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力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很多文本都蘊含著豐富鮮明的寫作資源,只要善于發(fā)現,抓住其中兩三點,采取合適的方式,就能讓文本發(fā)揮好寫作例篇的功能。
《植樹的牧羊人》是個虛構的故事,卻寄托了作者內心美好的愿望。學完本篇,學生除了文本意義上的解讀領悟外,更有探求寫作資源方面的思考。教師可以利用文本,嘗試組織學生進行改寫再創(chuàng)造。
自我投射,關注獨特體驗。文體改寫的出發(fā)點是對原文做進一步深挖掘,特別是挖掘主人公品質內涵,將自己投射進入故事本身,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植樹的牧羊人》透露出的文外之意很豐富,特別是主人公的個體形象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領悟通透。
荒蕪干旱的高原上,一個孤苦的牧羊人,獨自植樹,這本身就有苦行僧的意味。是什么讓他在這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扎根?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他失去了獨子,緊接著又失去了妻子,于是他被動地孤獨生活。他需要精神上的寄托,種樹就是一種選擇。這并不是個很好的選擇,卻又為何要選擇于此呢?這就透露出他的可貴之處,他正是在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的同時,傳遞一種生活理念——賦予荒蕪之地生命的同時,讓自己荒蕪的心靈重新煥發(fā)生機。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大概就是本文帶給人的哲學思考。
這樣的解讀不是空中樓閣,是將自我投射入文本后自然而然,感同身受的感悟。沒有代入感,學生就沒有獨特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改寫的基礎性工作即在此——自我投射,以期得到獨特體驗。這種體驗的獲得將為行文的感情基調,寫作傾向,內涵深品打下厚重底色。
章法調整,突出寫作重心。文本改寫路徑是將原有敘事章法進行調整,學會剪裁,學會運用插敘,調整敘事焦點,凸顯寫作重心。本文按照時間順序,有條不紊徐徐寫來,這種四平八穩(wěn)的寫作章法能不能在改寫中轉變一下路徑,獲得另一種耳目一新的編排形式呢?
學生作文幾百字的篇幅決定了要取舍,要有側重點。如何凸顯側重點,可以嘗試轉變敘述的順序。
牧羊人“利在千秋”的成就是在“我”最后一次見到他時。山崗長滿高大喬木,荒原重新擁有了流水,所有人都感激這位默默付出的老人。如果將此處改寫到文章開頭,會有意想不到之妙:這個老人的謎團亟待解開。然后再合理安排插敘,壓縮介紹第一次、第二次見到老人的情形,交代老人植樹的來龍去脈。
文章在倒敘與插敘的選擇中,自然進行了裁剪,突出了成就,簡化了過程描繪,反而留足想象空間,凸現了言而不盡的艱辛歷程。
生動描寫,強化表情達意。文本改寫的側重點是利用對文中描寫性語句的再感悟,培養(yǎng)學生運用生動的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本文描寫之中總是透出情味,透出獨有的意味。關注本文意味深長描寫之處,并合理加以改造利用,在改寫過程中強化語言表達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探求借鑒點。
語言是寫作的血肉,血肉豐滿才能讓文章更有張力。牧羊人一個人生活,卻活得具有儀式感。讓我們看看這些語言——“房間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边@里細致生動的描寫就是他認真對待生活的明證。
描寫生動不在于語言華麗與否,在于進入現場的心靈投射。言行與感觸相輔相成,在貼近內心的描繪下一一展現,表情達意就水到渠成了。
自我投射,凸顯的是文之魂魄的問題;章法調整,解決的是文之骨架的問題;生動描寫,發(fā)掘的是文之血肉的問題。這種衍生其實正是對文本解讀的再開發(fā),以這種意識去解讀其他文本,定會有一篇一得的美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