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兵
一次,傅聰在倫敦的家里接待了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
飯桌上,傅聰與朋友談興盎然,朋友說:在藝術(shù)上,“樂圣”貝多芬是一位天才,而從世俗生活的角度上講,他又實在是一個活得很苦的人:出身平民,地位卑微;26歲時出現(xiàn)耳聾,48歲時完全失聰;感情屢屢受挫,終生未婚……但是,有一點令人驚嘆:自身痛苦不堪的貝多芬從來不把他個人的痛苦帶到他的作品中去,人們從他的音樂里感受到的只有愛、愉悅、希望和力量。比如,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以及第九交響曲的最后一章《歡樂頌》……
不經(jīng)意間,傅聰看見了桌子上的一道菜——清炒苦瓜。傅聰說:苦瓜之苦,苦到極致,人盡皆知,但苦瓜之苦“不傳他物”。清代著名學(xué)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語,苦瓜“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其性屬火,以寒為體,以熱為用,其皮其籽皆益人,又有君子之功。”
與貝多芬相同,那些像苦瓜一樣的人,苦己不苦人,是一種大格局、大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