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化定興
《建黨偉業(yè)》關(guān)于五四運動的劇照
1919 年5 月4 日,中國的學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議中國政府對日本的屈辱政策,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的罷課、罷市、罷工等事件。5 月18 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lián)合會”首次將此項運動稱為“五四運動”。此次運動中涌現(xiàn)出的諸多青年,滿懷救國理想,勇于擔當作為,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舉動,既體現(xiàn)了中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傳統(tǒng),又展現(xiàn)了他們接受新思想,尋求救國之道的遠大抱負。
從直接原因看,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是由于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錯誤;但要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則需要追溯到晚清。1898年3 月6 日,德國以99 年為期,從中國政府手中強租膠州灣地區(qū),借口是1897 年,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巨野縣被中國散兵殺害。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對于德國的此番舉動無可奈何。
1918 年11 月11 日,一戰(zhàn)結(jié)束。中國作為協(xié)約國參戰(zhàn)獲得勝利,德國戰(zhàn)敗。當時的知識分子及民眾普遍認為,德國侵占中國的領(lǐng)土必將歸還中國。然而,從1919 年1月18 日巴黎和會召開后,各種消息顯示,日本將接替德國在中國的地位,這引發(fā)了中國民眾的不滿。尤其是中國的學生,滿腔的愛國熱情讓他們走上了大街。
近代以來,中國多次面臨國破家亡的窘境,一代代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付出了巨大努力,五四運動亦不例外。當時活躍的大學生領(lǐng)袖很多是20 歲出頭,比如,傅斯年、段錫朋、羅家倫、周恩來,都不超過23 歲。當時被派到上海、南京的少數(shù)北京學生代表之一的許德珩,當時也只有24 歲。正是這些青年人,在中國大地掀起了愛國的熱潮。
巴黎的和談過程較為曲折,這既因其他國家的掣肘,也因北洋政府的自身失策。1919 年4 月底,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時,一些學生社團便決定在5 月7 日,即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最后通牒的四周年紀念日當天舉行示威游行,“協(xié)力對外,以保危局”。然而,由于事態(tài)發(fā)展快,北京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將游行提前。
5 月4 日 上 午10 時,有13所大專學校的學生代表參加了游行,并分發(fā)印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的傳單。這份傳單由羅家倫起草,表明了示威的目的。上面清楚地寫道:“我們學界今天排隊游行,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學生們的游行最初是有紀律性的,即使走到了曹汝霖的官邸前,整個游行并未失控。但后來,學生與警察發(fā)生了沖突,結(jié)果32 名學生被押到警察廳,包括北京大學的易克嶷、許德珩等。歷史學家周策縱說,“五四事件”中的游戲示威純粹是學生們義憤的表示,這種公憤終于演變成大多數(shù)游行者不曾預料的、失去控制的騷動。學生們的行動是被愛國主義情緒驅(qū)使的。
五四運動發(fā)展到6 月3 日以后,形勢更加高漲。全國各地各界紛紛響應,聲援北京學生。北京政府不得已于6 月9 日下令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并答應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6 月28日,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按照周策縱的說法,五四運動是一個復雜現(xiàn)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學革命、學生運動、工商界的罷市罷工、抵制日貨運動,以及新式知識分子所提倡的各種政治和社會改革。這些都是由兩個因素所激發(fā):一是“二十一條”和山東決議案所激起的愛國熱情;二是知識分子提倡學習西方文化,并希望能依據(jù)科學和民主來對中國傳統(tǒng)進行重估。也就是說,從狹義上來說,五四運動是指5 月4 日當天的學生游行;廣義上來說,還包含了各界對學生們的支持活動及先前的新文化運動。有人則將五四與新文化運動合并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5 年9 月,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第2 卷開始改名《新青年》)雜志。在《敬告青年》中,陳獨秀以中西文化相比較的方式抨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提倡民主與科學。后來,《新青年》陸續(xù)發(fā)表了胡適、魯迅、劉半農(nóng)、錢玄同、李大釗等人的各種論說,對傳統(tǒng)進行激烈批判。當時,胡適、劉半農(nóng)、李大釗20 多歲,魯迅也才30 多歲。
