǐng)工的小頭目。小頭目領(lǐng)著工匠們更加賣力地打夯墊土,可是第二天,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夯筑起來的城墻依然坍塌。耿秉文改變策略,下令用石料夯筑。這一下,工匠們耗費了更多的體力與心力。從遠(yuǎn)處采來石料,砸碎后再用抬筐抬到墻上,再一點一點地夯筑??墒?,一夜之間,城墻又坍塌成一堆石子。耿秉文束手無策,唉聲嘆氣。

一天夜里,新筑的城墻又轟然坍塌后,耿秉文走到城隍廟里,他虔誠地叩拜了城隍老爺,詢問是否因自己修筑城墻而得罪了哪位神仙?如果真是不小心冒犯,我也是為了全城的黎民百姓。還請神仙看在全城百姓的面上,寬恕我的罪過,讓我把城墻順利地修筑起來。

當(dāng)天夜里,神仙果然顯靈了。耿秉文做了一個夢。夢中,身穿黃袍的隍老爺告訴他:你把城墻修筑在懶龍的身上了,壓得懶龍不舒服。它一動身子,你的城墻可不就塌了?為了讓城墻不塌,你只有躲開它。耿秉文問:那么,怎樣躲開懶龍呢?隍老爺說:三鉤兩扁擔(dān)。耿秉文驀然驚醒,回憶夢中情景,只是不明白這“三鉤兩扁擔(dān)”是什么意思。他查過典籍,也請教過很多有學(xué)問的名人雅士,但都不知道三鉤兩扁擔(dān)的含義。突然有一天,一位挑土的民夫看著自己的勞動工具——一根扁擔(dān)和兩只抬筐,心里似有所悟。他契著扁擔(dān)來到耿秉文面前,說:長官,我明白三鉤兩扁擔(dān)的意思了,咱們不妨這樣試試……

在民夫的指引下,耿秉文和工匠們重新勘查了筑城的位置,他們把城墻往里挪了挪,而挪城的距離,就是“三鉤兩扁擔(dān)”,也就是把扁擔(dān)帶著抬筐的鉤繩展開,往里量三次。再把抬筐的鉤繩取下來,只用扁擔(dān)量兩次,這五次的距離加起來,就是城墻重新修筑的位置。按照新的方位夯筑,城墻再也沒有坍塌過,很順利地修筑起來了。

如夢中所言,果然躲開了懶龍,城墻萬無一失。那么,什么是懶龍呢?就是四處漫流的泉水。當(dāng)時的情景,可能是將北城墻修筑在了水脈上,導(dǎo)致泉水擁塞,水流不暢,腐蝕了墻基,造成坍塌。拋開帶有迷信色彩的“隍老爺托夢”不說,當(dāng)時城墻往里挪,是有一定的科學(xué)道理的。

事實上,西寧是一個水源茂盛、清泉噴涌的城市。僅我們所知道,西邊有著名的劉家寨藥水泉;西門麒麟公園的泉水群;東邊的周家泉、曉泉;南邊有九眼泉、溫泉,這些都是在西寧眾所周知的大泉眼,還有很多小的泉眼數(shù)不勝數(shù)。前幾年,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中醫(yī)院對面的七一路上蓋樓房,在挖地基時挖出了一眼泉水,水很大,水質(zhì)也好,可是,為了施工需要,就把這眼泉用水泥封死了。而這一處泉眼,剛好也在北城墻根下,和北門泉相隔不遠(yuǎn)。看來,這里確實躲著一條“懶龍”,那就是清澈甘甜的地下泉水。

如果有一天,西寧城也把自己的泉水開發(fā)保護(hù)起來,像濟(jì)南“泉城”那樣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能會為凝重的高原古城添加一張亮麗的名片。西寧的泉水雖然沒有濟(jì)南多,但西寧的泉水水質(zhì)好,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zhì),是高原古城的驕傲。

盡管四座城門樓上懸掛著“澄波獻(xiàn)瑞”、“海藏咽喉”“嵐光迎旭”“天河鎖陰”的大牌匾,但老百姓不太理會這些文縐縐的匾額。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長期以來形成的生存模式,給四座城門起了更加貼切的名字,分別叫火門、土門、水門和金門。

