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瑋
一
有一年,我讀到一篇有趣的文章,一位父親為了孩子竟然動了造“假幣”的念頭。這個“假幣”,是假的校園幣。
不少教師,乃至于一些學校,在教育管理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物質(zhì)激勵的方法對學生非常有效。如同貨幣的誕生過程一樣,物質(zhì)激勵的方式演化到一定程度,校園幣就應運而生了,而且最后通常都會出現(xiàn)“紙幣”。
屢試不爽的是,學生總是會被這些校園“紙幣”吸引,想盡各種辦法得到它們。那篇文章中的父親,就是被讀小學的兒子對校園紙幣的癡迷搞得不勝其煩,竟然動了制造“假幣”的念頭。這個念頭出現(xiàn)的時候,他被自己嚇了一跳,于是寫了一篇文章,來揭示這一荒唐的校園現(xiàn)象。
就我所知道的情況,不止一所學校對于發(fā)行校園幣十分熱衷,甚至將其作為學校的德育特色。整個學校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備的校園“金融系統(tǒng)”,對于紙幣的供應、使用、可兌換的商品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有些學校甚至開有學生超市,可用紙幣購買學習用品,也可用紙幣購買一些服務,如“校長午餐”的機會等。
對這一做法,有人贊同,有人批判。我的觀點是,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很正常。只是,真正的教育是否由此發(fā)生,還有待觀察。
二
過去幾年,鼓勵與表揚的區(qū)別是一個被討論比較多的教育技術。比較明確的觀點是,教師應該多用鼓勵,而不是表揚。表揚的內(nèi)容通常和先天有關,例如腦子聰明、臉蛋漂亮;鼓勵的內(nèi)容則多來自后天,例如努力、勇敢、堅持。
鼓勵也好,表揚也罷,我們不必糾結于其字面含義的區(qū)別,如果再出來一個贊美,可能又會爭論:贊美是屬于鼓勵,還是屬于表揚?本質(zhì)上,它們都是一種價值取向。教育者向孩子灌輸一種信念與價值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孩子的一些行為被期待,而另一些行為被禁止。
人具有復雜性,教育者往往關注哪些品質(zhì)來自先天,哪些來自后天。先天的東西很難改變,后天的東西才能體現(xiàn)教育的價值。這就是教育者為什么應該多鼓勵、少表揚的原因。
三
漫漫人生路,我來自哪里?我去向何方?遲早有一天,或三十而立,或四十不惑,我們都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每個人都要一直跑,一直跑??墒牵芏嗳俗詈笸O聛聿慌芰?,不但不跑,連目標是什么、終點在哪里,也一片茫然。
校園貨幣體系有很強大的吸引力,很多學校通過它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也的確收到不錯的效果。然而,就我的觀察而言,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并不是行為與習慣,而是那個“幣”。
校園幣的激勵措施是一種行為主義的手段,跟馬戲團的馴獸師訓練動物表演原理相同。動物感興趣的可不是“表演”,而是表演之后的“獎勵”。為了得到獎勵,才去努力表演。有一天,動物離開馬戲團,獎勵沒有了,它們還會繼續(xù)表演嗎?
四
教育者需要認真思考的,是學生在自由自主狀態(tài)下的行為。我們?nèi)プ鲆患虑?,大體而言有三個原因:興趣、目標與責任。
一個人能否始終做他感興趣的事情,是決定其人生是否幸福的一個重要指標;目標最好是內(nèi)驅(qū),有時也來自生活的壓力,壓力會成為人生的動力;責任,則屬于信念與價值層面,是教育者真正要關注的領域。
臺灣女作家張曉風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中感慨: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呢?
張曉風應該明白的是,在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一直到畢業(yè)走上社會的這些年中,教育者所能教給孩子的,就是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該如何在獨立生存的同時,給別人帶來溫暖。
所有的鼓勵、表揚、贊美、激勵……都應該指向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