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冰潔
包子是餐桌上常見的一道主食,不少家庭閑暇時會蒸一籠包子,而且以菜肉包子為主。那么,自制的包子怎樣做到營養(yǎng)又美味呢?中國注冊營養(yǎng)師谷傳玲表示,菜肉包子可以看作一個小型的膳食寶塔。葷素搭配的餡料,當菜吃;包子皮由面粉制成,能做主食,最關鍵的是營養(yǎng)均衡。
做菜肉包子時記住“一肉三菜”原則,即1份肉最好配3份以上蔬菜,包子餡內(nèi)的蔬菜種類越豐富,營養(yǎng)就越高。選肉時,瘦肉是首選。
除了菜肉包子,素包子也被不少人喜愛。雖然它可幫助人體攝入大量蔬菜,但優(yōu)質(zhì)蛋白含量少。調(diào)餡時,可以加點雞蛋、蝦皮等蛋白質(zhì)較多的食材,但注意減少放鹽的量。如果喜歡純素包子,最好在調(diào)餡里加點豆腐、香菇等補充植物蛋白。
不少人蒸包子有個誤區(qū):“味不重,不出香。”調(diào)餡時習慣加一些鹽、油,導致鈉含量和熱量超標。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在調(diào)餡時添加動物油脂,如豬油,以免飽和脂肪攝入過多。
除了調(diào)餡的學問,面皮也能做到更營養(yǎng)。平常大家大多選擇精白面粉做面皮,其實,和面時加入適量玉米面、蕎麥面、豆面等粗糧,可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zhì)、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素。
解放軍第309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左小霞提醒,蒸包子時一定要注意原料的新鮮度,越新鮮越營養(yǎng)。市面上的火腿包子、臘肉包子等肉陷都是由腌制食品制成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平時最好少吃。
專家表示,一人一頓1-2個包子即可,因其提供的營養(yǎng)有限,食用時還可以搭配清蒸魚、芹菜炒肉絲、小蔥拌豆腐等有葷有素的菜肴,營養(yǎng)更全面。
“天津三絕”之首的狗不理包子是不少外地人了解天津的敲門磚。其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和素包子,可謂五花八門?!鞍氚l(fā)面,水打餡”的制作工藝、3:7的肥瘦比例,讓人吃起來口感松軟。但因其制作過程中往往會加入過多醬油,最好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一起吃。
一面酥脆、一面柔軟的水煎包是山東特色美食,發(fā)酵后的包子用半煎半蒸的方式制成,餡料以牛肉、韭菜等最為出名。牛肉所含蛋白質(zhì)、血紅素鐵含量比豬肉豐富,脂肪少;韭菜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不過,與蒸包相比,水煎包較硬、較油,不建議消化能力較弱的老人多吃。
“放下似菊花,提起如燈籠”的河南開封灌湯包讓人同時吃肉、喝湯、嚼面。灌湯包皮薄透明,內(nèi)有肉餡,底層有鮮湯,吃時有句順口溜“先開窗,后喝湯,滿口香”。和上海小籠包類似,灌湯包也以肉類為主,湯汁中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最好搭配蔬菜食用,一次不要超過3個。
“形如荸薺、皮薄肉豐”的小籠包是不少上海人早餐的必選。豬腿精肉、肉皮凍、薄面皮是小籠包的三要素。每100克瘦豬肉中含有高達約20克蛋白質(zhì),還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以及人體必需脂肪酸;有“平價魚翅”之稱的肉皮凍,膠原蛋白也不低。食用時最好搭配蔬菜湯或大拌菜。
蟹黃、蟹肉、五花肉做餡,雞湯做底,皮薄湯濃、稠而不油的蟹黃包是江蘇的傳統(tǒng)美食。蟹肉脂肪含量低,富含蛋白質(zhì)及礦物質(zhì),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但蟹黃、蟹肉所含嘌呤、膽固醇較高,高尿酸、高膽固醇患者、肝腎不好的人盡量少吃;痛風急性發(fā)作期最好不要吃。建議吃蟹黃包后,減少其它肉類、內(nèi)臟、蛋類的攝入量,同時多吃蔬果,促進膽固醇的代謝。
奶黃包是廣東傳統(tǒng)名點。餡是牛奶、蛋黃、奶油等拌在一起,蒸好后遠遠就能聞到奶香。牛奶、奶油富含蛋白質(zhì)、鈣質(zhì),蛋黃富含磷脂、脂溶性維生素,奶黃包的營養(yǎng)不容置疑。但制作奶黃包時,往往加入不少糖,熱量較高,成人一餐1-2個即可。需要控制體重的人最好少吃,膽固醇過高人群,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孕婦也不宜多吃。
被寫入歌詞的廣東叉燒包面皮松軟、叉燒干香,被譽為粵式早茶“四大天王”之一。1:4肥瘦比例的叉燒切小塊,加入蠔油、白糖做餡,包成雀籠形,蒸熟后頂部自然開裂,遠看像是開花饅頭加了餡。成人一餐2-3個即可,因其制作過程中餡料和面皮中常會加酒精,小孩和哺乳期婦女最好不要吃。
“北有狗不理,南有韓包子”是食客對四川韓包子的評價。用料講究,采用特級面粉,肥瘦豬肉、豬油以及姜汁、川椒粉等10余種調(diào)料制成,以“南蝦包子”“火腿包子”“鮮肉包子”最為出名?;ń?、姜等有助于四川人祛濕。但豬油是一種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氧化變質(zhì)不利健康,吃時注意新鮮度,每餐1-2個即可。
外觀金黃、皮脆肉嫩的烤包子是最受歡迎的新疆美食之一,羊肉丁搭配洋蔥、孜然粉、胡椒粉做餡,在馕坑烤制。
羊肉高蛋白、高鐵,比豬肉脂肪、膽固醇含量少;洋蔥可去除膻味,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中醫(yī)認為,羊肉性熱,能暖身,適合冬天食用,但有上火、口臭等癥狀的人最好少吃。
黏豆包是東北許多地區(qū)冬季餐桌的主角,黃米面做皮,紅豆煮熟、碾碎做餡,掀開蒸籠,豆香撲面而來。其中膳食纖維、蛋白質(zhì)的含量也不低。但因其比較黏牙,不易消化,血糖高的人群、消化不好的老人、小孩最好少吃。需要提醒的是,搭配肉類、豆制品、菌藻類等,保證營養(yǎng)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