先說金門。金門就是“天河鎖陰”的東門。東門連著外界,所以,從外界運來的商品、貨物就從東門進(jìn)入。進(jìn)城后,商家隨即卸下貨物,就近販賣。加之東城居住的大多數(shù)是回族同胞,回族向來是個善于經(jīng)商的民族。這一代的回族同胞開飯館、開貨棧、開車馬店,和城外來的客商打交道。東城門一帶人頭攢動、買賣興隆,大量的貨物銀錢在這里進(jìn)進(jìn)出出。因而,老百姓把東門叫“金門”,也叫“財門”。

西城門叫“火門”。在以前,西寧城肯定不像現(xiàn)在這樣有一套完整的供暖設(shè)施。那會兒人們做飯取暖,主要靠煤。而西寧城里需要的煤,是來自于大通。大通有煤礦,盛產(chǎn)一種優(yōu)質(zhì)的無煙煤,很適合家庭用。每天,有一些專門從事煤炭販運的人,西寧人叫“賣煤娃”,趕著毛驢車,車上是滿滿的黑煤塊,這種煤塊也有個專用的名字,叫“把兒煤”,就是人的手掌剛好能一把攥住。據(jù)說這是最成熟的煤塊,耐燒,燒完后還不留灰燼。

賣煤娃的毛驢車從大通出發(fā),沿著現(xiàn)在的寧張公路往南走。當(dāng)然,那會兒肯定沒有什么寧張公路,只是一些坑坑洼洼的土路。走過長寧堡,走過孫家寨,走過石頭壘兒。長寧堡是西漢時期霍去病西征時修建亭子的地方,是把西寧劃歸西漢版圖的標(biāo)志。幾千年后亭子早已蕩然無存。孫家寨就是挖出那件舉世震驚的文物——舞蹈紋彩陶盆的地方。不過,賣煤娃走過的年代,那件國寶還在地下埋著,賣煤娃們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樣快樂地載歌載舞。石頭壘兒是長途跋涉去塔爾寺朝拜的人走到這里時,用沙灘里的石頭壘起一座瑪尼臺。

賣煤娃們一路走過沉重的歷史,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比歷史更沉重的是他們的生活。走到石頭壘斜對面的毛勝寺時,天已經(jīng)黑透了。毛勝寺村的土崖下,有一排溜窯洞,這是一隊又一隊走過的賣煤娃們挖出來的,是他們的“旅店”,途中休息的地方。

賣煤娃卸下毛驢車,給毛驢喂上草料,再拍拍自己身上的煤灰,鉆進(jìn)土窯洞里,燒火做飯,晚上就睡在窯洞里。

賣煤娃們裹著白茬子光板羊皮大衣,蜷縮在冰冷狹窄的窯洞里,有的鼾聲如雷,有的愁悶難眠。生活就是熬日月,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風(fēng)霜雨雪和饑寒交迫,所以,世上的人才感到活人難,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殊不知,在賣煤娃們的隔壁,也就是這些土窯洞的上方,也曾住著一些人,他們是賣煤娃的祖先,已經(jīng)四千多年了,這就是著名的沈那遺址。從挖掘出來的灰土層和獸骨石器看,那會兒的人生活得更苦,也是住洞穴,穿獸皮。吃的食物是用石塊打來的小動物,用自己燒制的陶罐煮熟。當(dāng)然沒有煤,那時候的人還不知道煤為何物,用樹枝干柴作燃料,煮個半生不熟就吃下去了。就是這樣的日子,他們也熬下來了,熬過漫長的歲月,這一切成了人類文明的開始,成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第二天天不亮,賣煤娃們又套上車,吆喝著毛驢繼續(xù)趕路。到太陽升起時,就走到了西寧古城的西邊。賣煤娃們頭上冒著熱汗,走到西門外的通濟(jì)橋,就是現(xiàn)在的西關(guān)橋。再走過一段長長的陡坡,從西門進(jìn)入城里。然后,響起悠長的吆喝聲:把兒煤哎,按來!商家和居民們聽見吆喝,紛紛走出家門,從賣煤娃的手里“按”上一升兩升的煤塊,延續(xù)苦日子的煙火。