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要反傳統(tǒng),按照陳獨秀的說法,要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以前的變法、革命都不行,首先要讓國民接受“自由、平等、獨立之說”。他認為,“倫理之覺悟為最后覺悟之覺悟”。新文化運動雖然從一開始主張不談政治,即“批評時政非其旨也”;但從很多文章來看,其內(nèi)容都與政治密切相關(guān),體現(xiàn)了一群青年人對國家未來的憂慮與暢想。胡適回憶說:“在民國六年(1917 年),大家辦《新青年》的時候,本有一個理想,就是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離開政治,而從教育思想文化等非政治的因子上建設政治基礎。但是不容易做得到,因為我們雖抱定不談政治的主張,政治卻逼得我們不得不去談它?!?/p>
因此,思想家李澤厚說,以啟蒙為目標的新文化運動,在適當條件下遇上批判舊政權(quán)的政治運動時,兩者極易一拍即合,彼此支援而形成浩大的聲勢。他認為五四運動是“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而從五四學生運動看,其主要骨干與新文化運動密切相關(guān)。1918 年,北大學生傅斯年、顧頡剛等人創(chuàng)辦了《新潮》雜志,堅持“批評的精神”“科學的主義”“革新的文詞”,支援了《新青年》中提出的種種觀念。出版《新潮》雜志的新潮社正式成立時,只有21 名會員,全是北京大學的學生,而其中大多數(shù)會員成了后來五四學生運動中的領(lǐng)袖。與新潮社同時的“國民社”和《國民》雜志,則著重宣傳反帝救國思想。
也就在這個時期,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推行各項改革,提出了辦學三方針:一、大學是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不僅只是保存國粹,更要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二、學生不應當把大學當作舊式科舉制度的替代品,而“應于專精之余,旁涉種種有關(guān)系之學理”;三、大學里應保有思想學術(shù)自由。雖然蔡元培覺得大學生最重大任務是讀書,但20 歲或20 歲以上對政治有興趣的學生,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任何政治團體。學校可以對他們加以勸告,但不可干涉他們的自由選擇。可以說,后來學生運動的興起與北大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關(guān)系密切。
五四運動是一次反帝反封建運動,也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正是因為經(jīng)受了五四運動的教育和磨煉,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拯救中華民族的偉大革命征程。
毛澤東在第一師范讀書時,深感要改造中國與世界,必須集合一批志同道合的人。1917 年夏天,毛澤東發(fā)出了《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啟事開頭,引用了《詩經(jīng)》上“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一句,接下來就是“邀請對愛國工作感興趣的青年和我聯(lián)絡”,并特別提出“要艱苦有決心而能為祖國犧牲”。毛澤東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后來他曾對斯諾回憶說:“《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志,由陳獨秀主編。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p>
在進步思潮的影響下,毛澤東的政治觀點和學術(shù)觀點漸趨成熟。1918 年4 月14 日,新民學會在湖南長沙蔡和森家中成立。新民學會在毛澤東等組織和領(lǐng)導下,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登上了中國歷史舞臺。
1918 年6 月,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畢業(yè)。那時剛好有鼓吹留法勤工儉學的印刷物傳到了湖南。毛澤東與蔡和森等人在湖南大力發(fā)動、組織大批青年到法國。當年8月19 日,毛澤東等24 名青年到達北京,隨即會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從事赴法勤工儉學的準備工作。10 月間,經(jīng)在北京大學當教授的楊昌濟的介紹,毛澤東認識了當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李大釗安排他到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毛澤東充分利用這里的學習環(huán)境,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報刊,研究各種學說。毛澤東正是這時才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他后來回憶說:“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fā)展?!?/p>
1919 年4 月6 日,毛澤東帶著剛剛學到的許多新思想和活動經(jīng)驗回到長沙。5 月中旬,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派鄧中夏回湖南聯(lián)絡,向毛澤東、何叔衡等介紹了北京學生運動的情況,商量改組現(xiàn)在的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以便發(fā)動湖南學生響應北京的愛國運動。毛澤東一直站在運動的前哨,成為運動的積極組織者和領(lǐng)導者。
1921 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帶領(lǐng)中國逐步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周揚說:“沒有民主思想的覺醒,不可能有民族意識的高漲,也不可能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把社會主義當作徹底改造中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