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娟 楊 潤
肩周炎為臨床多發(fā)疾病,可造成軟組織增生、結瘢粘連、細胞壞死、炎性滲出及局部組織滲出,可造成肌肉血管痙攣,病變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可增加緩激肽、5-羥色胺等致痛物質含量,致使患者出現(xiàn)明顯肩部疼痛感[1,2]。目前,臨床治療肩周炎的措施較多,包括中藥外敷及內服、注射、理療、針灸、推拿等,雖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療周期較長[3]。回醫(yī)理筋手法在肩周炎等疾病治療中較常用,具有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具備巧、透、柔、輕等特征,可減輕局部疼痛感,并消除肌肉組織粘連。同時,中醫(yī)將肩周炎歸于“痹癥”等范疇,認為其病機在于痹癥日久以致氣血虧虛,經脈肌肉失養(yǎng),其治療應注重補氣活血、通陽行痹。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中醫(yī)重要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大棗、芍藥、桂枝及黃芪等,有和血通痹、益氣溫經等功效。目前,臨床關于黃芪桂枝五物湯與回醫(yī)理筋手法聯(lián)合應用價值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肩周炎患者82例,探討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聯(lián)合回醫(yī)理筋手法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肩周炎患者8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與研究組(4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31~63歲,平均(47.07±11.59)歲;病程0.8~3.8年,平均(2.39±1.01)年;患側:右肩17例,左肩22例,雙肩2例。研究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33~66歲,平均(46.97±12.03)歲;病程1.1~4.2年,平均(2.43±0.97)年;患側:右肩16例,左肩24例,雙肩1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患側等臨床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1)符合肩周炎診斷標準[4];2)年齡為18~70歲;3)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1)合并難以控制性糖尿病、高血壓者;2)合并肺心功能重度病變者;3)合并血液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及免疫功能重度障礙者;4)合并神經系統(tǒng)重度病變者;5)頸椎病、肩關節(jié)腫瘤、肩關節(jié)結核、肩關節(jié)脫位及其他肩外疾病所致肩痛者;6)合并重度骨髓炎、骨質疏松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采取回醫(yī)理筋手法:1)松解肌筋,指導患者取俯臥位,經拿筋法拿揉上臂內外側、肩周、肩井各3 min;于肩外側、肩后及肩胛周邊反復筋約3 min;于肩胛周邊及肩后反復揉筋約2 min,隨后重揉筋周“筋結點”約1 min。2)理筋解結,拇指觸診法明確肩周“筋結點”,以拇指端對筋結點予以點壓,各筋結點各揉壓約1 min;順垂直于筋結點的肌纖維走行,筋結點反復撥動約1 min;兩手夾搓患側上肢約30 s,以抖筋法抖動上肢30 s。3)展筋活節(jié),參照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方向實施不同扳肩展筋法,輔以拔伸、搖肩手法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若患者前屈功能障礙,則指導其取平臥位,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按患者肩部,于牽拉狀態(tài)下逐漸上抬患肢,協(xié)助其肩關節(jié)最大程度前屈,至最大活動度則前移將肩關節(jié)前屈角度增大約10°,放松后重復進行5次。
1.3.2 研究組采取回醫(yī)理筋手法+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回醫(yī)理筋手法治療措施同對照組;黃芪桂枝五物湯藥物組方:大棗5 g,生姜15 g,桂枝10 g,芍藥15 g,黃芪30 g。氣血虧虛者加雞血藤30 g,黨參15 g;痰濕重者加法半夏10 g,制南星8 g;瘀血重者加沒藥15 g,乳香15 g;畏風寒者加羌活10 g,川烏3 g,細辛5 g。以水煎煮,1劑/d,收汁400 ml,早晚分2次服用。2組均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1)統(tǒng)計2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療效予以評估,顯效:肩關節(jié)可正?;顒?,疼痛消失;有效:肩關節(jié)活動顯著改善,肩部疼痛癥狀明顯緩解;無效:肩關節(jié)活動度及疼痛癥狀無改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贾l(fā)麻、肩部怕冷、活動受限、肩部疼痛依據(jù)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5]。