賣煤的車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從西門走過,所以,老百姓把西城門叫做火門。

南城門的大致方位就在今天的西寧五中附近。出了南城門,抬頭望見的便是綿綿不絕的山。都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青海的山上不長草,更不長樹木,基本上沒什么吃頭,于是西寧人也靠定了它,首先,荒蕪的南山是一處理想的墓園,因而,西寧人家的大多數(shù)祖墳都在這里。很早以前南門外還修建了一處塔,叫“寄骨塔”,塔旁邊有一座寺,叫做“普濟(jì)寺”,寺里面塑著“骨魂爺”的塑像,據(jù)說面目很兇惡,令人望而生畏。后來,寄骨塔不見了,普濟(jì)寺還在。再后來,普濟(jì)寺也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但南山作為墳地一直延續(xù)至今。

其次,南山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土,有些還是粘性很強的紅膠泥土,這種土不適合生長花草樹木,卻特別適合做各種居家用品。那會兒西寧城家家戶戶都用煤爐。在鐵皮爐子還沒出現(xiàn)的時候,就用泥爐子。而做泥爐子用的紅土,就是從南山上取下來。土運來后,就近做成泥爐子出售。所以,那會兒的南大街,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南大街,名字一樣,情景卻完全不一樣。那會兒的南大街上,有很多商鋪是賣泥爐子的。一般都是前店后場,后院里伙計們揮汗如雨地和泥打坯,前店里掌柜的笑容滿面地接待顧客。有的人家泥爐子做得好,有了名氣,主顧們就把泥爐子的姓加在爐子上,叫某爐家。這個某爐家就脫穎而出成了泥爐子中的品牌。當(dāng)時著名的泥爐子品牌有趙爐家、雷爐家、丁爐家等等。全部居住在南大街上。

每戶“爐家”每天都要到南山上去取土。用毛驢車?yán)?,用背斗背的,還有用抬筐挑的,從南城門里進(jìn)進(jìn)出出,絡(luò)繹不絕。南城門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亟辛送灵T。

北門外有北門大河,城門坡下有北門泉,順著城墻往東走,還有很多泉眼。每天到北門外挑水的、洗衣服的、飲牲畜的,還有到水磨上磨面的人都從北門走過。這里的水吸引著大半個城的西寧人,以致北城門的路面一天到晚都是濕漉漉的。所以,北城門就是水門。

西寧古城的四座城門,也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命名的,金門火門土門水門都有了,那么,木門呢?木門也有,就是城門本身。四座城門洞的八扇木門,都是用巨大的木板制作而成,所以,城門就象征著木門。這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都全了,風(fēng)水大吉,居住在城內(nèi)的老百姓可確保無虞、永享太平了。

那么,居住在城里的老百姓又是怎樣生活的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西寧城里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冷冷清清的西大街,熱熱鬧鬧的東大街,吹吹打打的南大街,揣揣摸摸的北大街。四座城門對應(yīng)著這四條大街,四條大街就是西寧城的主要街道了。兒歌中所描述的四大街,基本上就是那會兒西寧人是生活寫照。

以前的公署衙門就在西大街上。那會兒西寧城里人口稀少,故而公署衙門也不大。但衙門不大不等于它不威嚴(yán)。衙門口照樣有石獅子,有拿刀弄杖的衙役。老百姓走到這里大聲說句話,也會遭到衙役的呵斥。如果大老爺出巡,則更是打掃街道,驅(qū)趕百姓,鳴鑼開道,不許百姓近前一步。久而久之,老百姓受不得衙役的氣,就不到西大街去了。西大街上行人寥寥,寂靜無聲,只有衙門和衙役們耀武揚威地矗立在那里。

西大街上老百姓不愿意去,但和官府有關(guān)系的達(dá)官貴人卻很喜歡這里。西城墻根下有一片開闊的向陽之地,一些官僚和地主紛紛在這里修建宅院,蓋房居住。這里就成了達(dá)官貴人和社會名流的居住之地。西大街公署衙門旁邊有一條街道叫禮讓街,這里曾經(jīng)居住過西寧城里赫赫有名的人物,有西寧市第一位在北京大學(xué)讀書,又成為樂都縣長的韓樹淼。民國時期官員馬余三,值得一提的是,馬余三雖是一名官員,他同時也是一位懸壺濟(jì)世的醫(yī)生。據(jù)說醫(yī)術(shù)非常高明,醫(yī)德也好,救助過很多人。有文化名人,傳世音樂《四季歌》的詞作者石殿峰。有詩人王歌行。還有一位研究蒙藏文化的學(xué)者吳均。還有一些到外面做生意發(fā)了財?shù)拇笮⊥梁馈?傊?,禮讓街里居住的都是有錢有勢、有頭有臉的人物。那會兒民間還有一句順口溜:“城墻上頭的磚多,禮讓街里的官多”。這些官員學(xué)者們自然不會像挑擔(dān)吆喝、引車賣漿的百姓那樣大喊大叫,粗鄙不堪。他們都是彬彬有禮,客客氣氣,見面寒暄也是態(tài)度謙恭、禮貌周全。因而,當(dāng)時的西寧人把這條街叫禮讓街。禮讓街至今仍在,但禮讓街里那些修葺豪華的深宅大院,那些曾經(jīng)的達(dá)官貴人,那些儒雅厚重的禮儀文化早已灰飛煙滅,找不出一絲痕跡了。

與西大街相對應(yīng)的,是熱熱鬧鬧的東大街。東大街是那會兒的商品集散地,買賣商人全部集中在這里,東大街上有飯館,有商號,有客棧,還有文化娛樂場所——西寧第一家電影院湟光電影院就坐落在東大街上。

每天的醒炮響過,城門一開,東大街立刻熱鬧起來。城里的走出去,城外的擠進(jìn)來。擠進(jìn)來的有外界的茶葉、布匹、瓷器、竹編、煙葉、筆墨紙張等生活中的林林總總。還有郊區(qū)的菜農(nóng),擔(dān)子里挑的,毛驢車上拉的,是自家種的水靈靈的鮮菜。那會兒沒有西紅柿黃瓜一類的外來品種,但青海本土生長的蔬菜也很誘人。肥碩的油菜,碧綠的菠菜和韭菜,紅艷艷的水蘿卜,青海人叫做天鵝蛋兒,還有一種叫“虎張口”的大紅辣椒。

走出去的是青藏高原的土特產(chǎn)。駝背上、馬背上馱的是西寧的大白毛,茶卡的青鹽,湟中的銀器,還有來自青海各地的皮毛、藥材、畜牧產(chǎn)品。

東大街一帶的買賣商鋪更是熱鬧非凡,吆喝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響成一片。飯館里飄出的香味,作坊鋪子里冒出的煙火,腳戶哥頭上滴落的泥汗,還有騾馬市場上踢騰起的巨大煙塵攪合在一起,攪合得東大街如同一鍋滾開的拌湯……

日久天長,東大街上聚集起財氣,也聚攏起人氣,慢慢地出現(xiàn)了幾家大的商號,從最早以前山陜商人開設(shè)的慶盛西、永盛懋、德盛奎,壽春堂到后來馬步芳的湟中實業(yè)公司、湟中實業(yè)銀行、湟中大廈。值得一提的是,湟中大廈據(jù)說是西寧古城的第一座樓房,位置就在今天的湟光附近。

有了大商號,必然會有撐起商號名氣的拳頭產(chǎn)品。那會兒東大街上有名氣的商品有萬盛瑪糕點,泉生涌皮貨,手牌藏刀等等,這應(yīng)該是西寧最早的名牌產(chǎn)品。

北大街應(yīng)對的是水門,這里沒有像東大街那般富庶熱鬧,也沒有像西大街一樣肅穆冷清。這里居住的都是平民百姓。街道上行走的都是店鋪的伙計,覓工的閑漢,拾糞的老人,財主家的幫工,以及裹著小腳,著籃子的家庭婦女。

在這條平民聚居的街道上,還生活著一群比平民更貧困的人,他們是一些盲藝人和乞討者。這些人中有生活在西寧城中的,更多的是由外鄉(xiāng)外縣來的,他們摸索到城市,因為城市里畢竟有著更多的生存機(jī)會。那么他們?yōu)槭裁淳奂奖贝蠼稚希窟€是因為水。北門坡下清冽的泉水,可以滋養(yǎng)他們的身體,也滋潤著他們的心靈。泉水不分貧富貴賤,對來求取它的人一律慷慨施舍。還有一個原因,北大街離城隍廟很近。那會兒的人很迷信城隍,但凡有事,差不多都要到城隍廟里有求隍老爺。因而城隍廟里香火鼎盛,供奉也很多,乞討者們可以就近到城隍廟里討幾個饅頭。