2)疼痛程度,分別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依據(jù)VAS量表對2組疼痛程度予以評估,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6]。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92.68%)高于對照組(73.17%)(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患肢發(fā)麻、肩部怕冷、活動受限、肩部疼痛積分無顯著差異(P>0.05),療程結束后2組患肢發(fā)麻、肩部怕冷、活動受限、肩部疼痛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VAS評分治療前2組V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療程結束后2組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例,
肩周炎治療措施較多,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針灸難以有效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熱敷可有效止痛、減少炎性因子生成量、改善患側關節(jié)血液循環(huán),但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效果也與臨床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傳統(tǒng)推拿手術雖可減輕患者夜間疼痛感、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但缺少患者對推拿的具體、規(guī)范評價。同時,受社會生活壓力增大等影響,肩周炎發(fā)病率不斷增高,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均造成了極大影響,如何對其進行有效治療已成為研究熱點。
回醫(yī)理筋手法在解痙鎮(zhèn)痛、改善微循環(huán)、分離粘連及消炎退腫中具有顯著功效,其主要采取松解肌筋、理筋解結及展筋活節(jié)對肩周炎予以治療,其中松解肌筋經揉筋、筋、拿筋等松解緊張的岡上肌、喙肱肌、肱二頭肌短頭肌腱、胸小肌、斜方肌,而患肩肌肉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可促使肩關節(jié)局部代謝恢復正常。研究指出,肩周炎患者患肩組織伴有不同程度液體及細胞滲出、炎性細胞浸潤、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等,可致使局部組織水腫及壞死,滑囊及關節(jié)囊纖維組織增生與粘連,對局部組織代謝產生影響,并生成致痛物質[7]。而通過松解肌筋初步緩解疼痛后,經理筋解結對損傷肌肉、穴位及筋結點起止點實施撥、揉、按、點,以此提高疼痛閾值,并消除受損肌肉痙攣,以此進一步緩解疼痛感,達到理筋止痛目標;展筋活節(jié)則可分離粘連、抑制蛋白多糖降解、消炎退腫。
本研究結果表明,療程結束后研究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且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回醫(yī)理筋手法雖可在肩周炎治療中取得一定效果,但加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可進一步改善疾病治療效果,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黃芪桂枝五物湯源自《金匱要略》:“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黃芪桂枝五物湯有和血通痹、益氣溫經、祛風散邪、調養(yǎng)榮衛(wèi)等功效,方中黃芪作君藥,甘溫益氣;桂枝可溫經通痹、散風寒,與黃芪聯(lián)用可和血通脈、益氣溫陽,且黃芪得桂枝可固表、不致留邪,桂枝得黃芪能振奮衛(wèi)陽[8]。此外,黃芪桂枝五物湯中芍藥可通血痹、養(yǎng)血和營,配伍桂枝可調營衛(wèi)、和表里;生姜可疏散風邪,增強桂枝功效;大棗可益氣養(yǎng)血,與生姜聯(lián)用可調和諸味藥,和營衛(wèi);諸藥聯(lián)用共奏和血通痹、益氣溫經等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桂枝五物湯中芍藥及桂枝可擴張血管、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改善末梢神經代謝及營養(yǎng)[9,10]。另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療程結束后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聯(lián)合回醫(yī)理筋手法在減輕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其原因主要在于黃芪桂枝五物湯中桂枝可鎮(zhèn)痛解痙,聯(lián)用桂枝可強化鎮(zhèn)痛功效;大棗含有脂肪、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可為神經及肌肉提供一定營養(yǎng),也有利于減輕患肩疼痛感。
綜上所述,聯(lián)合采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及回醫(yī)理筋手法治療肩周炎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程度,提高疾病治療效果。