每天早晨,盲藝人們出去賣唱,乞討者們出去乞討。到了晚上,都陸陸續(xù)續(xù)地回到北城門下,喝過北門泉的水后,他們都蜷縮在城門洞里睡覺,北城門成了他們的棲身之所。

后來,官府衙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為了維護(hù)西寧城的門面,就在緊挨著北城門的地方,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大同街口,修建了一所“養(yǎng)濟(jì)院”,專門收留容納那些無家可歸的盲藝人和乞討者。

有了養(yǎng)濟(jì)院,這些人就算是有了宿舍,也算是個容身之所。每天晚上,這些盲藝人背著三弦,提著胡琴,一個拽著一個的衣襟,相互攙扶摸摸索索地走回養(yǎng)濟(jì)院。因了這些盲藝人,北大街成了“揣揣摸摸”的北大街。

在這些“揣揣摸摸”地行走的人群中,隱藏著很多的民間文藝大師,貧民藝術(shù)家。且不說他們彈起三弦說唱的民間小調(diào),給古城中的平民帶來的精神慰藉,他們唱的賢孝、道情給民眾帶來的教導(dǎo)感化,單是他們對民間藝術(shù)的熱愛、執(zhí)著、改良和傳播,使得千百年來流傳在河湟谷地的民間小調(diào)有了生存的土壤。曾經(jīng)有一位女盲藝人名字叫彭敬香,因她的丈夫姓謝,人們便把她叫謝弦。謝弦也彈著弦子賣唱,但她賣唱不僅僅是為了糊口謀生,她對民間曲藝的熱愛已經(jīng)到了另一個境界,因而,她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小調(diào),她改編演唱的《白鸚哥吊孝》《丑女識寶》《方四娘》等曲目,成為后來眾多盲藝人學(xué)習(xí)的范本。

還有一位說順口溜的藝人,西寧人叫“倒江水老萬”。老萬是他的姓,倒江水相當(dāng)于天津的數(shù)來寶,是一種由表演者即興創(chuàng)作,語言合轍押韻的說唱藝術(shù)。就是這樣一種插科打諢、像倒江水一樣溜嘴皮子混飯吃的民間曲藝,被這位名叫萬世倉的民間藝人提升到了一種藝術(shù)的高度。老萬生活的年代,正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抗擊侵略者的時代。老萬雖是一位街頭賣唱的說書藝人,但他素有赤子之心,他編了很多抗日的順口溜,在街頭演唱。用詼諧幽默的說辭和妙語連珠的表演宣傳抗日的愛國思想。比如他編的段子《日本轟炸西寧城》《抓壯丁》《鴉片煙》,貼近社會,針砭時弊。其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不是一般的順口溜所能比的。

南大街上除了有一些做泥爐子的店鋪外,還有幾家“杠房”鋪,杠房是什么,現(xiàn)在的年輕人恐怕沒聽說過。在以前,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職業(yè),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案芊俊睆淖置嫔侠斫?,就是抬杠子的人家。所以,杠房鋪一般有兩種生意,喜杠和喪杠。喜杠就是給娶媳婦的人家去抬轎子,喪杠是給辦喪事的人家出殯抬棺材。

杠房鋪開在南大街上,是因為南大街對應(yīng)的是土門,土門外面的南山就是墳園地,一般出殯的人家都是抬著棺材從南大街走過,穿過南城門,再抬到南山上自家的墳園地里埋掉。

不論是抬著花轎娶媳婦,還是扛著棺材送亡人,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能靜悄悄地辦了,一定要弄出點動靜來。所以,杠房鋪和響器班是聯(lián)營的,杠房鋪一有生意,響器班也趕緊行動起來。杠房鋪的人抬著花轎或棺材在前面走,響器班的人吹著嗩吶彈著弦子在后面跟著。因杠房鋪大多在南大街上,出殯的人家又大多從南城門走出城外。南大街上經(jīng)常會響起響器班吹奏出的嗩吶聲。還有一種現(xiàn)象,那會兒在西寧做生意的外省客商,如果不幸亡故,尸首一般都寄放在南城門外的普濟(jì)寺里,等他家鄉(xiāng)的親人來接。親人們在起靈的時候,也要燃放鞭炮,吹奏哀樂。因此,那會兒的南大街是名副其實的“吹吹打打的南大街”。

斗轉(zhuǎn)星移,歲月更迭,社會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歷史走到今天,南大街上早已不“吹吹打打”,北大街上也不再揣揣摸摸,西寧古城便成了一座魅力四射的大都市,以“夏都”的品牌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人來這里享受清涼的夏季,觀賞高原奇異的風(fēng)景。

西寧城的四座城門早已經(jīng)不存在了,西寧古城的城墻和城門是何時被拆毀的,沒人能說的清楚。我查了很多資料,詢問了許多老人,才知道,古城墻最早遭到毀壞,還要從日本人說起。1941年6月23日,日本人的27架飛機(jī)轟炸西寧城,200多枚炸彈落在人煙密集的地方,頓時,西寧城內(nèi)硝煙彌漫、血光飛濺,使得城內(nèi)居民財產(chǎn)遭受巨大的損失,給平民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

為了防備日本人的飛機(jī)再來轟炸時,城內(nèi)居民逃跑方便,當(dāng)時的國民政府在西寧城的城墻上又各開了四個小門,分別叫尕西門、尕北門、尕南門和小東門。城墻挖開了四個洞,便不再是完整的城墻了。所以,對西寧古城墻最早的破壞,應(yīng)該算到日本鬼子的頭上。

再后來,西寧城內(nèi)居住的人口逐漸增多,一些人圖省事,便從城墻上刨磚取土,拉回去蓋自家的房子。長條厚重的青磚被揭去后,古城墻變得斑駁、蕭條、殘破不堪了。

到了1958年,城市的規(guī)模迅速擴(kuò)大,古老的城墻被拆除了。而農(nóng)村也在大量地開荒造田,新開墾出來的荒地需要肥料,不知是誰說的,說是古城墻上的墻土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fēng)吹雨淋,就是極好的肥料。把古城墻拆掉,用古城墻的土去積肥,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于是,西寧城的古城墻也就灰飛煙滅了。

那么,四座城門呢?城門上飛檐重疊的城門樓子,門樓上巨大的匾額,還有那用松木和柏木制成,釘了無數(shù)門釘?shù)木薮蟪情T呢?我花費了很多心思尋找它,一整天一整天在各個書店和圖書館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哪怕只言片語的記載。一位耄耋老人告訴我:城墻被拆的時候,城門就在廢墟里扔著,后來,就突然不見了。那會兒的人們還沒有文物保護(hù)意識。

以后,古城墻又陸陸續(xù)續(xù)被拆、被挖、只剩得七一路一段了。即便是剩的殘垣斷壁,也沒有當(dāng)作文物保護(hù)起來,而是當(dāng)成墻基,在它的上下都蓋滿了樓房。如果不是有人專門介紹,誰也看不出它就是當(dāng)年的古城墻。

只是,西寧城曾經(jīng)有過城墻,也有過四座宏偉的城門,它不應(yīng)該從城市的記憶中抹去。再后來,西寧市政府又修建了一座城門,就是現(xiàn)在的北城門。門楣上也有題字“拱辰門”。拱辰的意思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新修的城門,也能給這座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帶來心靈慰藉。

猜你喜歡
古城墻城門西寧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輕輕松松聊漢語——“中國夏都”西寧
青海西寧蘭州格爾木往來更暢通
城門城門幾丈高
綜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晉陽古城墻遺址勘測中的應(yīng)用研究
虞山城門
東漢城門校尉略論
平遙古城墻
宁海县| 尉氏县| 天津市| 尼勒克县| 城步| 南涧| 淅川县| 米泉市| 浏阳市| 科技| 榕江县| 健康| 化州市| 疏附县| 舟山市| 三明市| 张家界市| 牟定县| SHOW| 威宁| 元氏县| 海淀区| 汽车| 健康| 西安市| 兴山县| 林口县| 沂源县| 菏泽市| 浙江省| 东城区| 浮梁县| 本溪| 叶城县| 福安市| 伊宁市| 漠河县| 项城市| 宁阳县| 宽甸|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